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5日是第22个“世界慢阻肺日”,这次的宣传主题是“肺系生命,刻不容缓”。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常见症状可以归纳为咳、痰、喘。正确认识慢阻肺、纠正对于慢阻肺的认识误区,是预防和治疗慢阻肺的关键。
01
慢阻肺是“绝症”,只会不断加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杜毓峰指出,慢阻肺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确实在疾病的进程中可能会逐渐加重。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病情进展可以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慢阻肺常见的控制策略有这些:1.坚持药物治疗,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类固醇和其他抗炎药物来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反应和改善通气功能;2.进行肺部锻炼和营养指导,以提高肺功能、增强呼吸肌肉力量和改善生活质量;3.避免接触空气污染、烟雾、化学物质和过敏原等诱发因素,以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4.定期复诊;5.保持健康饮食、适度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正常体重等。
02
上岁数气短,只不过是年龄大了
一些老人认为,出现气短只不过是年龄大了、机体衰退的表现。湖北省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余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护士长张云侠对此提醒,轻度慢阻肺也可能出现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且一般只有体力活动的时候才会出现呼吸困难,因此很多老年患者就会忽略,认为是自己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而已,认为好好休息就没事,因此不会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但如果不积极干预,等到疾病进展到即使不做体力活动也呼吸困难时,就为时已晚了。到那时,在肺功能严重受损、日常活动严重受限的情况下,内科药物和一般外科手术已经没有回天之力,只有通过肺移植才能延长生命。这是患者和亲属都不愿看到的,所以要尽早干预。
03
只要戒烟了,慢阻肺就能好
吸烟会引起多种肺系疾病,其中就有慢阻肺。张云侠介绍说,吸烟者年纪较轻时,肺脏的损伤没有很大,出现咳嗽的症状可能是烟进入气管,对气管黏膜产生刺激等引起的;但是当吸烟者年龄超过50岁,其生理机能处于下降状态,对外部伤害的抵抗力变弱,自我修复能力也变弱,肺脏功能逐渐出现严重损伤,此时出现咳嗽症状就极大可能提示是病理性的,要及时就医。
但是临床常见到,部分吸烟的慢阻肺患者在年轻时就有咳喘等症状。当医生叮嘱他们戒烟时多不以为意,他们要么认为吸烟与自己患病没有直接关系;要么认为只要戒烟了,咳喘症状就会消失,不需要接受其他治疗。
但有研究提示,肺功能正常的不吸烟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下降约为20毫升/年,而吸烟者最快可达60毫升/年,相差4倍。也就是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已经受损,即使戒烟了,可能还会有咳喘等症状。但积极戒烟确实可以延缓肺功能受损的进展,减少、减轻相关症状。
04
只要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张云侠表示,还有些患者在吃药后症状消失了,就认为病好了,可以不用继续用药。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因为,病情稳定期不坚持用药会加重病情或反复导致急性发作。这种情况,就像是有敌人进攻时组织士兵训练反击,但是没有敌人时士兵就松懈下来,等敌人再次进攻的时候士兵即使再训练也因为之前的松懈而实力下降,一次次地反复,士兵与敌人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直至失去抵抗能力。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林江涛指出,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虽然叫“稳定期”,但疾病仍在缓慢进展,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一旦“见好就收”,则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
05
药物有激素,不敢长期用
不少患者认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阻肺副作用大,偶尔用用可以,但不能长期使用。林江涛表示,对于急性加重期风险较高的患者,推荐联合吸入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与激素。因为激素可以直达肺部,发挥治疗作用,药物用量较少,全身副作用小,多年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其安全性。
如果患者因为担心长期使用激素会有副作用而拒绝用药,一旦出现急性加重,则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全身激素治疗,其副作用将更大,得不偿失。因此不妨两害相较取其轻。
06
慢阻肺应该静养,不宜运动
很多慢阻肺患者认为得了慢阻肺,一运动就会呼吸困难,疲劳乏力,需要休息,所以应该静养,不宜运动。林江涛表示,其实大多数慢阻肺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进行正常活动,而且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不仅能缓解患者气喘、胸闷的症状,还能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对患者有益。比如患者平时可以多练习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也可以选择太极和游泳等舒缓的方式锻炼。但锻炼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选用合适的辅助方法锻炼,长期坚持才能增加体能,减轻气促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楚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