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口味——文/江海滨

2020-04-30   国画家


吴昌硕的口味

文/江海滨


吴昌硕(1844-1927)近代艺术大师,浙江省安吉人。名俊卿,字昌硕、仓硕等,号缶庐、缶道人、苦铁、归仁里民等,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其诗书画印皆精,篆刻勤取钝刀硬入,朴茂创劲。绘画擅长花卉、蔬果、山水,尤以厚重之书法入画,充满金石气息,笔墨淋漓、色彩浓郁、气魄宏大,一扫晚清画坛萎靡干枯之风,开拓了现代写意画派新气象。由于他对发展近现代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上海、杭州、安吉、余杭等地皆建立了吴昌硕纪念馆。


湖州安吉吴昌硕纪念馆是一家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专题性名人博物馆。该馆于1964年开始筹建, 1982年设立,后历经两次改建。2012年安吉县人民政府规划兴建吴昌硕纪念馆新馆,新馆是“十二五”时期浙江省重点文化项目,位于安吉县城安吉大道2号,建筑面积5512平方米,为四层框架混凝土结构,于2014年9月12日落成开馆。。吴昌硕纪念馆总投资8500万元,馆藏吴昌硕作品57件、文房用品9件,馆藏近现代名家作品730余件,各类文史资料三千余件,出版有《安吉吴昌硕》《吴昌硕研究》《吴昌硕纪念馆馆藏作品集》等学术著作。同时注重吴昌硕相关资料的征集和研究成果的收集,是国内外昌硕文化研究较为齐全的资料中心。馆内有固定陈列和临时展厅,二楼全景式推出“一代宗师“主题陈列。展览由“江南世家”、“芜园岁月”、“游寓江左”、“仕心不已”、“赢誉申江”、“震古烁今”六大版块组成。丰富翔实的实物史料图片,逼真原始的场景设置,立体而全方位地展示了吴昌硕一生历经磨难、奋发图强、敢为人先,最终攀登上中国美术史高峰的不凡人生,揭示了一代宗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吴昌硕诞生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青少年时期即逢战乱,辗转逃亡,历尽艰险。中年时期过着“饥看天”的窘迫生活,一生饱经风霜,而这正是其艺术得以深广博大的生活基础,时代造就了这位巨人,树起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于1986年在安吉县城递铺镇东侧建成了吴昌硕纪念馆,1998年吴昌硕纪念馆新馆交付使用,新馆坐落在昌硕公园内,馆舍与环境融为一体。知道离我最近的吴昌硕纪念馆在安吉,除了白茶和竹乡以及老友曹寿槐故里,久仰西泠印社创社长吴昌硕就在这。


前不久,友人来我处一游,聊及其初中同学邀他去安吉看看,于是我也就在疫情舒缓当下决意去安吉,看看久违的吴昌硕纪念馆。经过两小时左右车程午时到达安吉,友人是男的同学是女的,同学迎接我们来到她与闺蜜合伙经营的“老槐树”酒楼,徽派格局,挺大的停车空间,不偏不倚的位置,院子里不少绿植和老槐,显得苍翠静谧,予人悠闲自在的氛境。酒楼内部有地方画家的石水仙和“宾至如归”书画,木质装潢布饰很素雅大方,能让人顿时静下心来。

同学与友人也是久别重逢,初中毕业基本有二十余载各奔前程,同学叫张海蓉,个头与我仿佛,不胖不瘦,一看就是贤惠勤朴的模样,他们饮酒我饮料,同学不见外向我讲述她初中毕业后学过裁缝还有什么,老家绩溪山里,遇见现在的老公一起在安吉安家落户,起初也是从零开始打拼开过饭店,很辛苦有了孩子后也有了自己的房,一步步走来很多不容易,主要是女儿是她的幸福寄托满满,宝贝女儿正就读浙江大学生物科技专业今年硕升博,我说眼下疫情后生物科技是个吃香的专业领域,虽不热门且专研成果都很艰苦也很寂寞,越冷专业越坐冷板凳,想来收获之际那种幸福是无以言表的。同学也说开饭店也沾女儿的光,来的客人大都是女儿同学朋友们的情缘关系,她很欣慰。好像海蓉属兔,与友人同龄比我小一岁,言谈间隐约也有她对自己未能深造进修学业略感遗憾,不过也能感受她一个初中才毕业的乡下姑娘能培养出一个博士生来也是一种造化和修为了,我说你把所有希望梦想全部寄托在女儿未来了,她默许。


