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专栏】
这样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停止!
——谢谢“新校长传媒”对我的支持
原创作者|李镇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本文为李镇西校长原创,首发李镇西校长个人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拙文《 教育,可否暂停“改革”与“创新”,让学校休养生息?》在“镇西茶馆”推出后,不但一线教师表示强烈共鸣,而且不少局长和校长也私下对我说:“说出了我们想说而不便说不敢说的话!”
但我并不希望听到“一边倒”的支持之声。镇西茶馆是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地方,只要不是攻击谩骂、阴阳怪气、讽刺挖苦,所有不同观点我都欢迎。我也不能说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甚至“句句是真理”,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
果然,我很高兴不同的声音出现了。在我的朋友圈,《中国教育报》的徐启健兄评论道:“不是要不要暂停改革与创新的问题,而是怎么改革与创新的问题。一不小心,就会给躺平派既得利益派递棍子。”
但这毕竟只是只言片语的留言,我希望看到有分量的不同观点的文章。
今天早晨,我终于看到了这样的文章。微信公众号“新校长传媒”推出了署名“小新君”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与李镇西老师商榷:教育能暂停“改革”与“创新”吗?不能》。
“新校长传媒”也算是我的朋友,虽说我曾因该公号不经我允许转载并修改我的文章而向他们表达过不快,但我知道他们没有恶意,而且向我表示了歉意,对我一直很尊重。所以,对他们这篇文章,我很重视。
不过,读了之后,我心里有些失落。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罗列了一些教育专家关于创新与改革的话,这些话出自他们以前的文章,并非是我期待中的针对我那篇文章的“商榷”。
当然,编辑写了几段“编者按”——
几天前,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发布《教育,可否暂停“改革”与“创新”,让学校休养生息?》一文,引发教育界强烈关注,也带来了编辑部的热烈讨论。
支持“暂停”者认为,眼花缭乱的“改革”“创新”本质上是形式主义作祟,应该少折腾,还教育一片安静的天空。赞成“改革”与“创新”者表示,教育的底层逻辑已经改变,学校教育体系依然大部分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才是今天的教育质量整体不足和教育焦虑的根源,而建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创新。
“新校长传媒”的“小新君” (李镇西注:顺便说一下,我特别不喜欢许多公众号的号主自称什么什么“君”,好像中国的公号都被日本人垄断了。虽然“君”这个字并非日本人所独有。但是,公号号主不用“君”就没法取名了吗?)赞同后一种说法:今天的学校教育,我们仅有“爱与常识”的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把“爱与常识”化为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于新时代、新环境、新目标、新课堂中的系统性能力。正如李镇西老师文中所说——“教育要指向人的发展与幸福;要成为人与人心心相印,而不是人与分斤斤计较的地方;要让教师喜欢教书,让孩子迷恋学习......”是的,在新的社会变局下,刻舟不能求剑,恰恰更加需要的是对教育生态的结构化改革和系统性创新。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真正的改革与创新从来都是难的,比例从来都是少的。今天的中国教育现实,全国各地走通主动转型、系统创新之路的学校目前依然是少数——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迫切需要脱离应试体系下的路径依赖,真正回归“教育第一性原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积极展开着力于“冰山下”的,而非形式大于内容的有效变革。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数十万所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现实条件纷繁复杂,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适用于同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节奏,但没有一所学校不需要自主进阶的小步快走。
