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疫”一线疾控人

2020-04-02   平安吉林

在战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始终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不顾自身安危,每当有突发疫情,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进入疫点现场,忙碌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消杀工作;他们从无时间可言,只有责任和担当,疫点就是他们的前沿阵地;他们默默地筑起一道又一道的堡垒,穿梭于没有硝烟的战场,无怨无悔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他们就是心系健康大业、牢记使命、不负重任的珲春市“疾控人”。

接机防控严把关

眼下,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外防输入”是珲春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机场到指定集中隔离点,对境外返珲人员进行无缝接送,是防范病例输入和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特殊时期,每次完成接机任务后,都要对接机人和车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珲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机组组长任爱芳介绍,从2月份以来,他就和同事们担任起接机人的重任,他们每天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不能吃饭,不能喝水,甚至不能去卫生间,但他们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任爱芳直言,“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所有人都能回归到正常生活。”

据了解,截至目前,接机组已经接了1400多名境外返珲人员,每次接机途中,他们都会反复向境外返珲人员宣讲防疫知识和隔离注意事项。“长途飞行已经使他们很疲惫了,到家后又要接受集中隔离,很多人都不理解,不高兴。”任爱芳说,为了能让返珲人员积极配合,任爱芳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大巴车上对返珲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接受隔离安排配合隔离工作,还要将生硬的防疫知识讲的生动有趣,使隔离人员能够牢记在心运用得当。

“疫情结束后,我也希望,个人防护知识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普及,成为个人安全保护的手段。”任爱芳说。

流调排查不放松

“你是从哪里回来的?”“乘坐航班,是否全程戴口罩?”“有没有发热、咳嗽症状?”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流调组的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对境外返珲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每当有外来人员输入的情况,我们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流调二组组长崔青龙表示,他们详细询问密切接触者的行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信息准确无遗漏。经常是顾不上休息,来不及吃饭,直到把每一名境外返珲人员和密切接触者的详细信息全部整理上报后,他们才能稍微松一口气。因为他们深知,流调就是和病毒赛跑,能早一分钟将病患密切接触者调查和隔离,就能早一分钟阻断病毒的传播。

“随着国外疫情形势的严峻,国内也出现了很多输入性病例,当各地出现确诊病例后,会针对密切接触者的信息向各地疾控部门发布协查通报,接到通报后,必须6小时内调查处理完毕。”崔青龙告诉记者。

采样送检不停歇

采送样检验是疫情防控工作中“最危险”的一项工作了,当出现密切接触者,或者疫区返珲人员时,他们在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咽拭子采样,并将标本送至州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从2月25日以来本地所有已经解除隔离的境外返珲人员补充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从3月23日开始,对境外返珲人员严格隔离并进行“进中出”三次核酸检测。”采送样检验组组长李艳平表示,因为采样标本较多,他们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因此,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变成了家常便饭,这对他们的身体和意志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采样标本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污染源,我们派专人、专车将采集样品每天送到延边州疾控中心进行检测。”李艳平表示,由于是巩固战“疫”胜利果实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们必须严阵以待,时刻绷紧“防疫弦”。

“我们不仅要进行病毒的采送样检测,还要进行日常生活饮用水检测、每日进行医疗机构污水检测、非一次性医疗用具洗刷消毒等日常工作。”李艳平告诉记者。

“消杀卫士”冲在前

疫情面前,快速消毒,阻断病毒传播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消杀卫士”,他们是疫情防控的“蒙面大侠”。

目前,境外返珲人员非常多,大多数都在集中隔离,所以集中隔离点的消杀就非常重要。“由于人手不够,除原消杀组的人员外,我们单位女同志也加入了消杀队伍,每天对10家集中隔离点进行预防性消杀和终末消杀。”珲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朴文告诉记者,消杀工作是一件非常严格的工作,不允许任何人在执行消杀任务中出现一丝一毫错误。她们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口罩、手套、胶鞋,就已经很笨重了,还要背着三四十斤重的消毒桶,严格按照流程对集中隔离点的走廊、电梯、大厅、房间、卫生间等地进行预防性消杀和终末消杀。一趟下来,肩背酸痛,全身冒汗,护目镜全是雾气,脸上也被口罩勒出深痕,看着就让人心疼。

如今,国内疫情已趋于稳定,但境外疫情却十分严峻,所以,战疫还在继续,作为负重前行的“疾控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只有克服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取得战“疫”的最终胜利。

致敬仍然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疾控人”。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