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缅怀这位东台人

2023-07-27     幸福东台

原标题:今天,一起缅怀这位东台人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音乐: 中国广播合唱团 - 世纪歌典 合唱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73年前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

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1953年7月27日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这一战,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华大地上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几乎人人会唱、家喻户晓,这首歌也唱响至今,它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70多年过去了,今天人们唱起它来还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还能让人斗志昂扬!是因为这首歌写出了当年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打败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写出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写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军人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决心,写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崇高信仰!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初创谱曲手稿

这首歌的歌词创作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赴朝作战的前夕。

作为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老战士门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八师回忆录》中讲述的一段史实,正是这首歌词诞生的历史背景:炮八师各单位是1950年3月分别由湖南省、广东省长途乘火车,到密山县垦荒生产的,至1950年7月份,大豆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但突然由和平生产转入练兵备战,许多人思想上转不过弯子,是可以理解的。

而当时的炮一师,正在黑龙江佳木斯市郊执行垦荒生产任务。突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由垦荒生产转入备战状态。在战前动员大会上,麻扶摇作了发言。他在发言稿里写下的一首短诗就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作为一名连队指导员,他表达出了自己上战场的决心,又做到了给连队战士加油打气。他的发言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受到官兵的好评,这首小诗被写到了墙报上、板报上,被战友谱上了曲子,和战士们一起跨过了鸭绿江,唱到了朝鲜战场上。

1950年,麻扶摇任志愿军炮兵第一师第26团5连指导员。1950年11月,时任新华社记者的陈伯坚到前线采访,听到了战士们哼唱这首歌,在隆隆的炮火声中,这首歌唱出了志愿军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后来他从战士们自己油印的小报上又看到了这几句歌词,陈伯坚立即把歌词写进了自己的采访报告中,且将原来的“横渡”改成“跨过”,发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

音乐家、东台人周巍峙在翻看《人民日报》时,看到了这篇文章,深深地被志愿军战士发自肺腑的豪言壮语所感动,他当场谱上曲子,并用原有的一句话:“打败美帝野心狼”作为歌曲的名字,发表在1950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铿锵有力的旋律,朴实真挚的词句,这首歌很快被全中国人民传唱开来,也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是一首志愿军战歌。周巍峙又受到启发,把歌名改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将原词“抗美援朝鲜”一句去掉了一个“鲜”字,再次发表时,把词作者写成志愿军战士,曲作者写上自己的名字。

很快,这首歌跨越万水千山又唱到了朝鲜战场上,唱到了麻扶摇所在的部队。战友们惊喜地问麻扶摇:“这不是你写的词吗?”麻扶摇平静地说:“不知道是不是我写的。这两个字‘跨过’,肯定不是我写的。”他当时认为,这几句歌词,谁都写得出来,它表达的是所有志愿军官兵的共同心声。

1953年,在全国开展的群众歌曲评奖活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获得一等奖。为了给作者发奖,经多方查找,在志愿军炮一师找到了麻扶摇。从此,这首歌的词作者才写上他的名字。2019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入选了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今天,抗美援朝的硝烟战火早已散去,我们再次唱起这首歌,仍然可以唱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敌的豪情壮志,也让我们更加怀念那些为保家卫国、保卫和平,奉献生命与青春的志愿军战士们!

人物简介

周巍峙同志1916年出生于江苏东台,历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国家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周老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编辑家、文艺评论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创作或参与组织创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经典作品,伴随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主持编纂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存了珍贵的基因。2014年9月12日4时34分,周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妻子王昆系原东方歌舞团团长、党委书记,1925年4月出生,1937年12月参加工作,河北唐县人。我国著名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王昆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新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主角喜儿的扮演者,主唱的《南泥湾》《北风吹》《农友歌》等歌曲载入中国音乐发展史册,曾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等殊荣,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多次率团访问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美许多国家,并捐赠100万元资助贫寒子弟。