话题从同学女儿转嫁到吴昌硕身上,说是吴昌硕纪念馆就在“老槐树”不远,走路几分钟就到,吃好饭便带我去看看,说她自己却从未进去过。问我洪亮可熟,我说知道,早年我们还通过信,篆刻很好,没想洪亮就是她爱人的堂哥,对她家里尤其女儿很关照,就是一直还没收藏到他的作品,只是春节写的红宣“福”字之类。洪亮是青年学者型书家,常见论文也常各地讲学,也是安吉政协委员,主要在外发展,字卷气,曾为曹寿槐写过评论文章,记得不知洪亮还是曹寿槐给我寄过文章手稿复印件,同学说要不要约他见面,他妻子在安吉这边工作室打理他的业务,我说不知道他可有家世可适机相约,同学热心拟拉我进入洪亮也在的家人群,我说我不太在群里交流,联谊好我们单独信息交流。估计天时地利、近水楼台的洪亮君也是西泠中人吧!真是无巧不成书,人生何处不相逢哦……

吴昌硕纪念馆坐落在一片浓荫的凤凰山麓,所在也有昌硕路,就像金华也有宾虹路一样,馆名由沙孟海题写,很厚重流落而大气,沙老是难得碑帖兼容且具有书卷气金石气庙堂气的近代大家,不论摩崖刻石匾联还是手札书简都能信手拈来。意外的是整个安吉也没什么经济资源实业背景,唯一无价的文化遗产也就吴昌硕纪念馆这块招牌,竟然与安吉生态博物馆一样免费,而且规模格局都上档次,包括人员水电维护管理等等都是需要大量投入的,一个具有县级市品质的安吉却愿意全部政府买单真的出乎预料了,这也许是他们打造地方文化艺术品牌口碑相匹配的实际举措和高妙绝招吧?这可不是时下旅游营销和商业理念所能解读的范畴了。广场有朱关田题署的安吉昌硕文化中心和安吉图书馆,广场中央斜放着的一块石碑上刻着吴昌硕书写的唐代诗人周朴的一首五律《题董岭水》: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

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

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

这首诗写意了安吉山高林密、溪水潺潺,地处幽僻的自然风情便展现眼前,更有洞察世事的高人隐匿其间,堪为桃源仙境。


不过进入馆内还是严格查看新名词健康码和身份证测温程序,大厅宽敞亮堂,左侧厅有“汉书下酒,秦云灵河”篆隶条幅,正厅阶梯上有吴昌硕巨型站立执扇石像,挺拔稳健,肃穆端方,我们彼此与缶翁留影为缘。二楼均为吴昌硕生平艺术展,有吴昌硕的人生艺术履途渊源始终,包括相关实物用品以及图文文献,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西泠印社成员和各界交集史料,大都书画作品展呈,清白家常、花果清供、铁石梅花一件件浏览拍照不忍遗落,疫情期间四点关门差十分钟四点工作人员才告知最里边还有真迹展厅,说来的人一般都只看那个展厅,不早说,害我拍了那么多复制品印刷品图文却只有十分钟观摩真品,岂不是让我瞎掰一阵么?赶紧奔驰真迹厅来不及仔细品赏玩味,如若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只好匆匆边看边按快门,有的图片都未及稳定焦距便点键,大略不少真迹图片都是雾里看花,不过大体还能感受到缶翁的笔墨气韵和心性张力。其实我更爱他拟八大等仿古作逸笔散怀,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以书入印也是他鲜明特质,属于传统文人画一脉,更强调笔墨功底的大匠风度和正大气象。不过,恰恰如此或可也是作为标准意义的最后一位传统留守大师,还是少了点无意插柳道法自然的率性天趣,这也是为法度功底左右掩盖了人文本心空灵妙境所在,难免陈传席聊及昌硕翁有了隆重的暮气,也有说浊气,当然这也有审美口味的偏见,所谓浊暮也是一种生命历练的深沉苍莽的人生步履和岁月积淀,一般人想达到如是境界恰恰求不得,只是在时代品读玩味视角观显得较劲和疲累,因为过于劲霸厚重的铁线涩苦难免让现代人偏好悦目怡人的心境有偏差,不是研究笔墨金石和生命本相的读者受众是体悟不到那么高远的旨向的。缶翁篆隶金石石鼓固然最出彩,但我更偏爱他的信笔行书手札手卷,好像也有不少今人也汲取此风,毛国典除了个色隶书外行书手札即采用如是颜值更流落可人,当然吴昌硕诸多弟子诸如王一亭、陈师曾、陈半丁、李苦李、齐白石、赵云壑、王个簃、诸涵、潘天寿、朱屺瞻、吴茀之、沙孟海、朱复戡、诸乐三等,几乎都有各自本色的面目,可谓不少都青出于蓝,说明吴昌硕是善于带徒弟的良师,正如昌硕曾言:“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虽然白石承认得其皮毛也别出心裁不落窠臼,同时教导别人也是援引缶翁的理念,别的也都汲取笔墨特征但总有构图意境和韵致风味上与昌翁保持距离,这点与今天导师带学生要求或意会师法自己颜值形容甚或逼真者不可同日而语。故而,大师吴昌硕的弟子也就不乏大师因源所在,同时也是吴门诗书画印四绝的可贵所在。西泠印社首任掌门果真名不虚传,而我还是向往一个更空灵逸气的吴昌硕世界,其实如若他不过于刻意为艺而艺以及背负众多身份壁垒包袱的话,凭借他的本事口味,完全可以成就更出尘豁远的境界,这与年龄无关,或许与人的本性与心态有关。


