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Me留学全程无忧Z学员收获
转学录取大丰收!
学员背景:
中外合作办学
计算机专业
GPA 3.7+
雅思7.5
Me留学量化训练营
两段实习经历
校园活动丰富
已录取院校:
密歇根大学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俄亥俄州立大学
部分Offer展示
Z同学在拿到转学录取offer之前,考虑过各种升学路径,2020年秋季,他入学某中外合作院校就读大一,在大二的时候转入南方某港本院校。而在入学后,他依旧选择了申请美本转学,他对于第一学历和本科求学体验有更多自己的思考。
我对未来的规划有很多,考虑过在体制内发展,也想过出国留学、工作。我对第一学历的期待也是和这些目标挂钩的。如果能在国内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比如985),可以有利于考公。但高考的失利坚定了我走留学的这条路。
入读英本体系大学,体验不如预期
从高中毕业后,我去考察了一些其他中外合办项目,在高考后在中外合办项目读了英本的预科。第二年,我申请了英国本科,成果也不差。但那年海外疫情猖獗,父母不放心让我出国。于是,我接下了某中外合办大学的录取。算下来,在这所学校念完本科的开销比出国留学低了很多。而且如果我读了一阵子后想要追求更难的本科课程,还有本科转学这个选项。在这里也比较容易拿高GPA。我听说很多同学也都拿着较高的GPA选择了转学。于是我放心地入学了。
入学体验还是让我有一些失望的。首先,学校录取线持续下跌,生源受到了影响。其次是因为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程难度比较低,有含金量的学分也比较少。转学时能转的学分数量很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学不到我感兴趣的数学、电脑科学课程,而且课程深度不够——当然,这些是我自己的体验,不代表其他同学,也没有Diss学校的意思。
第一次决定转学,瞄准港本体系
待了一年,我决定寻求新的出路,这次我拿到了另一所合作办学的offer,这里是港本体系。学校不论是宣传还是当地的就业口碑都很不错。而且所在城市地理位置好,学生毕业后去当地的科技大厂工作的也不少。就连毕业后出国的比例也达到了70%。这让我很心动。在这里,我确实也感受到了课程的难度、深度、活动的丰富性。但我还是渐渐发现这里不是我的最终归属。
同样,说说仅代表我个人的就学体验:我发现学校课程不够完善,比如电脑科学这类别下面的一些基础课程是没有开设的。并且,本科课程不注重实践。我上的C++都没有上机考试,虽然平常作业要写代码,但是整理课程代码量特别少。其他高阶课程也有这个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必须要在暑期自学或者去校外补习一些实操课程。
此外,学校给学生的支持也比较一般。比如本学期课程较难,Workload比较大的情况下,我给Advisor写邮件,他们回复也不积极,针对一些比较难的课也没有Tutor协助。
最后比较大的问题还是在于顶层的学生太卷了。每个人都在卷GPA。在刚去学校的那一段空白期,我尝试努力说服自己在这里度过四年。可是整体氛围还是太压抑了。需要努力很多才可以得到一点成果。这也是我下定决心转学的根本。
第二次转学,心仪美本大学
在我决定要申请的时候,我已经有了转学中介的人选了。因为我很久之前就Follow了知乎的美本转学贴,也经常在本科学校的论坛看大家的讨论,也常常留意各位发帖人分享的背景,标化,还有申请结果。这让我对转学的情况大概有了掌握,挑选中介和交流时也非常有主动性,我和Me留学的转学老师洪老师沟通了很久很久,她在我每次改变主意的时候,都给了非常客观的意见。
在我第一所大学求学时,我们就讨论过转学。当时的结论是威斯康辛麦迪逊保底,洪老师觉得很有把握,特别是在我的成绩基本上可以满绩的情况下。虽然我很心动,但我这时候也已经萌生了转学国内港本的想法,加上,我观察到我周围的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安全得上岸威斯康星——说实话,我内心没底。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申请难度确实没有现在这么高,如果当时当机立断,说不定也已经成功转学,不用中间再折腾一遭。
但现在故事的走向不同了。我到第二所学府一年,GPA已经不如之前。虽然学的课程难了,学分质量上去了,但从成绩单的数据看弱势了一些。而且我有预科等三所学校的成绩单,本科经历看起来会比较复杂。经过我和洪老师商量,正式签约合作时,我们的申请还是加上俄亥俄州立保底。我是同意这一操作的,原先我多转了一个学校,反而我自己心里更加没底,对于很多美国学校来说,我上了2次大一。
准备好选校后,我开始了雅思考试。我的雅思分数一开始是7,后来刷了一下就成功到了7.5。申请其他材料的准备也非常顺利。
Me留学让我全程无忧
从文书讲,我的服务是全程无忧,所以文书基本是交给老师的。除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和文本材料的补充之外,需要我做的事情并不多。文书我是比较满意的,没有任何套模板的痕迹,是根据我的课外活动、科研等定制的,叙述流畅合理。并且收尾都有一定升华。针对允许解释特殊情况的学校,老师还帮我定制了有关我本科复杂经历的特别说明。
网申提交和材料递送,Me留学也是一直在提供全部的支持。我的材料多且杂,麻烦,但也没有出现漏交、错交的问题。特别是在提交成绩单的时候,因为疫情我的快递一直都没有办法成功发出、签收。我周围一些同学都有被卡到。一度我觉得UMich的申请只能止步成绩单。但还好在快递给力和老师们持续的跟进之下,学校在DDL最后一天把我的预科成绩单更新了。
最终申请结果我是满意的。第一个来录取的是俄亥俄州立,而后就拿下了全美前30的密歇根大学,接下来,UIUC也下了offer,威斯康星的录取也很顺利,目前UT和纽约大学还没消息,我觉得像是德州奥斯汀和伊利诺伊香槟是性价比不错的选择,但密歇根的排名在任何一个榜单上不可挑剔,学科也很全,我还没做好最终的决定。
多次转学后,我的心得
最后,我想说,除了找到靠谱的机构帮我之外,我对这个曲折的转学过程还是有一些深刻体会的。对于自己的发展还是要长远地考虑。如果自己看的不够远,尽可能寻求亲友、师长、甚至专业人士的帮助。我也深切感觉到犹豫就会败北,决定转学、做准备、走流程都要尽量做的干脆利落。不需要走我这样的弯路。不过还好,在我现在的大学我还是有修得更多有价值的学分,会比在英制中外合作大学里读能转的学分更多。有得有失,虽然把前期准备的过程弄得比较曲折,但结果是满意的。
其次,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对的事情是近期的GPA保持得好。虽然我说我现在转出去的学校的GPA卡得死,竞争大,但通过努力还是能够维系的。而且我的活动对比其他同学还是很丰富的。除了一些科研之外我还做了一个校园初创机构的实习生,做编程相关的工作。能在这个前提下Balance自己的GPA是非常重要的。Me留学的量化训练营对我也有帮助。
最后,我也想说说这些对我帮助比较大的课外活动。我通常都是通过学校的公共平台去找关键信息的。看哪个办公室需要学生助理,看什么团队需要人手等等,每天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跟进这些信息,而只要成功申请一个就可以在简历上添几个月的经历,这个投入回报其实是非常好的。当然,也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会转学,所以非常努力去经营。我也很高兴自己的努力最终有了好的结果。希望这些经验也能帮助大家成功规划自己的申请。也再次感谢Me留学,帮助我顺利走完转学这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