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象珠,最具烟火气的两条明清老街,你走过吗?

2019-11-28     永康日报

  说到象珠镇,

  你首先想到什么?

  老街,馄饨,古祠堂?

  铁匠,老中医,革命烈士?

  “绿得浓厚的山水田园,

  何时成为别人的诗与远方?”

  诗人陈星光笔下的这片乐土,

  究竟有几种模样?

  

  徐孝升 /摄

  今天,

  由永报君来引路,

  带你们逛一逛这座生机勃勃的历史文化古镇。

  

  程永丰摄

  在这里,历史不是沉闷寡味的,珍贵的老旧物件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目之所及的一物一景,“古”与“新”逐渐在这里碰撞、交融……

  

  程永丰摄

  你好,我是象珠,

  这是我的名片。

  象珠

  出生日期:可追溯至晋朝

  前半生:曾是明清时期盐运的交通要道,亦是永康(西北部)、义乌、金华三地上方岩进香香客的中心站

  家庭住址:永康市北部

  名字由来:位居象山、珠山之间,以珠峰为屏,宝带河为魂,故得名象珠

  镇域面积:85.78平方千米(下辖27个行政村)

  人口数量:总人口4.3万人,外来人口2.1万人

  镇政府驻地:清渭街村

  交通优势:距城区10公里,往来便捷;东永二线省道和双舟线穿镇而过,四通八达

  关键词:文化名镇,工业大镇,教育强镇

  

  王有云/摄

  象珠的“高颜值”

  既有青山,

  亦有秀水,

  登高鸟瞰风景如画。

  象珠尖山

  王有云/摄

  象珠尖山是我市境内唯一一座独自耸立的山脉(孤山),高300多米。它平地而起,山势魁梧雄奇,有人戏称它为永康的“富士山”。尖山状似一顶明代的官帽,正巧山腰有座本保殿,远远望去就像镶嵌在帽中央的玉石。

  

  爬上山顶,有座九层高的佛塔,在塔顶可以俯瞰方园几十公里外的风光。佛塔下方还有一座佛寺,里面香火燎绕,寺钟响彻四方。

  三渡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象珠镇的一代代子民是在三渡溪水的滋养下长大的。三渡溪因后渠坑、峡源坑和横坑三条溪汇合而得名。高峡出平湖,三渡溪湖被四面青山环抱,湖光山色相辉映。站在山顶远眺面积广阔的库区,这面“母亲湖”犹如一枚翡翠,赏心悦目。

  象珠的“老街记忆”

  有人说,

  永康现存最原始的老街仅余2条:

  象珠老街和清渭老街。

  可巧,偏偏都在象珠。

  每个象珠人的记忆里,

  都有一条窄窄长长的老街。

  象珠老街

  

  胡竹梅/摄

  象珠老街全长约1000米,南北走向贯穿街区中部,北自奇一公祠,南至奇三公祠止。起初的象珠老街,路面由鹅卵石铺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浇上了水泥地,如今又改造成青石板。两侧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种类繁多,包括粮仓、古民居、骑街楼、宗祠等。

  

  田丽贞/摄

  据当地人介绍,古时象珠是永康四大集镇之一,老街逢农历四、九为市日,热闹非凡,现在依然可见当年的繁华景象。街道两旁林立着理发店、裁缝店、杂货铺、修锁店等百余间店铺,手艺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原住居民则安逸地聚集在一起下棋闲谈。

  清渭老街

  据《永康县志》载,明朝时永康设十二市,清渭街是其中之一。

  清渭街集市形成于明代,相传旧时沿大路建屋,渐成长街。清渭老街宽三米许,长五六百米。它虽然没有象珠老街那般气派,却别有一番韵味。两侧店屋的廊沿、马腿、雕梁画栋,楹门门面至今仍保留着明清建筑式样。

  象珠的“不动产”

  象珠镇的建筑肌理保留完整明晰,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

  不可移动文物共206处。

  寿常公祠:历经磨难的“省保”单位

  

  寿常公祠位于象珠一村,是象珠王氏熙一公门下第三房寿派的宗祠。宗祠的寝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堂主体拜堂(二进)是清晚期建筑,正立面和第三进是民国时期改建和添建的。多年来,祠堂曾几次险遭劫难,幸亏族人多方努力保护,得以保存至今。如今,已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

  柏和常:240多年历史的老明堂

  