当前阶段,教育能暂停“改革”与“创新”吗?我们认识到,不能!“小新君”同步整理了近期部分教育学者的观点,与李镇西老师的“暂停论”商榷。
坦率地说,读了这几段与我“商榷”的话,我很是失望,因为这些话恰恰是我的主张。所以当我在朋友圈转了这篇文章后,有一位校长评论说:“此文拼盘式地凑了一篇所谓的‘商榷’文,前来碰瓷李老师。”
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刀郎新歌出来后,一片赞叹之声。有自媒体把2017年谷建芬老师一段关于音乐发展的建议片段摘出来,与当下刀郎的歌联系在一起,拼凑了一篇文章,取了一个很抢眼球的题目《谷建芬呐喊:整顿音乐界!刀郎成典型案例》,给人的感觉是,谷建芬老师出面批评刀郎了。而实际上这与谷建芬老师一点关系都没有!可这篇移花接木的文章,让许多人对谷建芬老师产生了误解,甚至不少人开始谩骂谷建芬老师。
“新校长传媒”这篇文章,在手法上与那篇文章如出一辙,也是移花接木,给人的感觉是几位专家联合起来与我论战。显然不是这样的。不过,这篇拼接的文章效果却是积极的,因为所引用的几篇文章,恰恰都是支持我的。
因此说“碰瓷”显然言重了,“新校长传媒”的这篇组装的“文章”的确不构成与我的“商榷”。所谓“商榷”纯属是抢眼球的“标题党”。
打个比方,中秋节快到了,有不法之徒大肆销售假月饼,于是有人写文章抨击假月饼对消费者的坑害,要大家提高警惕;可有人却写文章与之“商榷”,大谈真月饼是如何好吃,不但不应该被抨击,反而应该鼓励大家吃月饼。这逻辑是不是有问题?人家明明抨击的是假月饼,并没有否定质量上乘的真月饼啊!如此“商榷”真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仔细读了我的那篇文章,就会发现,我从来就没有否定真正的改革与创新,我批评的是加了引号的“改革”与“创新”。我在文中专门写道——
我并不否认教育改革与创新。从宏观上说,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都得与时俱进。40年前,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四十年来,一系列引领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纲领性文献,毫无疑问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让中国教育总体上满足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但我反对的是为改革而“改革”和为创新而“创新”,反对的是违背教育常识的“改革”与“创新”,反对的是折腾学校折腾老师的“改革”与“创新”!
估计马大哈们没注意我这篇文章中的这几句——
教育改革与创新没有错,但真正的改革与创新应该是激发学校的活力和教师的创造力,而不是让学校被动应付,让教师无所适从。更不能以“改革”与“创新”为理由剥夺学校自主发展的权利和教师自由成长的空间。尤其是,中央的改革与创新战略决策,决不能以基层的种种貌似“轰轰烈烈”实则是形式主义的方式来体现。
看,我反对真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了吗?
“校长传媒”这篇与我“商榷”的文章说:“从教育发展史来看,真正的改革与创新从来都是难的,比例从来都是少的。今天的中国教育现实,全国各地走通主动转型、系统创新之路的学校目前依然是少数。”
是呀,既然“真正的改革与创新从来都是难的,比例从来都是少的”。那么,现在铺天盖地的“改革”与“创新”的喧嚣,不正证明了伪“改革”、伪“创新”太多了吗?
我要批评和否定的正是这种“改革”与“创新”。
这篇“商榷”文章还说:“中小学教育迫切需要脱离应试体系下的路径依赖,真正回归“教育第一性原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积极展开着力于“冰山下”的,而非形式大于内容的有效变革。”
哈哈,“回归‘教育第一性原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不正是我文章中反复强调的吗?
哪有半点与我“商榷”的气息?分明是“曲线认同”嘛!
感谢“新校长传媒”对我的观点的有力支持!
徐启健兄读我这篇文章显然也有一丢丢粗心,忽略了我在“改革”与“创新”上加的引号。如果启健兄读仔细些,就不会误解我“不要暂停改革与创新”,相反,会认为我恰恰是希望搞真正的改革与创新的。至于,会不会“给躺平派既得利益派递棍子”,启健兄完全多虑了。“躺平派”不会从我这里得到任何“棍子”,我这里并没有他们想要的“棍子”。再说了,想躺平的人无论怎样都会躺平, 哪需要“递棍子”啊!
