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有好运气的三种人,有没有你?

2022-07-23   文豪野魅

原标题:越来越有好运气的三种人,有没有你?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幸运的机会好像是银河,它们作为个体的存在是不明显的,但作为整体的出现却光辉灿烂。同样,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许多细小的必要元素,最终都能成为带来幸运的条件。”

在有好运的人们的身上,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和品质。

这三种人,好运每天都会发生,有没有你?

1

懂得自省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一个人犯了错,不推诿,反省自己,努力改正,这样的人,才能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不断进步,超越自我。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

自省让我们更加清晰认识自己,更准确的改正自己。

自省就是一个有意识的向内省察自我的过程。如果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面反射自己的镜子,那自省就像一块干净的布,能帮我们擦拭去心上的尘埃。

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省,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正视并修正自身的问题之所在,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拥有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自省绝不简单的自我否定,也不是一味的妄自菲薄,而是一种自我审视、自我负责的人生态度。

一个懂得自省的人,会明白这样的一个事实:自己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应该对你的人生或情绪负责。

德国诗人海涅有这样一句名言:“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的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

事实上,那些成功的人并不是不会经历失败,而是懂得及时自省,并敢于去修正自己的错误。

但这些挫折却从来没能将他击垮。相反,因为善于自省,每一次的困境于乔布斯而言,都是一次凤凰涅槃的契机,并让他由此而不断走向成功。

他在为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演讲中这样说到: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我总是以此自省。

自省带来的不仅是智慧,更是积极进取的境界。

懂得自省,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清代晚期的曾国藩擅长自省。

在每天的日记中,他都要将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一番彻彻底底的反思、清扫。

有一次,曾国藩与朋友小珊因小事产生嫌隙,经自省,认识到自己是犯了“尽人之欢,竭人之忠”的过错,“宜速改过,走小珊处,当面自认不是”。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自省的一生,最终,他的人生修养和事业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中国有句老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大多数人常常会把责任归咎于他人,自己犯错却总是为自己开脱。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常常因此而起。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反省自己,不苛责他人,抱怨就少了。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会苛责他人。

他们不怨天,不尤人,躬身自省,不断改正自己。

懂得自省的人,待人宽厚,善待他人。

一个懂得自省的人必是有福之人。

2

有善良与慈悲心的人。

常常有人说:我佛慈悲。我佛慈悲即我心慈悲。世间众生常常被欲望,诱惑所迷倒,于是,苦恼、烦躁接踵而来。面对人生种种烦恼、困苦,我们就需要一场修行,修一颗平常心,慈悲心。

人在尘世中行走,难免沾染灰尘。自私自利容易蒙蔽头脑,贪欲染心,往往因为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争得你死我亡。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如你细细想来,因为一点点利益丧失本性,失去自我,争得头破血流,终是得不偿失的。如若,人人皆慈悲,心似菩提,看淡一切,人人便会你尊我让,礼尚往来而存大义。

往往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别人伤我身躯,伤痛数日,我以慈悲为怀,耐住心性,便会痊愈;别人伤我心理,同样,怀一颗慈悲心,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仁爱善良之心解之,慈悲于世间,才能成就圆满人生。

菜根谭中说: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万物皆慈悲,若我们心怀慈悲,便不会践踏路边的小草,便不会折断飘香的花朵,便不会踩踏地上的蚂蚁。因为它亦是一种可爱的生命。既然大自然赋予了万物生命,我们就应当持一颗善心,一颗平等心,一颗慈悲心与万物相处。

释迦牟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你一些什么。”所以,行走人世,我们要时时心怀慈悲,感恩一切,学会放下,懂得成全。

时光清浅,岁月绵长,心怀慈悲,无言也暖。无论咫尺天涯,慈悲一定是天上人间最闪亮的伫立,如果我们能以慈悲与时光和世界相待,相信所有的残破都可以被重新打磨和雕琢,一切希望和期待都能在美好里抵达,即使风云平淡,也能被描成绝版图画;即使日子平凡,也能被过得活色生香。

不管你的眼前是风和日丽,还是山瘦水寒;不管你的处境是次第花开,还是叶落飘零,请与慈悲同行吧,留住初心,认真地活着,优雅地老去。当你选择了慈悲,或许下一程,下一站,下一分,下一秒就会有幸福来敲门。