2019年9月25,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等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王昆光荣当选“最美奋斗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向已经逝世的“最美奋斗者”表示深切的缅怀,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最美奋斗者”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等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这对学习英雄事迹、培育时代新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要广泛宣传“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奏响新中国奋斗交响曲,高唱新时代奋斗者之歌,用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承办,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政府协办,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出的《山情海韵——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音乐会》,2016年12月21日晚在全国政协礼堂上演。音乐会深情唱响周巍峙同志创作的经典旋律,回顾并纪念老一辈艺术家为党和新中国革命文艺事业做出的不朽贡献,以此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砥砺前行。详戳他是东台人!曾任国家文化部代部长!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他的歌红遍全世界!

2016年12月23日中午,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纪念周老诞辰100周年音乐会”进行了报道,时长1分15秒。

周巍峙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编辑家、艺术教育家和文艺评论家。他长期担任文化艺术领域重要领导职务,在长达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巍峙同志1916年6月13日出生于江苏东台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原名周良骥,笔名骏伯、何立山、歼夷、惕然、志静等。幼时家境贫寒,少年失学,仍勤奋不辍,受其祖父的影响和熏陶,自小耳濡目染,与民间音乐结下不解之缘。1926年,年仅10岁的周巍峙同志随参加北伐战争的父亲赴浙江绍兴、上海等地,到处贴革命标语,参与革命歌咏运动。1930年,在上海《申报》图书馆参考资料部当练习生,1931年在戈公振先生主持的《申报》图画周刊部当秘书。后转到邹韬奋先生主持的《生活日报》筹备处当文书,不久《生活日报》被扼杀,经邹韬奋先生介绍到李公朴先生处帮助筹建申报图书馆及补习学校,后任李公朴先生私人秘书,在李公朴先生及地下党文化人艾思奇、柳湜、夏征农等同志的指导下做青年工作,并开始在《申报》发表文章,宣传抗日爱国进步思想。在此期间,他向往革命、追求真理的激情与日俱增,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旧社会和反动势力巍然对峙,遂于1933年,改名周巍峙。1934年至1937年,他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及进步出版工作,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联之友社”音乐组及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国歌曲作者协会等组织,并任中国歌曲作者协会执行干事,组织领导群众音乐团体从事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并在工人、学生和店员中进行革命工作。他以巨大的爱国热忱和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创作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等多首抗日歌曲。他还担任了《读书生活》杂志助理编辑及读书出版社出版部主任,具体负责出版了许多宣传抗战和进步思想的书籍。“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与刚出狱的救国会领袖李公朴先生等人奔赴华北前线,从事抗战宣传工作。

著名雕塑家、东台人吴为山(右一)向周巍峙(中)赠送雕塑照片。

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救国会领导商定,以救国会名义成立全民通讯社,周巍峙与另一同志负责筹备并主持日常工作,受八路军驻晋办事处领导。11月,他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任办事处秘书、八路军学兵队音乐教官等职。1938年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延安,参加了现代题材京剧的音乐改革工作。同年11月,他奉党中央命令,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指挥、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北岳区党委文委委员,北岳区文救会主任,晋察冀边区文联宣传部部长,边区音协主席。在战争最艰苦、最残酷的时期,他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深入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进行演出、展览、宣讲。1939年冬,他在敌后首次指挥了由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1942年,他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先后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中共张家口市委文委书记,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文委委员兼秘书,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兼秘书,华北文联常委,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兼秘书,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后任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处长等职。

周巍峙王昆艺术馆位于市区明清街南首,2007年对外展出开放,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徽式建筑,计2层12间,建有门楼、照壁、假山、草坪等,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全馆计1500平方米。

建国后,周巍峙同志历任文化部艺术局办公室主任兼戏剧音乐处处长,艺术局副局长,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办公厅代主任,艺术局局长,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党组成员,中国音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曲协副主席,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委,人民音乐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这期间,他积极投身新中国文艺事业建设,努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受到无端的冲击和审查,直至1975年6月才有了一个正确结论。粉碎“四人帮”后,他作为中组部的联络员派往文化部,参与清查工作,担任文化部电影局核心小组组长,参加整理江青在文艺界罪行材料,为众多被迫害的文艺界人士平反昭雪,为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周巍峙同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代部长、第一副部长、文化部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顾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