拙文 《教育,可否暂停“改革”与“创新”,让学校休养生息?》当然不是无懈可击,比如标题就有逻辑漏洞——既然“改革”与“创新”是加了引号的假货,那就不是“暂停”的问题,简直就必须停止!当时用的“暂停”而没用“停止”,还是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可能要说得缓和一些,别那么激烈,包括标题用了“可否”二字,以疑问句的形式,表现出商量的口吻,也是这个原因。第二次推出的,标题我就直接改成了祈使句:《教育,请暂停“改革”与“创新”,让学校休养生息!》
认真读我这篇文章的读者,都会发现,文中谈到真正的改革与创新都没有加引号,而我谈到伪“改革”与假“创新”时都加了引号。
再顺便说一下,“新校长传媒”的文章标题 《与李镇西老师商榷:教育能暂停“改革”与“创新”吗?不能》是有问题的。难道加了 引号的伪“改革”与伪“创新”不但不能暂停,而且还必须继续发扬光大吗?我想,“小新君”不是这个意思吧?
《与李镇西老师商榷:教育能暂停“改革”与“创新”吗?不能》一文除了几段“编者按”,主体部分都是几位教育专家文章的组合。这组文章的作者除了吴康宁、褚宏启是我非常尊敬的专家,沈祖云、万玮、李茂、程红兵均为我的好朋友。里面的内容并非是他们最近专门针对我的文章而写,而是以前写的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文章。这些观点我完全赞同。
“新校长传媒”的这篇“文章”,显然没有经过原作者的同意,因为一位作者在微信上给我转来了有些读者的反馈,明显对这样的操作表示不敢苟同。
论证一个观点,最无懈可击的方式是“既要……又要……”的“论述”,比如:“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又要反对形式主义的‘改革’与‘创新’”。但这样四平八稳、貌似全面的文章,等于什么都没说。
我一直非常欣赏杜威的一段话——
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这就是说,有些东西已经很受重视,就无需强调。我们往往根据当时情境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在有意识的规划中,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解释的矛盾。
杜威的意思是,任何时代所强调的,总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调大家都重视的问题。
因此,真正有的放矢的文章,从来不是四平八稳的温吞水,而是有针对性地强调所要论述的问题。当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阻碍了教育发展的时候,我们要大声疾呼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当各种形式主义的“改革”与“创新”泛滥于学校,严重窒息着学校发展的活力,严重伤害了教师的职业热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呐喊——
教育,请停止“改革”与“创新”,让学校休养生息!
2023年9月26日
(校对:颜吕静、吴秀娟、潘晓敏、何娟)
留言精选:
@四月晚秋(重庆):
人类世界里所有的创新、创造,都不是“被要求”着完成的。当在创新作为一种运动,当创新被作为目的追求,是不可能有创新的。
@竹间鸿(江西):
我觉得改革与创新应该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最起码具体措施是的,上级单位能提供的是一些引导与鼓励,而不是行政指令,或者是先去改革试点,若是成功后介绍一些经验供教师参考。因为有的教师想进行改革创新,有的教师想用传统教育方法。拿创新去要求后者如同拿传统去要求前者一样,都是一种束缚。改革创新如果是教师的自发行为,那么说明这教师是有一种改革者独特的热情的,这样改革才可能顺利实现最起码也不会流于形式;但是对于偏保守的教师来说,突如其来的改革命令可能会使其无所适从,最终为了指标或者绩效啥的让改革流于形式。
我国的国情是很复杂的,就像北京上海的教育经验不宜运用在大山深处的学校一样,个别地区个别学校的成功经验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盲目学习成功的改革并不能使本地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曾经的经济特区是划一块地让当地自己去闯去拼,教育的改革也应该让教师去自由探索。我并不觉得教育改革要暂停,我觉得教育改革要从命令式的照搬式的变成鼓励式的支持式的,不把这些与各种考核评比挂钩,而是把重心放在如何为想改革的教师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与物质保障。
我相信敢于改革创新的教师培养的学生里,一定也会有教育改革者,坚持这样做下去,教育改革事业一定会变得欣欣向荣
@湖畔渔夫(广西):
某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其实就是极端应试教育的毒瘤发作,某些人捞取政绩和利益的工具。他们强行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晚休时间,周末时间,假期时间,以各种考勤和测试逼迫学生刷题;以各种软硬兼施地变相“自愿”,逼迫放弃休息时间,无偿加班加点,鼓吹违背劳动法,漠视人性的“奉献”。这种“改革”与“创新”必将被钉上教育的耻辱柱!
