学语文,阅读乃重中之重。这是当下所共知之事。其实,阅读的重要性又何止于语文;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一个人知识视野的拓展,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先进思想水平的提升。
真正的阅读不是水过地皮湿,更不是隔靴搔痒,它对阅读既有广度上面的要求,也有深度上面的要求。两“度”皆具才算是高效的阅读。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阅读?
宋代范成大《病中三偈》有一句话,“苦相打通俱入妙”。此句中有一非常关键的词语“打通”。此处的“打通”应有“除去阻隔使相贯通”之意。“苦相”俱能“入妙”,可见“打通”的作用不可谓不大。范老先生以病为“苦相”,其实“苦相”又何止于病!凡难事皆有阻隔,皆为苦相。打通它,使之贯通,便会无阻无难无“苦相”。
阅读也不例外,也须“打通”。
读书时,阅读者须“打通”眼、脑之隔。否则,眼在看书,脑却在别处,书上文字入眼而不入脑,空耗时间,疲乏眼力,那不叫读书,而仅算作“看”书。这是名副其实的“假阅读”。阅读又须“打通”文本(书籍)各部分(段与段,章节与章节,局部与整体)间的阻隔,方能全面深刻,既深且广,从而收到实效。阅读,看似是读者在与书交流,而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在作交流。那么,“打通”也指消除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阻隔,有效达成两者间的良性交流。以上种种“打通”,体现在真正的阅读之中。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要“打通”,就先得要阅读者读得仔细,思得认真,达到读与思之间的完美结合。
对于阅读中的“打通”还有更高一层的要求,最切实的具体体现就是语文考试中近来兴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后来又有人将之称为“群文阅读”。我觉得还是把两种称呼合二为一叫更贴切些:非连续性群文阅读。
在语文试卷当中,所谓的“非连续性”是形式上的,它们是一“群”文本(文段)。这“群”文本至少要超过两则,尽管有不同的出处,来自不同的作者,表现为不同文体,但它们是有着同一个表达中心或对象,在命题者的精心编排下,又有着共同的指向:试卷中的考题题干。
这样的阅读试题,体现出对于考生更高水平阅读能力要求——面对不同甚至是迥异的文本,读思相融,全面深入,调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方位且重点突出地理解分析,按照试题要求,准确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准确地接收信息,准确地输出信息)。
而今,非连续性群文阅读”已经是语文考试考查的重点能力要求,也必将是以后语文(不仅是语文学科)考试的明确趋势。对这种能力的考查要求,恰恰是在为以后进入高校深造作准备:进入高校以后,谁都离不开论文写作或是更为高深的研究,而论文写作和高深研究又都离不了要面对浩繁的“非连续性群文”,要处理来自非连续文本群的海量信息。
“非连续性群文阅读”是更高端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日常的阅读中就要“打通”!
我们要“打通”什么?
一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二是不同作者、不同出处、不同文体的文本;三是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文本;四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的文本……
如何“打通”?
我认为下面的两种方式都可行之有效。
第一,预先设定即将达成的目标或者是研究的对象,然后以此为中心,选择不同文本,深入读思,取己所用。这种方法,目的性强,方向明确,适合于各类专项研究。
第二,以阅读特定文本开端,阅读过程中以个人兴趣随时确定中心。
第三,这个所谓“中心”不一定多么明确而重大,也许就是阅读过程闪念间想到的蛛丝马迹或者更为细小的末节。以此为初始选择其他文本,展开一下轮次的阅读。在这下一个轮次的阅读中又可“打通”其他,又能形成新的阅读轮次……几次“打通”下来,由一点而及几点,由几点又可展铺成面儿……一旦成“面儿”,其中所涉及的文本数量就很可观了。
这种方法可行有趣有效,适于平常的一般性阅读,它既可消除阅读中的枯燥乏味之感,又可广开视野,训练思维,提升思想。
给大家推荐一款名叫包学习的学习App,它有自主研发同步动态学习资源,提供从初中至高中完全配套教材,试题目仿真情景、动态演示,可听可视可动图,动态有趣,让学习不再枯燥!
A阅读为重,“打通”之法可为“重中之重”。
当今世界,可供我们阅读的文本浩繁如海,无边无垠,而那些“非连续性文本”成群成片,令人望之眼晕。放弃还是阅读,从来就是一个问题。要么成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白丁”,糊涂着,“糜烂”着;要么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山攀登者,阅读着,思考着,尽享思想之欢乐。真正的阅读者绝不是只会钻牛角尖的人,有效的阅读也不会是“一条道儿走到黑”,我们要巧用“打通”。
“打通”有助于我们选择;有助开我们在阅读中化繁为简,由粗而精;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品味,保持鲜明而敏锐的阅读个性。
要阅读,要“打通”。最后还是让我们再化用一下范老先生的那句话吧:读书“打通”俱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