1996年以来,周巍峙同志连续担任第六、第七届中国文联主席。十年来,他不顾耄耋高龄,以中国文联工作和党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带领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开展各类学术研究,热心支持“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积极参与“晚霞工程”、“彩霞工程”、“朝霞工程”和“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大联欢”活动,努力推动文艺队伍的建设,使文联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

周巍峙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音乐家。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写出了大量歌曲和合唱,创作或参与创作了《两年间》、《相信谁》、《八路军和孩子》、《不死的老人》等歌剧。特别是他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更是抗美援朝时代的最强音,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在周总理逝世周年之际,他满怀深情,为歌词《十里长街送总理》谱曲,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他的传世之作《守土抗战歌》(原名《上起刺刀来》),歌剧《不死的老人》(与劫夫、陈地合作)等,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卓越的音乐建树,2001年他被授予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周巍峙同志是优秀的学者、编辑家。早在1936年7月,就编辑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影响很大。因国民党及租界当局查禁,后用何立山主编名义,改名《民族呼声集》再次出版,当时在全国共发行45000册,对推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产生了积极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他和中国著名文艺家一起倡导与主持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在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机构保障、经费落实等方面亲历亲为二十余载,其中《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由他担任主编或副主编,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工作、人才、资料基础。这项由政府及学术界主持,全面系统、自上而下进行普查、收集、整理、编选、出版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系统工程,中外古今从来没有做过,被誉为是建设中国民族文化长城的伟大创举。他主持编辑的《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田汉全集》、《夏衍全集》等优秀作品,都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周巍峙同志是优秀的艺术教育家。早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期间,就首次在敌后创办了乡村艺术干部学校(简称“乡艺训练班”),并亲自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授课。重返延安后,他先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副团长,华北联大文工团团长,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音乐系主任等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又兼任文化部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周巍峙同志既是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又是眼光独具的文艺评论家。他长期担任文艺领域的领导职务,有着开阔高远的政治文化眼光,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潜心钻研文艺理论,创作实践经验丰富,艺术见解独具特色。他在各个时期的文字论述,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对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和文艺事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他主持和参与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成为20世纪中华文化艺术的经典。在文化部退居二线后,他还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国文化系统史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全国全面系统地开展革命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填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工作史料的某些空白。周巍峙同志非常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早在20年前就主持建立了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大力发掘昆剧传统剧目、培养昆剧表演新秀、开展昆剧艺术研究等,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周巍峙同志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多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赞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爱戴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衷心拥护。他多次获得党和人民的褒奖,先后当选为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煌煌五大卷的文集,收录了周巍峙同志从1932年至2006年间精选的303篇文章,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和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他对许多重要问题的深入论述和富有创见的思考,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巍峙同志以文艺为武器,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把全部精力与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周巍峙王昆珍贵照片

周巍峙与王昆在一起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演员。

东方歌舞团建团初期,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在周巍峙的陪同下接见东方歌舞团的演员。

周恩来接见喜儿的扮演者王昆。

王昆为东方歌舞团新团址奠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部分文艺界代表在中南海合影。左起:徐肖冰、王昆、白杨、袁雪芬、田华、程砚秋、常香玉、周信芳、梅兰芳。

王昆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农友歌。

秧歌剧《兄妹开荒》剧照

延安时期的周巍峙与王昆

周巍峙与来自民间的小演员在一起

赴南沙慰问驻岛礁战士

周巍峙为十大集成工作走进基层

@幸福东台 姊妹号集合,长按二维码关注。

监制丨小东 编审丨小鹿

主编丨小飞 编辑丨小猪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ddff03d0a81fce498dd17469ff644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