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曲镇流传一个父子接力传大爱、捐资助学修路播希望的故事。故事主人翁李富民(笔名李沛)的父亲九十年代为村小学捐资助学,受父亲的影响,现在李富民捐资为家乡修路,彻底改变了村里走路难问题。全村人为了永远牢记李海全父子的善心义举,村两委班子和全村村民决定在村中心主要位置修建了功德碑一座。
【口述】我叫李富民(笔名李沛),今年65岁,中共党员,是一名在青海人民医院工作的退休干部。我五岁就随父母来到青海支边,小时候对家乡是一种朦胧胧感觉。我长大成人在青海工作后,年迈的父亲却带着母亲回到家乡生活,担忧父母的身体,我和姊妹们劝父亲不要回去。
父亲告诉我们: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心结,在青海工作近40年,退休了就回家乡生活,和乡亲们在一起。父母回到家乡后,每年我到河南老家一到两次,到家乡看看父母,又和大伯大婶大姑续上了亲,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这才懂得了老家河南,乡里乡亲割不断的情,丢不掉的魂。
这一回就是几十年。父亲在老家生活时,尽管自己有退休金,生活不愁。可父亲却时刻想着家乡的发展,在九十年代,村里正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我的父亲李海全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给大孟村小学捐赠了1万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在大孟村小学能看到,学校的使用部分办公桌椅和档案书柜还都是父亲当年捐赠的,墙上悬挂着1997年杜曲镇人民政府授予李海全“捐资助教、万世之泽”的光荣匾额。
我父亲临终的遗言是要我们几个孩子一定不要忘记家乡,常回家看看。受父亲的影响,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深。妹妹李香莲联系了4个年龄大的老人,每年都为他们寄钱寄药。回老家时带上大包小包对其问寒问暖。我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决心为家乡出点力。
我村杜曲镇大孟村,有1000多人口,下辖孟村、郑阁、谷庄三个自然村,地处偏远,特别是交通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村主干公路破旧狭窄,坑洼不平,车辆出入困难,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道路的不畅已严重地制约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延缓了本村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想富,先修路。村主干公路硬化的建设,是破除交通瓶颈、提升村中优势的关键之举,是本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修路已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和全村人民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大孟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书记孟志勇的带领下,决定三年之内誓把全村的道路整修一遍,实现家家户户通公路。大孟村的公路建设正如火如荼,然而资金短缺成燃眉之急。我得知消息后,立即与党支部书记孟志勇取得联系,先后两次捐款共计25万元用于村里公路建设,让乡亲们早日走上幸福的大道上。加上政府匹配资金,如今,我村共投资100多万元,全长10多公里的水泥道路全部施工完成。孟村、郑阁、谷庄三个自然村公路实现了村村连、户户通。
我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帮助乡亲们修了路,尽了一个村民应尽的义务。可乡亲们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为了使全村人永远牢记我和父亲的善心义举,广为传颂,大孟村两委班子和全村村民为我和父亲修了功德碑一座。
今年清明节我回家祭父,走在宽宽的水泥路上,我的眼泪落了下来,我在父亲的坟上祭奠时说:爸爸,您的教诲我全记下了,您的儿子为村里修路捐了钱,现在村里道路宽敞,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您就安息吧。
现在村里正在实施乡村振兴工程,扶贫车间、村里文化大院都需要建设,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再为村里发展出把力,再帮一帮乡亲们致富。最后祝家乡人民幸福安康、生活蒸蒸日上。(口述:李富民 整理:临颍政府网站)
李富民订阅《漯河日报》关注家乡发展。
李富民和妻子王建萍在青海合影。
李富民在青海生活照。
当地政府发给李富民和父亲李海全的荣誉证书。
村两委和群众为李富民父亲修的功德碑。
为记住李富民修路义举,村里命名的“富民路”、“感恩路”。
李富民父亲为村里捐款的大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