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宝的幼儿园进行了大班的毕业典礼,满满的仪式感让懵懂的孩子们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告别了幼儿园,即将步入小学生涯,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与此同时,家长群里也热闹非凡,从最初满满的感动和回忆,不知怎么就过度到了“幼小衔接”这个话题,然后引来更多家长的共鸣和探讨,当然不乏也有各种的焦虑。
是啊,幼小衔接,成为今年9月份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的一道门槛,明晃晃地立在那里,让家长不由自主地着急忙慌,仿佛没有幼小衔接,孩子就无法顺利的跨入一年级似的。
有的家长说:我们这个假期里已经把一年级的课本都拿到手了,一定要把孩子的数学、英语和古诗词都搞定,给孩子的学习打一个坚定地基础。
有的家长则认为:如果把一年级的知识提前教授后,可能会导致孩子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从而养成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得不偿失。
有的家长根据自家大孩子的上学经历,以一副过来人的模样指点:千万别以为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入小学就好,小学的进度特别快,没有一点基础的孩子压根儿跟不上,到时候才更抓狂,作业、考试都跟不上,以后处处跟不上,给老师留下个“学习不好”的印象,许久都摘不下来。
……
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
其实每个家庭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方法各有不同,没有必要非要相同。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因材施教,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方法。
针对幼小衔接来讲,父母提前担忧是有道理的。
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若是没有提前的准备,孩子进入到小学后难免会有一段手忙脚乱地适应过程。
这个适应过程越短,越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过程越长,越不利于孩子。
提前知道小学和幼儿园的本质区别,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孩子。
1、学习,成为孩子的主题
幼儿园以“抚育”为主,主要由老师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通过一些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事实上,在选择幼儿园的阶段,父母也更偏重于“吃得好不好、环境好不好、老师有没有经验”等方面。
小学则更偏重于“自理”和“自立”,老师逐渐退出孩子生活和活动的照顾,而偏重于学习领域的引领与指导,知识感更强了,对“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增加了。
2、小学,更加具备社会性
幼儿园虽然也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但因为孩子的自理能力尚不完善,所以老师更多地承担了“保姆”的角色,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像生活在家中一样。
小学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生活能力,老师会更加强调孩子的“自律”性,用纪律的约束,来帮助孩子一步步去了解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要求以及各种压力。
所以,父母提及“幼小衔接”,与其关注学科知识的提升,不如提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涯。
要知道,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储备不难,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却不容易。
语文方面,与其教孩子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不如让孩子适当的认字,逐渐达到自主阅读的能力。一个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以及有大量阅读功底的孩子,才是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孩子。
数学方面,与其教孩子100以内的加减法,不如让孩子锻炼强大的思维能力,强化孩子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的方式有很多种,孩子坚持去练习、循序渐渐的提高就能达标;但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通过游戏、玩具、学习工具等,引导孩子多思多想多练,才能够在数学方面有真正的提升空间。
英语方面,与其教孩子去背英文单词、背英语课文,不如让孩子多听一些原版的故事,多看一些原版的书籍,让孩子领会到实情实景,才能够融入到国外的文化中,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另外,所有的科目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要统筹安排,融会贯通、相互提升的。
幼小衔接究竟是什么?
幼小衔接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但是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学科的深入,更多的是方式、方法以及习惯的养成。
道家有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科知识的积累就是在奠定孩子一生二、二生三的基石,而学习方法、习惯的养成才是“生万物”的根本。
作为父母,不可以本末倒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