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情景喜剧称得上数代人共同的荧屏记忆。
《家有儿女》《我爱我家》《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等经典剧集,曾凭借老少皆宜的特点,实现了市场通吃。
而对80、90后而言,贴近自己生活的《家有儿女》更像是一份特殊的青春礼物,给他们的成长岁月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印记。
尤其在寒暑假时,各大卫视轮番重播的盛况令人难忘。哪个台播的是第几部,哪个台播到了第几集,哪一集的笑点在什么地方,他们都如数家珍。
电影:承袭家庭故事,依托电影规格
尽管《家有儿女》有着较高的国民度,但想要将其拍成电影,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
一来,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童星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实现原班人马的再聚首何其难也。
二来,电影和电视剧终究分属两种载体,就观看氛围来说,电影院要更为封闭。因此,如何能让观众安安稳稳地在电影院坐上一个半小时,是此类家庭题材电影的一大挑战。
除此之外,《家有儿女》当初拍了几百集,主创团队还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写出令人惊艳的家庭故事,也要打个问号。
事实上,“电影版家有儿女”在昨日登上热搜之后,就因其神秘性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测。
有人呼唤着原班人马的出演,希望看到当初闹腾的三个孩子长大之后工作、娶妻、生子,就像每一个观众的经历;也有人表示,不必对原班人马有多么强烈的执念,只要仍然是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都会带着孩子到影院支持。
而在制作方面,电影版《家有儿女》没有采用剧版的单一家庭场景,而是完全采用了电影的制作标准。“从故事的推进方式,到场景的搭建、包袱的抖落,都是严格按照电影的生产规则做的,而不是简单地将电影拍成一个半小时的情景剧。”
制作是标准的,受众是家庭向的。张林书希望,电影版的《家有儿女》不仅能够在内容层面上为观众传递家的温暖,还能在制作上为今后中国类似的家庭类型电影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除此之外,通过《家有儿女》的受众基础,逐渐培养人们“全家观影”的习惯,是她的一大愿望。
剧集:特定环境下的家庭表达
从诞生起,中视美星就以制作家庭剧见长,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家有儿女》系列,公司还陆续推出过《乐活家庭》《我的继父是偶像》等家庭剧,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但论影响力,还得数《家有儿女》系列。因此,在开播15年后对它进行重启,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其一,《家有儿女》在当年受到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喜剧元素老少皆宜,更是因为剧中无处不在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甚至一度被奉为“育儿经”。但是,经过15年的发展,现在的社会背景与此前已经大不相同,曾经的80后、90后也已经成家立业,为人父母。在此背景下,为新时代的父母和儿女打造一部属于他们的“新育儿经”,就成了张林书的初心。
“这些新时代下的‘新’父母,其实也很迷茫,他们说《家有儿女》的那一套已经不足以教育现在的孩子了,为此还给我们发消息,希望能够制作新的《家有儿女》。”张林书笑着说道。
张林书曾表示,她想要做的家庭剧,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婆媳大战”“家庭大战”不同,是要描绘一个家庭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如何相互扶持的故事。
疫情下的家庭,可能就是影视创作中最合适的特定环境了。在慌乱的背景下,人们在家里的苦中作乐和相互鼓励,都是一部情景喜剧的绝佳素材,也是最为温暖的家庭表达。
IP:影视剧综终成,观众将成参与者
其中,演员海选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阶段。
而在海选过程中,由中视美星打造的《家有儿女》系列微剧、短剧也会同步进行。
实际上,这就是张林书的最大愿景:中视美星将不仅仅满足于《家有儿女》系列的影视作品生产,而是将观众也囊括进了IP布局,让观众成为参与者。
“在我的计划里,《家有儿女》的电影和网剧将会在明年陆续推出,而微短剧等碎片化叙事的作品则会在空档期进行源源不断的上新,最终和综艺形成宣传上的组合拳,为《家有儿女》这个IP持续提供热度。”
除此之外,观众一直心心念的原班人马,也会在剧集、综艺中以特殊的身份出现。比如,中视美星将会邀请他们担任上述综艺中的导师,为参赛的小演员进行参赛指导,从而完成同一IP中演员方面的传承。
15年过去了,《家有儿女》正由剧集单骑突进的态势,演变成影、剧、综、短视频、线下活动并进的IP阵列,一棵小树正在变成一丛林木。而它与千千万万家庭的互动,又给无数少年儿童插上了艺术的翅膀,开辟无限的发展空间。
“这是我一直以来努力促成《家有儿女》IP布局的原因,也是在开播15周年之时,送给所有观众的一个礼物。”张林书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