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的想法和观念一直是在变化的,随着阅历的增加,现实和理想不断碰撞,人一定会进行自我调整,让个人观念更贴近现实。
原来没有孩子的时候,一直想着当然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因为好学校门槛高,门槛高就会吸收大量家庭好的孩子,这样大环境是好的,未来孩子的社交也是有价值的,从小就给孩子打造一个优秀的社交圈,就不担心未来孩子的人生了,肯定是左右逢源啊。
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随着阅历增多,这种想法就逐渐发生了改变,因为增加了很多现实因素的考量。
李雪琴:如果你没有价值,进入再牛的社交圈也没用
李雪琴,这个名字想来大家都不陌生,现在她火了,学历背景牛,北大高材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靠着视频出圈,虽然没身材没长相,但就是有人缘。
不过李雪琴在火之前,有相当一段不怎么愉快的经历,她甚至有一段比较抑郁的经历。
读书时候是妥妥的学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大学读的是新闻与传播方向,大学毕业的时候,看好在线教育,拿到了纽约大学的offer。
她说有一次在纽约大学参加北京大学的校友会,她很重视这次校友会,精心打扮一番去参加让她很期待的校友会。
结果呢,根本就没有人理会她,甚至当她主动跟别人搭话的时候,对方也是爱搭不理。
聚会中,好像人们都在互相添加联系方式,唯独她,被排挤在外了。
她说,一个人没有价值的时候,融入再强的圈子也没用,因为根本没有人会搭理你。
其实每次提到北京大学,提到校友,提到关系网的时候,李雪琴都是一副“这跟我没什么关系”的样子,可以想象她曾经试图融入过,但是失败了,所以才会有比较严重的抑郁情绪吧。
家庭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比想象的更紧密
我们应该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让孩子一定要首先承认自己的家庭,不管这个家庭是贫困还是不完整,这都是孩子拥有良好的人格和比较快乐的人生的基础。
如果一个孩子开始逃避自己的家庭,甚至开始故意隐瞒自己的家庭,或者要面对家庭带来的自卑感的时候,孩子的人生就会出现问题。
当孩子能够安然接受自己的出身,接受自己的家庭,在这个基础上,即便家庭条件不好,孩子的格和人格也不会受到影响。
其实接受自己的家庭并不难,只要顺其自然,孩子通常都是能接受的。
最怕的是,家长想要让孩子走出这个家庭,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这个家庭的厌恶和鄙视,用尽全身力气,把孩子送到比家庭所在的水平更好的环境中,这样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关键,很多时候,家长做了,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在潜移默化中伤害了孩子,还不自知。
不惜节衣缩食,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就是一个表现
还是回到最开始的这个问题。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年家庭收入只有10万多点,夫妻两个却想着不能亏待了孩子,一定要把孩子送到一年学费5万元的双语学校,目的就是想要给孩子打造一个好的社交圈,为以后的“左右逢源”打好基础。
结果呢,班级聚会都是500元起,小朋友们打卡的游乐园是几百元一次的游乐园,而且班级里的小朋友们经常外出去旅游。
即便是细节上,孩子们穿的衣服和鞋子,和他家的也不是一个档次的。
为了节省,她不得不每次编造理由,不去参加家长聚会,不发朋友圈,不带孩子外出游玩,努力让自己不去攀比。
结果呢,孩子在学校好像根本就没有朋友,因为小朋友们讨论的内容,他完全不知道。
小孩子没有功利心,但是小孩子天然就会找和自己能玩到一起的孩子。
而且小孩子其实很敏感,当别的小朋友说自己去过什么地方的时候,另外的小朋友都会踊跃分享,而没有这样经历的小朋友就会黯然失色。
对别的小朋友的家庭来说,教育支出只是不值得一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她家来说,教育支出几乎压垮了她和她的家庭。
从孩子上学开始,家庭矛盾不断涌出,夫妻关系出现裂缝,家庭氛围非常紧张。
好在后来,她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选择让孩子转入公立学校,虽然最开始孩子不愿意,孩子大哭大闹,从一个好的环境到一个普通的环境的转变,会让一个孩子觉得难以接受,但是后来适应了新环境以后,孩子明显快乐多了。
原因很简单,孩子进入到一个和自己更贴近的环境中,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的生活方式接近,他们去的游乐场是几十元一次的游乐场,穿的衣服也是最普通的衣服。
结语:
给孩子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应该是适应的。
我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前提是我们能够支撑孩子得到这最好的东西之后的一切配套。
如果不能,那就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才会真正的伤害到孩子。
养育孩子顺其自然最好,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现实,一旦脱离现实,对孩子没有好处,给家庭也会带来无尽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