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早,“日本女乒50年来首胜中国”的醒目词条冲上热搜榜。在数小时前,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乒乓球亚锦赛女团决赛中,中国女队以1比3不敌日本队。这场失利令国乒自2005年以来再次无缘亚锦赛女团冠军,也是自1974年横滨亚锦赛以来,中国女队第一次在团体赛中不敌日本队。
尽管结果惨痛,但很难让人责怪国乒女将,尤其是第四盘不敌张本美和直接导致国乒输掉整场决赛的孙颖莎。“孙颖莎辛苦了”“孙颖莎强忍眼泪”“孙颖莎看向奖杯的眼神让人心疼”等词条成为舆论的主流声音。孙颖莎昨晚宣布:“比赛后,胳膊的肌肉出现了明显反应,在经过国家队医疗组的检查和亚锦赛组委会的确认后,教练组为了保护我,同意我退出亚锦赛的(女单、女双)单项比赛。”
作为世界头号女单的孙颖莎在亚锦赛上身负重任,从女团1/4决赛、半决赛到决赛都作为一单全勤出战,在1/4决赛和决赛中还两度出场。尽管在亚锦赛女子团体五次出场的比赛中,莎莎负于金琴英出师不利,在最后一场又被张本美和逆转,但无论哪场比赛,孙颖莎都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极强的求胜心。
尤其是决赛中对阵张本美和一役,在中国队1比2落后的情况下,此前横扫伊藤美诚为队伍拿下1分的孙颖莎再次出战,她先下两城,但面对16岁日本小将第三局开始的反扑,孙颖莎不再轻松,她罕见地在赛场上大口喘气、不停地揉搓胳膊。最后关头,比赛已经成为两位选手意志力的拉锯,但可惜张本美和更胜一筹,一日出战五场比赛、打满22局的她顶到了最后。在当天早些时候进行的比赛中,张本美和在女团半决赛对阵印度队时独得两分,还与松岛辉空搭档晋级混双十六强。不得不承认,16岁的张本美和已经成为下一周期国乒女队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亚锦赛女子团体的赛场变成了体能和意志力的最终对决,两位选手的求胜心都令人敬佩,两人近期也都面临着密集赛程的严峻考验。从奥运会算起截至亚锦赛前,日乒“劳模”张本美和出战了奥运会(女子团体)、常规挑战赛阿拉木图站(女单)、澳门冠军赛(女单)、中国大满贯(女单、女双、混双)等四站赛事,共出战17场比赛。但由于前一战中国大满贯战绩不佳,张本美和自女双止步十六强(10月2日)后就投入到亚锦赛的备战当中。而国乒“劳模”孙颖莎,从奥运会三线作战,到WTT澳门冠军赛女单夺冠,再到WTT中国大满贯获得女双亚军、女单夺冠,三站比赛都一路打到底,共出战29场。这一数据冠绝女子选手,超过她的男选手也只有近期出战32场比赛的小将林诗栋,但19岁的“小石头”没有出战心理压力大得多的奥运会。
虽然退出了亚锦赛的女单和女双,但算上女团的五场比赛,孙颖莎在过去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已出战了整整34场比赛,她显然被过度使用了。
在中国大满贯女单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即将出征亚锦赛的孙颖莎被问及如何在密集赛程中保持求胜心,这位23岁的姑娘答道:“虽然比赛很密集,休息和身体恢复是最主要的,另外还有心态上对比赛的把控。对于后面好几站连续的比赛来说,首先希望自己更好地投入到亚锦赛当中。”6日晚的新闻发布会约在21时半结束,国乒姑娘于7日凌晨就抵达首都机场,国乒大部队搭乘清晨的航班中转西安飞赴阿斯塔纳,抵达住地时已是晚间,翌日就投入亚锦赛男女团体的首场比赛中。
23岁的孙颖莎和25岁的王曼昱是奥运会后国乒最倚重的主将,但王曼昱因家庭变故不得不退出亚锦赛,孙颖莎的任务更为艰巨。国乒女团阵容由孙颖莎、王艺迪、陈幸同、蒯曼、石洵瑶组成,孙颖莎和王艺迪在三场比赛中全勤,陈幸同出战两场,23岁的石洵瑶只在对朝鲜时登场,而20岁的蒯曼枯坐板凳。
这一方面暴露出国乒女队后继无人的问题。相比林诗栋、向鹏接连出彩的男队,女队的二线选手迄今仍无人冒尖,在少了王曼昱的情况下,只能完全倚重孙颖莎。另一方面,这又凸显了教练组对出战赛事的取舍选择问题。如果在意亚锦赛而让孙颖莎三线出战,又何必要在WTT中国大满贯中让她兼打女单和女双?更早一些的澳门冠军赛也是必须要参加的一站吗?
随着WTT系列赛的兴起,乒乓球赛历越来越拥挤。亚锦赛将于本月13日结束,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又将于11日至19日展开,按计划,除陈梦、马龙外的国乒主力都将参加团体赛;11月22日,WTT蒙彼利埃冠军赛启幕,一周后就是WTT法兰克福冠军赛,11月中下旬还有在福冈举行的WTT总决赛;12月初是国际乒联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赛历不会改变,但派什么人出战什么比赛,需要国乒女队教练组找出清晰的思路。年轻选手需要经历更多国际比赛的锤炼,疲劳的孙颖莎需要更完整的休整时间,一味透支使用孙颖莎,恐怕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也是对整支队伍未来的不负责。
作者:吴姝
文:本报记者/吴姝 图:视觉中国 编辑:谷苗 责任编辑:沈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