避俗竹为邻世法多疏笋咒不愁千佛笑

治聋湖变酒我闻何在锺撞如画十年心

这是吴昌硕最知名的代表作十六字行书联墨,作品自然斜势而又浑朴率性,有中锋圆笔的篆籀气息,如若苍莽深邃的松林幽谷拂面生风。联文意思是为了规避世俗与竹为邻(喻避世隐居),为人处事(迎合世俗)的法则多有生疏。有恰似诸佛笑语(极乐梵音)般的嫩竹(破土而出)之声(咒通祝:暗表竹笋破土欣欣之向的拟人声音)湮灭了(因避开世俗而带来的孤寂)愁绪。治疗自己听不见(改变不了自己对世俗不闻不问),只能(等到)到湖泊酿成了美酒。那我的听闻哪里去了呢?(我在听闻思考什么呢?)多年来初心不变的,都一直在倾听,如同书画上那般隽永流长的钟磬(山寺佛缘)之音。



他酷爱梅花,常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写梅,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苦铁道人梅知己”,借梅抒发内在心情。且喜作兰,为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品格,作画时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显得挺健而温润。画竹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成“双清”、“三友”,菊花也是他托物言志象征元素,或伴以岩石或插入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晚年多画烂漫牡丹,以艳丽胭脂设色,多水分,施以茂密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吴昌硕出身书香门第,八岁就能做骈文。也曾因为调皮被父母关在屋里。虽然被要求闭门思过,他却拔了一枚铁钉在砖上刻刻画画不知疲倦。从那时起,他就迷恋上了篆刻。吴家清贫,买不起刻刀,印石,他就用废铁磨刀在砖石上练习,还因为废寝忘食的刻练导致双眼昏花把自己的无名指给凿伤了,又由于缺医少药,没有及时医治,使得无名指烂掉了半截。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篆刻的热爱。他以草书笔法画石,其法草而不率,纵而有节,较好地表现出怪石的秀与拙的韵致,他以篆隶笔法画梅,造型奇崛,苍劲有力;水仙用笔流畅,虽然朝向一样,但并不呆板。两者对比,更显水仙的空灵松动,飘逸清新,有神仙一样的风姿,与梅花的古朴把画题揭示出来,寄托了画家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少年吴昌硕身材矮小,面容消瘦,小眼睛单眼皮,常年一袭灰布长衫,因为极其痴迷刻印,不喜与人往来,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小和尚”“呆头”。这样的穷矮矬怎么能得到女孩子的青睐呢?好在,他遇到了章氏看重他的才华与他相爱。不幸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致使其家破人亡,正值青春年华的妻子如被风雨摧折的花枝一般离他而去。当初柔情似水的妻子此刻与他阴阳永隔,他悲痛万分从此了断儿女情长,将满腔热血投入篆刻和书法中。即便在亲人的劝说下又娶了施氏为妻,他也难以忘记原配妻子章氏。他不曾说过,相思却始终记挂在心里。1909年,已经65岁的吴昌硕又一次梦到了章氏。梦中惊醒,只见窗外清辉如水,明月高悬。与明月的对视中,他仿佛又看到了章氏的眼眸。于是他刻下了“明月前身”这枚印章,并在印侧刻下了章氏夫人的背影像和“原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的铭文。他的绘画主要以花卉为主,并且他一生嗜好梅花,笔下的梅枝铁骨铮铮,无不流露着削金刻石的力度,而梅花则是圆润中不乏刚劲,在西洋红浓郁明亮的色泽映衬下,怒放张扬。梅花是他眼中冰肌铁骨绝世姿的人间仙品,章氏则是他心中绿衣素华绝纤尘的隔世红颜,所以他的的梅花上常常钤印那一方“明月前身”的印鉴,时刻怀念着他深爱的妻子。


吴昌硕非常爱吃,晚年的时候如果有人请吃酒席,必请必到,到了必大吃不已,回家的时候一定胃痛。晚年号大聋的吴昌硕声称耳聋,来客说话一概不答言。但好笑的是,家人低声说到缶翁贪吃,他必声辩不承认多吃。1927年,吴昌硕84岁时有人送他十包家乡的麻酥糖,子女们担心甜食对他身体不好,只给一包,剩余的藏起来。不料被他看到,半夜私自起床取食二包,梗在胃中,无法消化,遂至不起。他的故去,像是跟世界开了一个玩笑。

如是吴昌硕,值得纪念值得拥有,肃穆又可爱,明月前身数梅花,安吉竹节真白茶……


江海滨于徽州新安艺舫

20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