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养儿防老真相!武大教授调研的惊人发现!

2023-10-10     资深人士说文史

原标题:揭秘养儿防老真相!武大教授调研的惊人发现!

“听说了吗?老王大姨死了!”“前两天不是还说好转了,怎么突然就死了?”这是湖北某村口的一场对话,短短两句话揭露了这个地区残忍的事实。根据2000年的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口自杀比例,占全国自杀总人口的80%,而在湖北京山一带的农村,这个数字更是高得惊人。

武汉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刘燕舞教授,带领团队走访了京山的6个村庄,进行了实质性调研,这场调研揭开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相,也为今后“适老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思路。

01.“不得不死”的老人

当刘教授带领团队走进村庄时,有一位姓柴的老人告诉他,自己早就已经买好了农药,等到彻底干不动活的那一天,就准备死了。据柴老说,像他这样的老人在村子里有很多,自己主动去死倒是比被儿女嫌弃“好”得多。

故事开头的王老太也是调研对象之一,当时她已经72岁了,身体一直都很不好,有个儿子在县城里打工,她独自一人在老家生活。这次王老太突发疾病,邻居看她不太好了给她儿子打了电话,让他们回来准备后事。

儿子急忙带着媳妇儿一块儿赶回了村里,却发现躺在床上的母亲并没有咽气,只是瘫痪了,对此儿子儿媳不仅没有高兴,反而犯起愁来。儿子对他说,“假都请了,你不死我还怎么出去赚钱?”儿媳也在旁边附和道“这么大岁数了,活着也是拖累别人,早点死,早点解脱!”

听着这些冷漠的话语,王老太默默流下了泪水,这并不是因为儿子儿媳的绝情,而是愧疚,她从心里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罪过。

没过两天,儿子给她买了瓶农药放到了床头,王老太毫不犹豫的喝下了亲儿子递来的这瓶农药,就这样草率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像王老太这样的自我了结,在当地并不是个例,很多瘫痪在床的老人都是这样的,没有人会问他们的床头为什么会有农药?大家都心知肚明。

02.“不敢不死”的老人

在当地一个小县城里,短短30年间,就有128起老人自杀案例,不少老人觉得自杀才是他们的归宿,从来不敢奢望让子女照顾寿终正寝,这和钱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王大爷是个“有钱”的老人,他年轻的时候就能干,儿子也有出息,在镇上开了一间理发店,门脸不大,但是客人不少,虽然辛苦,但支撑起一家老小的开销绰绰有余。这么多年算上自己之前的存款,再加上过年过节儿子给的钱,他手里还有2万多块钱。

在农村吃的是自己种的菜,每年的粮食卖一卖也能有些收入,根本就花不了什么钱,所以王大爷的2万块钱足够他安度晚年了,他身体也还不错,根本没有自杀的必要,但王大爷也没逃脱村里其他老人的命运。

当时,儿媳妇儿从外面搞了几条鳝鱼回家,王大爷也想尝尝鲜,便去找儿媳妇想要一条。他刚开口就被儿媳妇一顿辱骂,说他好吃懒做,每天什么都不肯干,还不如家里的狗有用,要他快点儿去死。

王大爷低着头像是做了什么错事,当天晚上就拿着农药跑到了村后的树林里,了结了自己的人生。这个绝对不是一场意外,他特地跑出家里,就是怕给儿子落下话柄,在此之前王大爷就写好了遗嘱,把自己的2万存款分给了老婆儿子,还留了一份给自己办丧事。对于父亲的安排,王大爷的儿子理所应当的接受了,并且对父亲的死他也没有丝毫愤怒。

像王大爷这样的农村老人,还有很多,他们年轻的时候踏实肯干,辛辛苦苦为儿子娶媳妇盖房子,可一旦完成这项人生任务,就会像垃圾一样被子女抛弃,人老了不值钱,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安享晚年对于这些农村老人来说简直是奢望。

03.启示

这些老人的死是无可奈何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帮助,2010年湖北京山医院成立了养老医院,采用医养结合的模式,让老人们不出院区就可以看病,园区内还有全天看护,定期也会有医生上门检查治疗。2018年,京山的很多村子都成立了农村养老院、免费食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老人们终于迎来了幸福的晚年。

如今,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社会支持国家帮扶的同时,家庭的责任也是必不可少的,最能抚慰老人心灵的还是亲情。“百善孝为先”,老年人辛苦操劳了一辈子,老了不该被当作累赘一般置之不管,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共同努力构建的不只是当代人的今天,更是我们的明天。

参考资料
1.刘燕舞 著 《华中村治研究(2017年第2期):农民自杀问题研究 》
2.刘燕舞 著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社会学研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c54313e6bb3f12595a0890ccd3f28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