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广电推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想要孵化这个时代的超级IP | 早期项目

2024-08-20     36氪

提到数字文博你会想到什么?

通过VR全景技术展现的故宫博物院每个宫殿的样貌?还是利用三维数据展示的文物细节?抑或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让人们与文物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互动与对话?

数字文博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早期的博物馆信息化过程中就有所体现,却是于近十年间达到一个高峰,尤其在疫情期间,实体博物馆体验受阻,数字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桥梁。

在各种新技术的加持下,古老的文物经历了从“线下”到“线上”,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数字化转变。他们穿过时间隧道,以生动逼真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在年轻人中间掀起一阵阵“文博热”。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讲故事方式,以大众更喜闻乐见、年轻人更热衷的表现形式让文物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近期,36氪接触到的“山海”想要做的就是让文物从“活起来”到“走出去”。

“山海”是由湖南广电历经半年研发推出的数字文博大平台,APP已于8月19日正式上线,该平台汇聚全球博物馆数字馆藏,集成文物3D鉴赏、社区、AI互动、个性化博物馆等功能。

“山海”主页

除了扮演“数字博物馆”的角色,“山海”还想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采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基于文物进行内容创作,进而孵化出具有影响力的优质IP。

第一个吃螃蟹的“IP孵化平台”

“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文化资源宝库,包括上下五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但全球商业价值最高的十大文化IP里,有美国的漫威、日本的精灵宝可梦,中国IP却无一在榜。

是因为中国缺创作者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中国拥有数以千万计短视频创作者,数以百万计的网文作者,但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在内容生产5年10年还能被全世界人看到的IP是《孙子兵法》《三国演义》。”

为什么我们拥有最好的食材、最多的厨子,却只能做快餐?

这是芒果数智总经理方菲一直存在的疑惑,在他看来,既非中国资源不行,也非我们的创作者不优秀,而是因为缺乏一个把资源和创作者衔接在一起形成闭环的平台,所以在接手“山海”项目后,团队就在思考如何去做个不一样的数字文博产品,经过走访故宫、敦煌,并在全国进行一番用户调研后,最终确定了定位,即要做一个IP孵化平台。

“我们让博物馆、大学、创作者们融为一体进行创作,利用大模型开发基于物证,基于文献、有趣的内容,在全球创造一个“中华文明”为核心而非“全球本地化”为核心的内容策略。”方菲说道。

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山海”理解为一种创作者社区,将各个链条的人以历史文化创作为绳索连接起来,比如具有文本能力的人可以找寻到图像能力的伙伴,方菲告诉36氪,他希望大家在这里一起开发类似“盛唐气象”的IP,创作者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认同真实,认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作为IP的拥有者和创作者,会和IP形成强大的利益和情感绑定,最终像史蒂芬库里传播无聊猿一样,成为我们中华文明国际化的种子。”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博物馆与海量创作者的支撑。据悉,“山海”已引入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14家博物馆进驻。与此同时,纪录片制作人李东珅、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艺术家宋婷、文物修复专家刘胄、国内AIGC创作者“卡兹克”、历史解读博主“唠点历史”等已经作为首批文博创作者入驻平台,共同开启了“10000小时文博内容创作计划”,将基于“山海”的内容定位、技术底蕴和生态机制,共同孵化优质文化IP。

另外,“山海”还将打造中华历史文博大模型,为文博知识科普、中华文化传播、文博IP变现搭建平台,首期构建的秦汉历史大模型,汇聚来自中国顶级院校、博物馆的历史学者,将文物文献加工成算料,通过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完全基于物证和史实的内容。

在以历史文化进行内容创作时,尊重历史是前提,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作者都有与历史学教授、博物馆馆长沟通的路径,而“山海”提供了这样的渠道,此外,其构建的中国历史文博大模型,也会提供类似的支持,“它会告诉你哪些地方写错了,要改成什么样才是符合历史的。”

值得一提的是,“山海”还设计出了一套让博物馆、创作者和平台互信,大幅降低沟通成本的交易模式,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构建了 “永久共享合伙机制”,基于开放透明的商业化工具,通过份额化的方式让全球创作者实现利益共享。

在山海发行的所有内容IP都建立在智能合约上,这是一套写入代码的反哺机制,一旦IP发行时的收入分配被确定,任意一方无法私自更改,所有收入都会通过银行数字人民币的程序化结算区块链实时支付给博物馆、创作者、平台以及IP持有人。

据方菲透露,“山海”将IP转化为游戏,微短剧、衍生品、策展来变现。为创作者提供了一套数据透明、权力平等、规则程序化的技术工具,解决创作IP的资金来源问题、信息共享问题、版权确权、授权、维权问题,这为平台和创作者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共创、共治、共享关系。

“运作一个IP为什么门槛那么高,是因为你的组织形式决定的,它需要海量资金,但所有人又特别少。”实际上,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山海”能做到的就是让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共有一个IP。“我们改变了IP孵化方式,改变了生产力的问题,还改变了生产关系。”

在方菲的设想里,“山海”要为最好的食材和最好的厨子建一座中央厨房,在这里做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

数字文博的技术解法

因为在这个赛道里,没有类似的成功先例和模式,“山海”所做的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摸索。解决了产品定位问题,接下来的挑战则是如何解决博物馆数据生产的问题。

尽管文博数字化已经走过很长一段时间,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所说,依然面临成本、数字化采集效率低等问题。而“山海”要面对比过往更加快速、更大规模、以应用为根本目的的文物数字化。

而芒果数智团队自研的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化解了这一难题,较传统采集技术时间减少90%,在文物建模放大6-8倍后,依然可以清晰看到每一个细节。“我们自建生产线在湖南博物院22天生产1000件,相当于过去2-3年产能”,方菲告诉36氪。

除了在采集速度上提升、“山海”在采集规模以及应用场景数量级上也都在实现升级。比如与高校、考古院所、数字图书馆合作,获取跟文物相关历史文献,简牍、考古日志,研究论文,构建26个维度的文物结构化数据,将海量的数据汇入平台的底层,为应用提供基础,并计划在在全国博物馆开展数十万件的文物3D模型采集和数据编目。

而在应用场景数量级上,除了文娱文创场景的IP孵化,平台基于海量结构化数据,把数据应用于知识图谱、多模态大模型、算法推荐等功能,并进一步运用在科研、教育。像在教学场景,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山海APP便捷的找到一件文物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关联概念。

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据方菲介绍,自芒果TV开始,他们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大的算法团队,实现了不错的技术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的问题时,迅速锚定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一个解决方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据悉,“山海”平台申请自研专利近10项。

除了技术上超10年的深耕,湖南卫视整个生态里的内容创作者也会为“山海”赋能。据方菲介绍,由《天天向上》创始团队与北大的历史系教授、马王堆专家一起创作的马王堆相关的AIGC短剧将有望在年底或明年面世。

方菲告诉36氪,他们不想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皮肤或噱头,而是真正完全基于历史,打造出世界级的超级IP。

而在“走出去”上,“山海”从一开始面向的就是全球,所以同步上线中、英、法、西班牙、日、韩等六种语言版本。在他看来,全世界汇聚了很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当这些以更丰富、更有趣的形式开发出来,也会深受他们的青睐,“我们后续整个创作者社区的打造,包括整个共享生态的打造,都会考虑到国际化。”方菲最后说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afc01b7ce6b89698fde666484147e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