人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都请不要把慈悲抛弃,拥有了慈悲你才会成为别人喜欢的模样,成为别人读不厌的风景。

一个人在平日里能行善布施,此善举乃积累大福报,增添功德。

你给予他人的帮助,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你自己。

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时候,不责于人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一旦你占了优势,还能做到不责于人,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善良。

汉宣帝时,丞相丙吉的车夫嗜酒如命,经常半路上停下车子呕吐。

有一次,喝太多吐在了丙吉的车上,弄脏了坐席。

主管知道此事后,大加斥责,并建议丞相辞掉他。

丙吉却说:他有一家人要养活,如果我辞掉了他,传出去谁还会收容他呢?何况弄脏了坐席,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我相信他会悔改的。

车夫听后深受感动,从此戒掉酒,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

有一天,车夫在客栈无意间发现一队骑兵,拿着边疆的公文疾驶而过。车夫打探出匈奴逼近边境的消息,立刻禀报了丞相。

丙吉立刻着手救援的行动,由于他胸有成竹的举措,得到了汉宣帝的嘉奖,受到满朝文武的敬佩。

丙吉却笑说:所有功劳,应该归功于我家的车

夫。

无论何时,慈悲一定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最宝贵的存在。花开花落间,慈悲一定是最深的懂得,最灿烂的绽放。天地间,一切都会因慈悲而变得美好,一切都会因慈悲而变得不再寻常。

布妈有一句话:“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因为慈悲,所以宽容,慈悲与宽容是心灵共生的花朵,是人生最美好的情怀。当一个人足以包容生活的不愉快,以广博的胸襟和爱心,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心存济物,就是心怀慈悲。

内心越慈悲的人,福报越深厚。

3

不责于人,宽容别人过错的人。

面对他人的过错,不去执着,不去计较,这样的人,心就不会出现障碍。

张口闭口都是别人的错,难免被是是非非冲刷得体无完肤。

有位百岁老人说,“别人犯错少计较,自己犯错多考虑。不难为别人,也别跟自己过不去。”

宽容了别人的过错,不自寻烦恼,才能理顺自己的人生。

没有人,能保证一生没有一点行差踏错,对人没有一点亏欠。

即使是孔夫子,也有误解弟子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苛刻待人。

不轻易批评别人,才会把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反省之后大有长进,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容人之过,也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卸掉多余的心理包袱。

坦坦荡荡、平心静气的人,有一颗善良、大度的心,所见皆美好。

不锱铢必较,给别人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机会,何尝不是一种慈悲。慈悲多了,好运气自然多了。

人生最难的就是不责于人,即不责备他人。这是很高的修养。工作生活中,为人宽善,即使我们占尽优势,也不能咄咄逼人,这是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叫“为善”。

汉朝刘宽做太守,有个朋友听说他待人大度,能原谅所有的人与事,想出一个办法试验他。

朋友让奴婢故意把汤洒在刘宽的身上,刘宽不顾弄脏的朝服,反而关切地问奴婢,有没有烫伤手。

还有一次,刘宽坐牛车回家,路上有人硬说那是自己家丢的牛,把牛牵走后,刘宽毫不辩解地步行回家了。

后来,那人找到了丢失的牛,物归原主之后,请求惩罚。

刘宽丝毫不计较,反而安慰对方:

“牛都长一个样子,难免会认错。既然你已经归还,我也没受损失,为什么要惩罚你?”

有句话说得好,睡前原谅一切,醒后就是过往。

人生在世,怀一颗怜爱之心,容人以德,谅人以情,也是给自己种下的善因。

友谊也好,感情也罢,不可能毫无瑕疵,忘记曾经的怀疑与指责,关系才能再次稳固。

人心是相互的,单单漠视人的好处,独独记恨人的错误,得寸进尺,会把人缘弄得越来越差。

人生很贵,善忘的都是高人;多一些糊涂,少一些挑剔,凡事不计较得太清,未来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菜根谭》有言,“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放下别人的过错,喂大格局,好运自然来。

古罗马格言讲:“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

我们虽然不能说,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是由自己作主的。但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个体自我的努力,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从而改善生活与命运。

永远心向阳光,生活中自然会充满明亮与温暖。也可以把日子过得生机勃勃、热气腾腾。

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生命,自然会与好运相依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