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对孩子们只是爱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并且指出,要去爱他们本身,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达对子女的爱时,总是会出现一些附加条件。
当孩子淘气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不要你了"。作为家长,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面对不听话的孩子,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所以才会使用这种短暂有效,但是在长期会有明显反作用的方式。与此同时,家长也很难意识到这种方法正在对孩子造成无限的伤害。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培养一个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从父母无条件的爱开始。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 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无条件的爱看似很难,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爱我的孩子,我爱他的全部,我爱他本来的样子,而不会因为他的某些作为而说不爱他。
当孩子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对孩子说:"我爱你,仅仅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并不是因为你是怎样的人。无论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败,爸爸妈妈都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直到你长大。"这种没有任何修饰的纯粹的爱,就是无条件。
- 不受外在事物影响
很多家长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绩优异,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xx多厉害,如果你不能做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我就不要你了。"这种形式的爱就是受外物影响的爱。长期处在这种环境里,当他在面对社会时,他的心里会出现不安,感觉自己没有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
- 不受家长情绪影响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把自己的个人情绪代入。这显然是不对的,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引起父母不开心,从而厌弃自我。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也会受到同龄人所带来的尊重,鼓励,以及父母对他们的信任,他们在面对生活时会更加有信心。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父母经常会根据自己的愿望,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高要求。分不清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是很多家长的通病。那么,什么是有条件的爱呢?
什么是有条件的爱
- 形式主义过多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出现以下这种回答:"如果你学习成绩不好,爸爸妈妈会不高兴,相反,如果你成绩考到了第1名,那幺爸爸妈妈就会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简单的来看这种方式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通过细细的理解这句话,并把这句话用在自己身上加以比对,我就会发现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会出现自我否定,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时更危险的一点是会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
这种"因为什么,所以可以得到什么"的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教育法。这种做法并不是一时出现的,而是在我们祖辈教育中不断渗透的一种教育传统模式。
- 利益关系过大
当孩子出现我们所不满意的行为时。我们总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对孩子进行打磨。可是我们没有想到,这其实是孩子对我们爱的验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活动其实是这样的"如果我做的不好,爸爸妈妈还会爱我吗?假如我没有考到第1名,他们还会带我去吃好吃的吗?如果我犯了错误,他们会不会不要我…"
很多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这个样子。殊不知造成这样的原因都出在我们父母自身上。不经意间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不过是以爱为名。
- 不平等关系
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很容易把自己作为上级,主观认为自己是孩子的领导者,因此,不管是表达关怀还是其他,我们总是习惯用高高在上的语气和态度,强硬的要求他们去做事。
在这种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对父母抱有不满,厌恶,愤恨的情绪。其次,他们并没有做出过自我的真正选择,因此他们在取得成功后的自我认同幸福感极低,他们常常会出现焦虑,自责,困惑。最重要的一点,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成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会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看到这里,我们就忍不住对自我提出疑问,自己是否对子女真正做到了无条件的爱。又或者会对自我提问:"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无条件的爱呢?"
如何做"无条件"爱的父母
- 多对孩子给予情感鼓励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中,松子一个典型缺爱的形象。我们都知道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得到父母的关注往往也更少。在电影中可怜的松子想尽办法极力讨好父亲,从不反驳父亲。父亲希望她成绩优异,她就努力向上;父亲希望他作为一名教师他就考进国立。如此顺应父亲的心意,只希望得到父亲的一点点支持和鼓励。
然而他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情感回应,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松子在每一段生活中,努力的取悦他人,即使在遭遇家暴,抛弃,背叛。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我不会离开你",而默默的忍受苦难的生活。
即使到了最后,她明白父亲其实是爱自己的,但那时候一切都晚了。因为父亲的不善表达,导致她一生的痛苦。因此,父母在与子女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爱时,一定要大声的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爱是多么的明显。
- 讲道理比说条件更好
每当子女让我们感到不如意的时候,我们都会恼怒的训斥他们,同时说:"你再这样下去,那就真的不会要你了"。
随着孩子渐渐的长大,做父母的心态就会不断变化,由最开始的只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长,到后来的对孩子加注更多的期望,提出更多的要求。如果他们达不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我们就会对他们进行指责打骂,全然没有曾经那种单纯的爱。
我们自以为这种方式是为了孩子好,其实不然,只是在不断的加深对他们的伤害罢了。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说:如果你怎样,那么你就可以得到我的关注。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讲道理。他们之所以要努力,并不是为了谁,而是为了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 不要自以为是
很多家长自以为自己对子女的关怀是非常充足的。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只是习惯性的对孩子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对他们的内心活动情感需求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一旦对子女表现爱时,就会加以条件的辅助,似乎觉得这样才会显得自然得多。
鲁迅曾说过,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总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表达对周围的看法。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不例外,我们总觉得对孩子的关注就是我们心中所想,丝毫没有考虑他们的看法。
在文章的最后想说的是:怎么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权利,但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让他们培养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格,是一个好父母的基本体现。既然我们爱孩子,那么我们就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表达我们的爱也是一个要注重质量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给予。
我是鲸鱼妈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