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角落: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村退役老兵,晚年生活非常凄苦

2023-11-12   亮剑君

原标题:被遗忘的角落: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村退役老兵,晚年生活非常凄苦

导读:去年国庆节,我同村战友从外地打来电话,我问他有什么事吗?他说:没有啥事,想你了,想念战友了!说着就大声哭起来,电话在他抽泣中挂断。听他哭得那么伤心,一定是遇到很不顺心的事。后来我多次拨打他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

这位老战友,姓刘。1970年12月,我们同在军营里守卫国家,共度六年的军旅生涯。退伍后,由于家庭贫困,他被迫成为别人家的“上门女婿”。身上背负了军人的光荣,他却在异乡过上了辛苦的日子。生活的艰辛并未减弱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于是在外打工的日子里,他再次肩负起“上门女婿”的身份。

刘战友离开部队后,为了生计,竟然当上了村支书。命运却像无情的风暴,频频袭击着他的家庭,让他备受煎熬。我在镇上工作时多次帮助他,送去温暖的衣物,但这些善意似乎无法解决他们生活中的本质问题。前几年,他和老伴的生活彻底走到了尽头,只得带着老婆去依靠儿媳过活。这通电话,便是刘儿子传来的。

我们是那个年代的军人,出生在农村。1971年,我们县总人口只有20多万,而当年征兵竟达到了380多人,其中城镇户口的只占寥寥数人。那个时代,国家对待退役军人的政策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于是,我们这群军人纷纷退伍,回到家乡从事务农,很少有人得到就业机会。

我们这一批人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年轻时在部队度过了一段时光,虽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但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七旬高龄的我们,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甚至无法独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只能依赖国家每年发放的农村退役军人生活补助费维持生计,多则四五百元,少则百余元。这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辛酸和艰辛。

最近几年,我频频听到战友去世的消息,一个个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他们曾为祖国守望岗楼,为祖国的建设默默付出?有多少人了解,他们晚年的生活是多么凄苦?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这一代老军人,虽然岁月已经使我们步入暮年,但我们依然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尊重。或许,这个时候,社会各界对于退役军人优待政策的不断完善,正是对这些老兵最好的致敬。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写出这篇短文,提醒社会不能遗忘:没有固定收入农村退伍老兵。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老兵,他们曾英勇无畏,为国捐躯,但如今却在生活的战场上面临着新的考验。

这群老兵,多是70年代的军人,农村出生,文化程度有限。他们曾经是国家的坚强堡垒,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身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多数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依赖每年微薄的农村退役军人生活补助费度日。

这些老兵,年逾七旬,大部分已失去了劳动能力。曾经的军旅风采早已随风而逝,如今只余下满脸的皱纹和鬓边的白发。在他们的身后,是家庭的担忧,是无尽的牵挂。没有了国家的军装,他们仿佛成了社会的无名之辈,默默无闻地与生活抗争。

社会应该铭记,这些老兵曾是国家的坚守者,是和平年代的见证者。尽管岁月使他们的腰板渐显佝偻,但他们的军魂依旧坚韧。他们没有退役金的丰厚,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障,更没有舒适的离退休生活。他们的坚守和付出,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尊敬。

因此,社会不能遗忘这群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村退伍老兵。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更加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通过完善政策、提高生活补助标准,让他们晚年的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宽裕。

写在最后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老兵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他们的晚年不再艰难。他们虽已迈入暮年,但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却永远熠熠生辉。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为国家辛勤付出的老兵,他们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感激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