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国人仰慕中华献大礼被轻视,戳破康乾盛世虚景,留下一句话,预言此后中国

2023-05-17   云夕客

原标题:一外国人仰慕中华献大礼被轻视,戳破康乾盛世虚景,留下一句话,预言此后中国

自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后,东西方的文明得以通过络绎不绝的商队,通过商品贸易得到交流。然而,由于路途遥远,中国商队或西洋商队几乎没有直接到过对方的国家或土地上,多是通过中亚或西亚实现间接贸易。中国的丝绸、茶叶及后来的瓷器等物品远涉万里,走进欧洲。拥有这些物品,成为当时贵族身份的象征。

长期以来,欧洲人对于东方神秘大国有着特别的崇敬之情,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统治期。正在和沙俄在欧亚大陆上争夺霸权的大英帝国,向中国的清王朝派出了使者,代表团是大使马嘎尔尼,在1793年他精心准备了六百多箱礼品,以充分展现英国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并组织起一支七百多人的使团,到中国当时的清朝来进行友好访问。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借为满清乾隆帝祝寿的机会,献上600箱礼物,清朝当时以GDP数据而言占据世界首位,但仍然只是个农业国。这对于正在全球拓展市场的英国来讲,这就是巨大的消费市场而充满无限商机。所以,他们主要为是想实现两国通商前来中国。大使马嘎尔尼坚持按英国的方式,而不愿用三跪九叩向乾隆行礼,所以,最初会面的场面就显得有些尴尬,乾隆从一开始就老不开兴。

英国带来的物品相当丰富,马嘎尔尼还希望向乾隆帝实兵表演新式火炮,结果被乾隆帝轻视地拒绝了。大将军福康安很不屑的说道,“这没啥可稀罕的,我大清骑射功夫威震天下”。六百多箱的英国最新的工业机械,有天文仪器,还有新式战舰模型,包括手枪、步枪、火炮等武器实物等。此后,它们的命运是静静地呆在一个角落里,任凭时光流逝而再无人问津。

马嘎尔尼在其日记中记载,这个所谓的康乾盛世,他在一路所见的景象却是饿殍遍地,四处都是饥肠辘辘的民众,贪腐的官员,愚昧无知的统治阶层的自大狂妄,自欺欺人。“清国是一个神权专制帝国,其实质就像是外表看起来雄伟的废墟,统治者残酷且胆怯,固步自封,终将堕落到野蛮贫困状态”。

乾隆以天朝上国自居,大清物华天宝样样都有,不稀罕与洋人交换物品,拒绝与英国开展通商的要求。英国在北京设立使馆的请求,也因不符合天朝体制而被拒绝。乾隆把英国大使的来访,视为万邦来朝的景象,回赠了丝绸、茶叶、玉器等各类工艺品给英国国王。还写了一道谕旨,以天朝上国的口气,想教训一下英国。他将远在万里之遥的英国看成蛮夷,警告他们要安分守己,跟大清安享太平,和平相处。

最初英国人的想法是与中国协商,除了通商贸易之处,重要的还包括与清朝结盟,以对付北方的沙俄的扩张。他们期待的是中国也能学习借鉴、使用英国工业文明的成果,这样双方均有利可图。然而,这样的愿望被清王朝的统治者愚蠢地拒绝了。

英国人带着仰慕中华文明之情,希望与传说中的东方大国友好交往,却被颟顸迂腐的清王朝拒绝,由此,他们收起了对中华帝国的尊重,而转变为鄙视加掠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战败后割让香港岛,赔款并开放通商口岸给英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60年秋,英法联军在洗劫圆明园之后,发现六十七年前英国进献给大清的枪、炮等礼物,竟然还原封未动地放在库房里,上面早已经落满尘埃。在掌握先进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面前,大清成了愚昧无知,野蛮贫困国家。

满清入关后其长期自毁执行的国策就是闭关锁国,禁止对外交往与海外贸易通商。乾隆拒绝洋枪洋炮是其盲目虚荣、傲慢自大,以致泱泱中华成为固步自封的民族。一个腐朽、愚昧、专制的封建王朝,绝不可能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从1793年乾隆拒绝英国通商请求,排斥西方工业文明,中国所遭受百年国耻已经注定了,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