  田丽贞/摄

  象珠三村有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明堂名为“柏和常”。“柏和常”构造独特,要进入到“柏和常”老明堂,需要先从明堂左侧北面的大门进入,然后右转过条通道,才算是真正的院子正门。为什么“柏和常”的大门要“多此一举”先朝北开呢?相传,象珠的水脉是自北流来,大门口朝北开,意味着财源滚滚,会给“柏和常”的住户带来绵延不断的财富。

  齐家堂:全省唯一一座“五进民居”

  

  象珠镇四村的齐家堂五进古民居,于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建造,是浙江省唯一一座“五进民居”。整体建筑坐西朝东,有厅堂十二间、楼屋五十一间、平屋四十二间、弄堂占地十二间,号称百念间。

  杏里陈氏祠堂:永康最早的祠堂之一

  

  杏里陈氏祠堂建于明代晚期,是永康最早的祠堂之一。根据村里宗谱的记载,这座祠堂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祠堂占地700平方米,仿“皇宫”建造,祠堂门前是莲花状的柱础,门口上方有22根龙骨椽。以当时来看,相当气派。

  八份里:展现古人智慧的独特民居

  这是一处让无数观者啧啧称奇的雅吕村古民居。从高处俯视,这座建筑呈“王”字形,据说只要前门和后门一关,外面的人就无法进入民居里面,是古人专为防盗防御设计的。

  象珠的“真功夫”

  象珠镇的传统手工艺门类繁多,

  匠人如灯,照亮前路。

  名声在外的百年中药店

  

  陈国勇/摄

  永康城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胎前产后清渭街。”妇女遇妇科疑难杂症,都要到清渭街问诊开药方。较为有名的中药店有两家。

  一家是应树德堂药店,是永康历史最悠久的药店,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另一家是擅长妇科、儿科的应兰顺中医诊所,应兰顺曾将药店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站,为共产党提供情报。现在坐堂的是其孙子应滔。

  

  有趣的是,凡是来清渭街抓药的,都要顺便到“仙水井”舀走一桶水。这是为何?说来还有个故事。相传,曾有仙鹿为了报恩,衔来仙草,投入这口应店井里。于是,应氏先人得以凭借仙水井的灵气,治病救人。而用此“仙水”煎药,往往药到病除,喜添人丁。

  全年无休的打铁铺

  

  老街上还有一家打铁店也非常有名,店主叫胡岩献。他和老婆两个人,打了将近60年的铁,胡岩献被评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康打铁”传承人。虽然75岁高龄,胡岩献现在仍然坚持每周7天、每天7点营业。

  锡雕宣传展示基地

  

  永康锡雕,俗称“打镴”,历史悠久,是永康十大传统五金手工技艺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珠镇的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被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象珠的“仪式感”

  循着年复一年的民间习俗,

  找寻前人的生活脉络。

  “太公灯”:王氏子孙迎灯上山祭先祖

  每年的正月十八,象珠的王氏子孙要迎“太公灯”,以此纪念先祖、团结族人。“太公灯”的特别之处在于,长长的龙灯要迎上尖山,那场面真是极为壮观。迎灯当晚可谓是万人空巷,家家户户都前呼后拥地忙着观灯,甚至有不少别地的人赶来象珠一睹“龙灯登高”的风采。

  雅仁布龙:代表永康参赛获金奖

  

  “雅仁布龙”又称“板凳布龙”。传统的雅仁布龙长56米,共19节,龙身、龙节俱长并在板凳上表演是其最大特色。永康文化工作者和当地民间艺人还对道具进行改造加工,设计编排了整套独具特色的表演动作。2018年,雅仁村舞龙队代表永康参加“欢乐金华”百姓文化节龙舞大赛,获得金奖。

  “隔火烛”:九进居民迎除夕的百年传统

  

  在象珠二村和三村村民的居住地九进,有一项独特的传统习俗——“隔火烛”。每年吃完年夜饭后,村民们各自拿来一捆捆的柏树枝扔进火堆,让柴火越烧越旺。待火烧到最盛时,几个村民拿起竹竿把火堆往上用力一挑,刹时一串串火星从高处落下,景象很是壮观。

  据村人介绍,这项“隔火烛”习俗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以前,九进的居民每到山上砍柴,只要看到野生的刺柏,就会砍下先留存在家,以备除夕时“隔火烛”之用。坚持“隔火烛”是为了用熊熊大火告诫村民及后人,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火,安全莫忘。

