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传海
年少时家庭贫困,餐桌上鲜见肉食,过年过节偶见荤腥,弟兄几个都是虎视眈眈,风卷残云,每每觉得不过瘾。以至于长大后便爱食肉,甚至无肉不欢。
1992年参加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也就有了自主性,薪水的大部分用于吃饭,荤菜占据开支的大部分。基于负责公共安全的业务性质,官不大,事不少,东南西北到处跑,走遍了全国,也游走过西欧、南美、东南亚的几十个国家,世界各地的美食都历历在目。好奇心的驱使,我也爱做菜、爱逛菜场,每次出差,必到当地的菜市场转转,带几样当地的新鲜食材回来自己烹煮。多年的闯荡,更是培养了对美食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凭菜单便能挑出一家餐馆最好吃的几道菜,各大菜系的菜单也是耳熟能详,差不多都可以背出来 渐渐地,摸索出来一套属于自己的美食经。
食材是关键,没有好食材,做不出美味来。而且好食材的加工方法都很简单,讲究原汁原味,不需要复杂的方法和程序,不加调料或少加调料是原则。有的鲜物,比如螃蟹、虾、羊肉等,直接水煮或清蒸,才是最正确的烹调方式,同时也是检验食材品质的最佳手段。这也遵循《道德经》里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的道理,在烹调界的意思是需要多种调料去腥、去骚、改味的,一定不是好食材。所以一个顶级厨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对食材的品鉴能力,这样的厨师必是见多识广,大嘴吃遍四方。
烹调方法要敢于尝试,我们今天吃到的美味,都是先人长年日积月累的经验,固化为今天的菜谱。一般是这个场景:原著民从田地、原野获取了食材,家里未必有丰富的调料,先是水煮、清蒸,当日食不尽的,次日切碎,加辅料、调料煸、炒、炖、烧,于是有了多种食法,于是惊喜的发现多种味道的碰撞,偶得极具辨识度的绝味!用数学的理论解释:烹调就是食材、辅料、调料、烹饪方法的排列组合,任何一种食材都应该尝试多种不同的烹饪方法。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同样也适用于餐饮业。
素食是餐饮业的一个发展方向,社会正多远化发展,素食主义者越来越多。除了寺庙,素餐馆开始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素餐的价位比荤食并不低。个人认为,素餐应该坚持本位主义,决不要做成鸡、鸭、鱼的形状,这种做法只会形成荤素的对比,骨子里是舍弃不了对荤菜的留恋。
我在朋友的农场里直接吃过生的西兰花、辣椒、豌豆荚,唇齿留香,世间美味!我记得老家的一款素的萝卜花生汤汤,做法是:花生切碎,红皮萝卜切丝,花生用素油炒香,加入萝卜,煮开,加淀粉(或葛粉),撒几片香菜叶,滴几滴麻油。百喝不厌,我把做法告诉九华山寺庙的主厨,深受僧侣的欢迎。素餐继续坚持食材种植的原始性(不加肥料)和新鲜度,必然会走出一条宽阔的路径。
餐饮业正在推陈出新,无论是烹调方法、烹调工艺,还是经营理念、经营模式,都在日新月异,本来不相关的高科技已经渗透到餐饮的每个环节。随着社会的变革,当今时代互联网拉近了国与国、省与省、人与人的距离,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了社会融合,各地的食材、调味品、烹调技艺交织、碰撞、融合,越来越多的新品呈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其中不乏极品。
所谓食不厌精,生活水平的提高正需要这种精神和原则,美食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餐饮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人工智能技术+餐饮正展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积极的创造千变万化、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美食,满足普天下的食客,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