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走上漫漫“瑰葭路”

2023-09-07   新快报

原标题:逃出大英博物馆,走上漫漫“瑰葭路”

近日,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一上线就迅速成为全网爆款。网络上流传着相关剧照和台词,令网友纷纷围观。

“下一站,瑰葭路。”

“大家说,我们是泱泱大国。”

“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

“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据了解,《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两位网络博主拍摄的3集系列短片,讲述的是一件名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藏品化成人形后,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求“回家”之路的故事。

9月5日,这个短剧迎来大结局。有网友看后动情地写下:“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没有一个中国人,

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近日,随着馆藏文物失窃丑闻持续发酵,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话题“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微博热搜第一。有媒体发布评论称,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不少网友在话题下留言:“强烈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所有被盗的文物”“期待国宝早日回家”……

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表示,初见这些文物,心里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但随着参观的深入,又会产生悲愤与心痛。

网友@升级打怪的ss

网友@Crystal

大英博物馆中有哪些珍贵的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件,收藏的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了刻本、书画、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等,其中不乏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例如传为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唐摹本)。

《女史箴图》(唐摹本)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叙事题材绢本绘画作品,原本收藏于紫禁城养心殿,1900年遭英军上尉盗抢后卖给大英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

汝窑瓷盏

汝窑约在宋哲宗和宋徽宗统治期间为北宋宫廷专享。南宋定都杭州后,一些汝瓷匠人也随之到了新的都城。但之后,再无人可以完美烧制出原来汝瓷那种釉色了。每件汝瓷的开片都独一无二,在大英博物馆藏有多件,“汝窑瓷盏”为代表之一。

楚人面鹿角镇墓兽

战国时期的“楚人面鹿角镇墓兽”是一件漆木雕镇墓兽,由楚国工匠所制,结合了真实与想象,是一位强大的守护者。髹漆鹿角营造了一种震慑的氛围,人面口吐长舌,像领带一样拖曳而下。

景泰蓝云龙纹盖罐

“景泰蓝云龙纹盖罐”现知仅有两件,这是其中之一。口沿上的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记录了该罐的主人和制作地。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罐上的精美龙纹,是帝王的象征。

大英博物馆藏品流失事件引发多方批评

多国要求归还文物

近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因多件馆藏被曝“失踪、被盗或损坏”后忽略警示、未充分调查藏品流失事件,宣布辞职。

博物馆表示,丢失、被盗或损坏的藏品大多为储存在库房里的小件藏品,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半宝石和玻璃宝石”,这些藏品近期均未面向公众展出,主要用作学术和研究用途。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就曾发生过一系列钱币和奖章失窃案件。

1993年

窃贼从屋顶闯入,偷走了价值25万英镑的罗马硬币和珠宝。

1997年

几本波斯书籍被盗。

2002年

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估价约2.5万英镑的希腊雕像被盗。

2004年

十多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

2017年

一枚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

《泰晤士报》认为,藏品屡屡被盗和馆方“管理混乱”有很大关系。2002年12月,该报记者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大英博物馆进行卧底调查,轻而易举地把一件公元前3世纪、价值2万英镑(约合19万元人民币)的藏品带出博物馆,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据《纽约时报》报道,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800万件藏品当中,仅有450万件在电子数据库中做了数据编目,约占藏品总数的一半。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承认,并非所有藏品都进行了“恰当的编目和登记”。这就意味着一些没有编目的小件文物在失窃后,可能大英博物馆自己都不知道丢的是自家的东西。

数十年来,这种松散混乱的编目制度一直饱受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小组负责人齐罗吉安尼斯直言,将藏品记录在册是博物馆的“主要责任”,而大英博物馆却将资金优先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手册和举办活动上。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

据《泰晤士报》报道称,据统计,从英国的博物馆中丢失或被盗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终都无法被找回。

当地时间8月29日,中国记者在联合国犀利提问:大英博物馆被曝丢了2000多件文物,既然管不好,那是否应该还给文物来源国?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随着馆藏文物失窃丑闻持续发酵,多国要求博物馆将其藏品归还原籍国的声浪越来越高。

    据央视新闻报道,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人从希腊考古遗址中带走了大量文物,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尔金大理石雕。近几十年来,希腊一直呼吁英国归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而英国一直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将被掠夺文物归还, 1963年还修改了《大英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归还文物。

    希腊考古学家协会负责人表示,在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失窃后,英方不能再说希腊文化遗产在英国比在希腊更受保护。

    8月23日,希腊再次要求英国归还19世纪从雅典运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

    除了希腊,还有其他国家也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馆藏文物。埃塞俄比亚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1868年英国在军事行动期间从该国北部马克达拉夺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宝、圣坛牌匾等;尼日利亚政府正式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900件贝宁青铜器;加纳的阿桑特人也已向大英博物馆施压,要求归还其黄金物品。BBC指出,希望馆藏文物归还原籍国的诉求主要来自曾经被殖民统治的国家。

    流失国外的文物该如何回家?

    据官方统计,从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中国通过各种途径,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共15万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近几年在各方努力下,又有多批次流失文物回归。

    尽管如此,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临巨大困难,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观察员、国际比较法学会联席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的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霍政欣曾表示,与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相比,成功追回的比重仍微乎其微。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最大困难在于现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制度规则存在重大障碍。

    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世时曾明确表态: 对于那些明火执仗被抢走的文物,我们只能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法律、官方的渠道去追索,绝不可以买,买了就等于认可当年的抢夺合法。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是不会用国家的钱来回购被掠夺的文物的。“被掠夺本身就是违反人类道义的行为,那么今天再在我们伤口上撒盐,再叫我们用钱来给他买回来,无疑就是第二次掠夺。”

    2022年,社交媒体上有一个提问:“博物馆中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高赞答案:“大英博物馆一个角落里的一个石枕,上面写着‘家国永安’。‘家国永安’这四个字放在枕头上的含义,可能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

    期盼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能够早日回家!

    来源: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霍吉淑 著)、新华社、央视新闻、长安街知事、中国新闻社、环球网等

    编辑:张依然

    校对:蔡佳

    加小新微信(微信号:xkb_86),加入新快报粉丝群 ( •̀ ω •́ )

    获取资讯更新更快

    关注新快报

    历时六年拍摄困难家庭圆梦大学;深入报道基层防疫人员“跑楼姐”;推出乡村振兴系列报道,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广东各地农村脱贫奔康;寻亲圆梦行动、许愿瓶行动、爱心团年饭等公益活动温暖千家万户……新快报创刊25年,挺膺力行,不负使命,参与公共事务,关注民生福祉,积极记录时代变迁。

    想获得授权转载,请与后台编辑联系,留下希望获得转载授权的文章题目、转载公众号(包括ID)、联系方式等信息。

    新闻线索报料微信:xkb_86

    报料热线:020-87776333

    发行热线:020-87133914

    广告热线:020-87508868

    报料邮箱:xkb315@126.com

    商务合作QQ:1315561244

    刊登声明:020-87568381

    设为星标

    不迷路

    点亮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