@loacoste(江苏):
我一直没想明白一个问题:当教育行为被迫发生的时候,教育还是教育吗?
@树花(河北):
天天不是在填表,就是在交表的路上,再就是学校的各种维护,领导想来就来,来了就是一顿指责,永远也理解不了我的实际困难,只会加重我的焦虑。静心冥想一会儿,都是一种奢望,看着家里的老人孩子和家务,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为啥就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只有心力交瘁,哪还有什么幸福感,要崩溃了!
@山在那边(天津):
罗翔老师:“对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我想:我们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论争,但需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反驳或商榷时,总得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吧。不能东拼西凑,上一盘“素什锦”吧?
@叶子(北京):
说减就是加,名正言顺卷,累死老师和学生,现在的学生哪儿还有洋溢的笑容啊,封面校长和孩子们的照片好治愈!
@天行健(河南):
说得太好了!现在很多所谓的“改革”和“创新”,不过是打着改革创新旗号的瞎折腾。
@Yana(四川):
读了他们的文章,我也马上就回复了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哈哈哈哈。
@檙实(广西):
创新没错,但是中国式创新,根本就不是创新,他们只是打着创新的名号走法家中术势那一套,以此彻底消灭任何对执政合法性有威胁的可能。说白了就是还是没能从旧社会的政治观念里走出来。在这种政治观念治下的所谓教育创新,到最后都会陷入无法自洽的死胡同里。
@风轻云淡(安徽):
一个学校改革取得成功,在我看来,或许不是因为某一种模式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是因为改革者本人能力的出类拔萃。比如北京十一学校、上海建平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
对于绝大多数的一线教育者来说,最合适的创新方式是在守住教育常识、守住自身优点的基础上,提高见识,微创新、慢调整,水滴石穿,渐入佳境。
@灵均(海南):
遵守常识是良师
一一读李镇西《 这样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停止!——谢谢“新校长传媒”对我的支持》
灵 均
这种形式须停止,个中原由天地知。
上课岂能尽演戏,遵守常识是良师。
(癸卯[兔]年八月十二酉时于海口,2023年9月26日)
@阿德嘉(湖南):
去教育官僚主义,增加教师权威,减轻学生压力;
去学校形式主义,强化育人实效,减轻学生负担。
@光头哥(北京):
面向现代不能丢了传统,面向世界不能忘了炎黄,面向未来不能没了历史。
@闫亚军(北京):
我们从来就没有否定真正的改革与创新,批评的是那些打着改革与创新幌子的各种形式主义!
@路远将至(新疆):
我认为,商榷是对一篇文章的深入讨论,是基于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有感而发,是须有一些与作者相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观点的。求同存异,我们就是在相同认知的基础上而对不同认知的的讨论,并非是从0开始讨论,那样只会没有结果。
@陈人杰(湖南):
好的教育其实是对人的一种冒犯,我们常常要打破大脑中的思维,重新建构思维。
@GX(河北):
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也是教育的永恒定律吧,改革创新就是因时、地、材的改变而适当调整,而不是“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
@魏加华(江苏):
瞎折腾绝不是“改革”与“创新”,必须坚决反对!
@天涯路(河南):
幽音.天涯路
空谷幽音飘千里,
万家桃园鼎沸起。
新枝老桩萌新芽,
片片桃花争春息。
2023年9月26日晚读李老师《这样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停止!——谢谢“新校长传媒”对我的支持》一文有感随笔,不妥见谅,欢迎指正。
@一苇所如723(江苏):
凡事皆有度,过犹乃不及。
不是因循守旧,不改革创新,而是不要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去瞎折腾。
@周鸿(四川):
他们不是没读懂,是借机找个把子,反对反对。这个时代的戾气重!真的为了真理讨论的,商榷的,太少了!
