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权力感对矛盾性别偏见水平,更好地促进性别平等

2023-03-12     晴捺生活

原标题:探讨权力感对矛盾性别偏见水平,更好地促进性别平等

在心理学中,权力感并不是个体实际掌握的权力,而是一种个体对自己影响自己和他人资源的能力的主观感知。

个体可以在特定的环境或关系中形成其相对于他人的权力的内部征,即主观感知。它既是个人特质,也具有被情境影响的状态特征。

权力感是大部分人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一种感觉。在人们感受到不同权力时,他们的认知现、行为现会受到不同权力感的影响。权力的体验如此频繁,它对个体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拥有权力的人会增加他的心理距离。

同时关系的促进主要是因为低权力感人的适应,而不是高权力感的。也就是说,权力感不利于个体理解别人观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等变化。因此研究将权力感作为影响矛盾别偏见的因素来研究。

社会支配理论作为解释偏见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首先现代社会是基于群体所构成的等级社会;其次群体是通过民族,别,阶层和其他社会所构建的方式来划分;最后占据优势的群体享受着不合理的利益,劣势群体则承受不合理的社会劣势。

社会支配倾向由此衍生,王沛等将该变量定义为个体对基于群体的等级制度及社会存在不平等的偏好程度。

Caruso等人的研究通过金钱启动,发现人们社会支配倾向得分更高,现出更认同社会不平等的趋势。

也有研究发现通过积极接触内群体的方式,个体的社会支配倾向水平会降低。社会支配倾向与能够影响群体间价值分配的意识形态、社会态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权力感对矛盾别偏见的影响机制。具体来讲从权力感的特质与状态,探讨特质权力感和状态权力感的匹配是否会显著影响矛盾别偏见,社会支配倾向是否会调节两者关系。

特质权力感和状态权力感对矛盾别偏见的影响

研究从特质权力感和状态权力感两方面出发,来考察权力感对矛盾别偏见的影响。在研究中,采用问卷量和实验的方式,分别考察了特质权力感和状态权力感对善意和恶意别偏见的作用。结果均显示,权力感越高,善意和恶意别偏见水平越高。

Fiske提出的权力控制模型本身就是从权力与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出发的。权力越高,刻板印象越深,而刻板印象又是偏见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结果支持了权力感越高,别偏见水平越高这一论点。

偏见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的认知方式,权力感高的人自上而下的认知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更多的主动。

权力感低的人,在长期的被偏见的情况下容易对自身感到自信,更依靠他人。在接近抑制理论中,感受高权力的人认知社会环境更系统,更全局观。

也许是由于这点,高权力感的人越能体会女角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但又担心手中的资源被自己所看重的女角色抢夺。感到低权力的人认知社会环境更聚焦于细节处,对女作用的认知没有高权力感的人那么深刻。

因此,在对女的矛盾别偏见上,高权力感的人与低权力感的人有着显著差异。考虑到个体的真实生活情境,高特质权力感的个体不可能一直处于高状态权力感的情境中,同样低特质权力感的个体也不可能一直处于低状态权力感情境中。

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的理论假设,个体的行为现的变化是由个体本身的特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产生的,不能仅仅考虑特质权力感或者状态权力感。

为进一步说明权力感对善意和恶意别偏见的影响,研究二将特质权力感和状态权力感结合,通过匹配两种权力感,考察它们的匹配会对善意和恶意别偏见产生怎样的影响。

结果明,当高特质权力感的被试处于高状态权力感的情景中,其善意和恶意别偏见显著高于其他匹配情况的;当低特质权力感的被试处于低状态权力感的情境中时,其善意和恶意别偏见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匹配情况的。

这明权力感特质与状态的匹配情况可能不是一般的交互效应,而是叠加效应。当个体身处和谐的环境之中,他的自我达会变得更加自由和真实。

另外,有研究发现感知到自己处在一个恰当合适的情景位置的个体将更多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心理舒适,其行为态度的现程度也将得到扩大。

正如高特质权力感的人处于高状态权力感的情景,个体权力感的影响由于这样的匹配而叠加放大,进而在善意和恶意别偏见中体现出来。当个体的特质和状态相匹配时,其真实的认知倾向,行为现会因舒适自由的环境得到达。

社会支配倾向在权力感与矛盾别偏见之间的调节效应

社会支配倾向衡量个体对不平等的接纳程度,也是解释偏见的重要变量。对研究权力感与矛盾别偏见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将考察社会支配倾向对权力感和矛盾别偏见之间的调节作用。

综合研究结果明,社会支配倾向部分能够调节权力感与矛盾别偏见的关系。社会支配倾向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高权力感与恶意别偏见之间。那为什么社会支配倾向的调节效应都是在高特质权力感中体现,而没有在低特质权力感中体现。

首先,Keltner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四种因素会影响权力感,包括个体层面的遗传特质,二元层面的对他人的兴趣,群体内部的特定角色,群体间的等级地位,这些决定了权力感的高低。

而基于群体的社会等级理论的社会支配倾向就属于影响权力感四因素中之一。因此权力感越高的个体,越会受到社会支配倾向的影响。

其次,根据权力感的接近抑制理论,高权力感的个体更关注环境中隐藏的“奖励”,低权力感的个体更关注“威胁”。

因此高权力感的个体作为不对称关系中的强势方,比低权力感个体更能体会群体间不平等关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奖励”,也更会受到社会支配倾向的影响。

此外在考察权力感的匹配情况对矛盾别偏见的影响中,社会支配倾向只调节H-h组和H-l组对恶意别偏见,没有在H-h组和L-h组对恶意别偏见的关系中体现。这两组差异点在于,前者是状态权力感不同,后者是特质权力感不同。

基于前人研究,研究提出的状态权力感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的情境变量,而特质权力感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变量。因此,状态权力感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支配倾向偏向于调节状态权力感不同的这组,而不是另外一组。

社会支配倾向只调节恶意别偏见,没有调节善意别偏见。有研究发现,社会支配倾向较高的人认为世界是一个零和游戏,所以他们会利用其他人来取得成功,从而获得他们所权力。这和恶意别偏见的概念来源相联系。

恶意别偏见来源于两对立的观点,将两看做是相互的对手。在完全没有任何“现实”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群体将倾向于采取相互竞争的取向,并争夺地位或声望联系在一起。

因此对女的恶意别偏见倾向于“你我活”的竞争。而善意别偏见是认为女是柔弱的,需要男保护的。女在其中扮演者传统的温柔形象。男负责赚钱养家,女负责貌美如花。这样的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更像是一种“互补”关系。

研究旨在考察权力感对矛盾别偏见的影响,以及社会支配倾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特质权力感正向预测善意和恶意别偏见。

(2)状态权力感正向预测善意和恶意别偏见。

(3)当高特质权力感的被试处于高状态权力感的情景中,其善意和恶意偏见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匹配情况的;当低特质权力感的被试处于低状态权力感的情境中时,其善意和恶意偏见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匹配情况的。

(4)社会支配倾向能够调节特质权力感对恶意别偏见的影响。

(5)社会支配倾向部分调节权力感特质与状态匹配情况对恶意别偏见影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baa174e983abb83cc29d3d23175d2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