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医话 | 亲密关系的4种依恋类型,你是哪一种?

2023-12-06   广东省中医院

原标题:读心医话 | 亲密关系的4种依恋类型,你是哪一种?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艳教授

  • 为什么有的人在恋爱中不仅能获得滋养,而且能给予对方提供“情绪价值”,能把安全感无穷无尽给到伴侣?
  • 为什么有的人恋爱关系中,喜怒不形于色,尽管情绪在心中已经“翻江倒海”,感到压抑委屈,表面仍表现得“风平浪静”?

  • 为什么有的人在一段关系中总是缺乏安全感,容易多疑猜忌伴侣?

  • 为什么有的人坚持独身,甚至恐惧建立恋爱关系?

为什么有的人恋爱关系中,喜怒不形于色,尽管情绪在心中已经“翻江倒海”,感到压抑委屈,表面仍表现得“风平浪静”?

为什么有的人在一段关系中总是缺乏安全感,容易多疑猜忌伴侣?

为什么有的人坚持独身,甚至恐惧建立恋爱关系?

这些与我们童年期建立的依恋模式密切相关,这些依恋模式的影响会延续到我们成年,凸显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上。根据一个人的“回避亲密的程度”和“是否焦虑于被抛弃”的强弱,心理学家将依恋类型分为4种: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及混乱型。

01

安全型依恋

童年期: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需求十分敏锐,例如“饿了有奶喝,哭了有人抱”。父母在身边时,孩子既能享受与父母的互动,又能独立在自己的世界里玩乐;父母离开时,会感到情绪低落,但相信不会被父母抛弃,父母回来时又能被安抚。

恋爱中:长大后表现得温暖有爱,安全感充足,信任伴侣。能适应独处,不会患得患失、担心被抛弃,而且不会抗拒恋人间的亲密行为。对于恋爱相处中的矛盾、争执能积极解决。在伴侣有压力时能提供支持,自己遇到压力的时,也愿意求助。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情绪稳定的伴侣”。

02

焦虑型依恋

童年期: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回应断断续续、甚至没有,无法确认自己是安全的、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容易“很黏”父母,担心父母离开,自己玩时会时刻关注父母动向,对于父母离开会表现得强烈抗拒或大哭大叫。

恋爱中:由于从小没有一个稳定温暖的依恋对象,所以成年后内心有“空洞、破碎”的感受,情绪敏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总想寻找一个能陪伴、安慰自己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常常表现为 “恋爱脑”,渴望与伴侣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否则会感到异常的孤独,甚至“被抛弃”。因为害怕被抛弃,会时刻关注伴侣的一举一动,确认对方是否爱自己,将对方牢牢绑在身边才感到安全。

03

回避型依恋

童年期:孩子儿时经历父母各种拒绝、敌对、苛责或者情感忽视,很容易觉得父母疏离而冷漠,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避免感受到痛苦,孩子会把情感压抑在内心,不期待父母回应、支持。对于父母离开后回来,即使内心波动,仍表现得冷漠。

恋爱中:虽然内心渴望爱,但又害怕、回避深度的情感联结,随时随地都准备着 “全身而退”。在亲密关系中很难信任伴侣,过分追求个人独立,强调私人空间。既不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希望伴侣对自己产生情感依赖。不太关心亲密关系发展,在恋情进展到稳定阶段后,也可能出现冷漠和退缩,因为害怕自己陷得太深,常常会告诉自己不能在关系中陷得太深,关系深入之后反而更想逃避。

04

混乱型依恋

童年期: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不仅不能获得父母的响应,甚至被父母忽视、远离、惊吓、暴力等对待,孩子对亲密关系产生抗拒,无法建立稳固的情感依恋。孩子与父母之间总是出冲突,父母离开时会慌乱;父母回来时,也会不知所措,可能会一边寻求安抚,又一边极力反抗,行为反复无常。

恋爱中:极度缺乏安全感,无法与人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这种类型的依恋者兼具焦虑型和回避型的特点。对于亲密关系始终抱着质疑和不信任,内心矛盾而冲突,伴侣靠得太近会表现抗拒和回避;但对方稍微冷漠又会感到焦虑不安,害怕对方离开。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常对伴侣冷暴力。而且很容易陷入到多角或混乱的关系之中。

人的依恋类型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即使童年没有安全依恋的对象,在长大后,也可以被更积极的关系所替代;人们也有能力和不同的对象形成不同的依恋关系,比如和父母是不安全的,但和爱人是安全的。通过心理成长,必要时接受适当的心理咨询,逐渐成熟,对世界和他人的理解越来越多,慢慢建立起不同于早年的全新关系,修正和发展依恋模式,带着信任和伴侣一起成长,一起拥有安全型依恋模式。

医学指导:李艳,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国家2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主任。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称号,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羊城好医生称号。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临床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师承北京广安门名中医仝小林教授、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河南中医学院李发枝教授,在中医学术和医德医技方面深受名老中医熏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伤寒六经”“脾胃论”为主的中医理论指导体系,尤其擅长运用“伤寒六经辨证“脾胃论相关理论指导治疗焦虑障碍、抑郁发作、睡眠障碍、惊恐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睡眠相关疾病。

接受过系统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家庭系统排列、沙盘治疗等各流派心理治疗专业培训,灵活采用个人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排列、沙盘游戏、情志相胜疗法等多种疗法,病种涉及各类睡眠障碍、抑郁发作、各类神经症、人际关系困难,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婚姻家庭关系异常、亲子关系异常、职业适应困难等各类心理障碍。

出诊时间:周一、三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门诊心理睡眠科),周四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西区五楼特需门诊)。

本期作者

杨玲玲

副研究员、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主攻抑郁、焦虑及失眠相关研究。

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心理治疗诊治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和心身障碍,以及疾病康复与药物副反应的中医综合干预。

出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三上午、周四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简介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成立于2005年,建科14年来,发展迅速,诊疗病种全,综合服务能力强,全国影响力大。专科目前拥有临床医生9人,心理治疗师3人,年门诊人次超过30000,纯中医药治疗率接近95%,有效率达80%以上。

心理睡眠专科针对病种涉及各类睡眠障碍、精神障碍、心理障碍及一些疑难杂症。并调整人际关系不良、亲子关系异常、学习障碍、青少年适应障碍、婚姻关系异常等。

科室临床诊疗过程重视躯体治疗以及心理治疗,根据个体需要,治疗方案高度个体化。有选择性结合中药汤剂、针灸、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开展个人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疗法、沙盘治疗、针灸等特色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特色突出。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 杨玲玲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