@于波(内蒙古):
呵呵,我一学数学的前几天看到李镇西加引号的暂停改革与创新马上就理解成他说的是伪改革伪创新。那幺小新君都没看懂这篇文章就大喊不能停止“改革”“创新”,逻辑混乱,不明白在商榷什么。
@泉水叮咚(河南):
教育的所有问题就一个字:伪。
@暗香盈秀(河北):
看了几段开头,后面就拉伸了……也许是蹭李老师的观点凑文字吧,实在没看出有什么真正为教育指方向明是非。其实,现在这样四处搜罗堆砌别人家的砖头垒自己窝的,不在少数。
@路远将至(新疆):
今天9.26,我有些兴奋,略有感触,分享给大家:
今晚的晚自习主要是批改作业,批改的过程中很兴奋,于是就写了一句话送给三年级的学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为何写这句话呢?我看到班级后面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其中个人层面第二个是诚信,第一个是爱国,因此我认为,爱国是第一位的,国家培养出来的栋梁,国家培育的花朵,当然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否则岂不是喂不熟的白眼狼。而诚信位居第二位,也同样重要,我们应该也必须做一个诚实的人,体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必须诚实,这道题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有这个认知,我们才会进步。如果说假话,不懂装懂,那只会沉浸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自己骗自己,终生也难以幸福。所以,做教育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要教学生诚实,而非教学生说谎话,我们培养的是幸福的学生,是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快乐,自己很幸福!(这个班是三1班,但还有一个名称是c班,是三年级的差生集中班,有一些不认识字,有一些不认识数,他们的作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抄的,这个是他们的现状,我是去志愿辅导的,长期但每天大概就是两小时左右,没有什么经验,欢迎大家指教。)
@青松(重庆):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另一篇文章让我想到了2个成语:“趋炎附势”和“哗众取宠”。
@ayu(上海):
现在自上而下改革太伤筋动骨了,是该暂停,特别是考试改革。应该自下而上大刀阔斧改,找试点(必须是能复制到普校的,成本控制不择生源是基操)给予完全自主权,从各种制度这些底层架构上完全变革(底层不改,上面再轰轰烈烈也是隔靴搔痒),并且留好接口,何时和现有制度并行,何时分轨,何时取代。随着新模式的成熟逐步蚕食旧模式,给大众充分选择权。自然选择决定了模式的成败,好模式大家一定会认可,时机成熟再自上而下全面推广,这样风险小阻力小成本低,否则再改20年依旧换汤不换药。把各种创新学校当普校处理,看看要解决哪些问题,一一攻克思路不就来了。
@一生何求(浙江):
需要暂停的是带引号的创新,不能暂停的是动真格的创新。现在的虚假创新之害,正是五唯功利之风所致,论文满天飞。改革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伪创新和阻碍创新的绊脚石一样,都不是真正前进的步伐。教辅专家声称应试教育不可变,教培业者高呼高考不取消应试之风不可逆,教育中人苦形式之风的伪创新久矣,于是把衡水模式的摘金夺银当成教育真经,内心里排斥教育的真改革真创新,于是大喊瞎折腾,这同样也是一种噱头。
延伸阅读:
与李镇西校长商榷:教育能暂停“改革”与“创新”吗?
李镇西:教育,可否暂停“改革”与“创新”,让学校休养生息?
李镇西:教师的暑期该不该用于培训、家访和备课?
李镇西:拥有智慧,以“豁出去”的精神做教育!
李镇西:我们是否正在兢兢业业地摧毁着孩子的幸福与创造力?
李镇西:家庭教育中应该怎样给孩子讲道理?
李镇西:请别抹黑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主动学习
李镇西:跳楼孩子的生命,让人想起陶行知“我们要创造儿童的世界”的呼唤
李镇西:恕我直言,你是好人,但不适合当老师
李镇西: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养狗养猫有什么区别呢?
李镇西: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李镇西:如何解决代课教师编制?请恕我直言!
李镇西:教育,可千万别往孩子大脑里塞垃圾啊!
李镇西:家长,你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李镇西:教育不应剥夺孩子的天性
李镇西:把教师比作“园丁”“蜡烛”“春蚕”错了吗?
李镇西:那时候教育很简单 ,而现在的教育……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