  荷沅村滚叉舞:把武术变成艺术

  荷沅村有一支女子罗汉队。自从她们在2016年的华溪春潮上演绎了“滚叉舞”后,这项独特的文艺项目渐入人心。它是打罗汉中的传统武术表演节目,源于明代名将戚继光在浙东一带抗击倭寇而兴起的民间习武活动。后来进一步丰富了舞蹈动作和队形,配以慷慨激昂的音乐,通过滚叉、舞叉、击叉、抛叉等表演融棍棒刀叉为一体。

  象珠的“明星村”

  象珠镇内村风村貌怡然古朴,

  古与新在这里碰撞交融。

  峡源村:鲜活立体的古桥博物馆

  

  从三渡溪水库大坝过穿山洞往正北,再穿过一个山洞,行进约3公里就可见这个藏于深山中的古朴村落了。该村地处峡源坑,村以坑名,俗称“八源坑”。村口的几棵百年古树诉说着峡源的悠久历史。三渡溪从峡源村中间穿过,溪水清澈,终年发出叮咚的响声。

  由于溪水的分割导致村落之间的交通不便,从元代至民国,村里在300米长的溪流上建起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8座古桥,有蹬步、三折边石拱桥、乱石拱桥、木梁石板桥等。早在1996年,峡源村就被浙江日报冠以美称:“华东古桥博物馆”。

  

  上柏石村:村人为陈亮后代

  

  上柏石村以陈姓为主,皆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陈亮的后代。村内近年考上大学的人数为全镇之首,故亦称状元村。由于村民普遍学历较高,文化修养较好,对文物遗存的保护意识也较强,村民共同筹款维修古建筑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村庄一脚的道路两侧汇集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典型民居,其建造工艺各不相同,村口建于人民公社时期的老粮仓也颇有特色。

  雅吕村: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雅吕村,现已成功创建了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并被评定为2018年度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成功列入第七批(2019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名单。

  走进雅吕,道路两旁古树掩映,与远处的氤氲群山相呼应,美得像是一幅泼墨国画。新农村建设后,雅吕的老房子渐渐淡出视线,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房门窗则用了统一的仿古样式。

  穿村而过的磻溪水清澈缓流,群群鸭子溪中戏嬉,架立其间的磻溪长廊宏伟壮观。

  

  雅吕的一座座老宅在讲述着一段段精彩的陈年往事,记录着雅吕先人的智慧与才智。而现代美丽新元素。花园式的生态洗衣房、精致的农耕文化展示厅、后山公园、前山游步道。

  象珠的“新气象”

  这里,

  有越来越多的明珠正在被更多人所知晓。

  

  雅吕的美丽蝶变,

  是象珠镇的缩影。

  如今的象珠各村,

  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胡金奎/摄

  村里的亭台楼阁上,

  都挂上了缤纷彩灯,

  乡村的夜晚不再“暗”了。

  

  胡金奎/摄

  象珠的“志士仁人”

  象珠镇是一方崇学重教和革命传统的土地,

  孕育了一批好学、勇敢、坚毅的人民。

  一派文脉源远流长

  

  象珠镇清溪初中连续多年重点高中上线率位列全市乡镇中学第一。这文脉的传承背后,藏着“程榜眼”的故事。

  明代名臣、嘉靖八年榜眼程文德的墓就在这寺后山麓。在近三十年的从政生涯中,程文德对教育情有独钟,曾创建或主讲多个书院。他所创办的龙冈书院就是清溪初中校园内,逝世后便栖身于此。

  烈士精神铭刻在心

  吕思堂,1895年出生于永康派溪吕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豪绅、反动派做斗争。1930年10月牺牲。1989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来源:网络)

  象珠的“好味道”

  这些耳熟能详的象珠滋味,

  你都吃过吗?

  象珠发糕

  

  时光流逝,但象珠发糕仍是记忆中的味道。

  

  清渭街馄饨

  传承三代的应家馄饨。

  荷沅年糕

  

  荷沅目前有四家年糕制作厂,厂量和销量节节高升。

  

  苔川粉干

  摊晒粉干

  清溪黄

  

  

  销往各地菜场的白皮黄瓜

  “金华八县有永康,离城三十象珠庄。五龙落脉窝盘好,狮象把门气势强。东面尖山高千丈,南面水口造佛堂。西面一条胡薛岭,北有三渡通凰岗。珠峰山麓建住宅,宝带河畔植农桑。山清水秀风景美,林木果疏禽蓄旺……”

  一曲永康鼓词,

  道不尽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名镇。

  这里是象珠,

  你打卡了几个地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hhmtG4BMH2_cNUgLQ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