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一位从业30年的鱼类养殖者告诉我:鱼类有种特殊的生存技巧,就算2-3年不喂食也能存活,更令人震惊的是,只要能保证水质干净,鱼类还会越长越大,生命力恐怖如斯。
鱼为什么饿不死?
如果鱼在池塘中,即便没有人类投喂也不会饿死,因为池塘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能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食物,保证鱼类的正常存活,但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惑,自己家里的鱼缸并不是天然的生态系统,为什么长时间不喂食,鱼也不会饿死呢?它们的食物来源于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1.大多数鱼没有胃,仅吃微生物就能生存下去
世界上的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胃鱼,一种是无胃鱼,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胃鱼,比如四大家鱼中的鲤鱼和鲫鱼,这种鱼食性较杂,而且生命力非常顽强,最重要的是,无胃鱼的肠道特别长,可以将绝大多数食物消化掉,所以它们很难会被饿死。
而且鱼类生活的水中有无数人类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都是鱼类的口粮以及重要的营养来源,最离谱的是,无胃鱼还是一种没有饱腹感的生物,这使得它们在水中会不断的进食(吃微生物),当然这也是一种生存本能。
除此之外,鱼类身体遍布脂肪,这保证它们即使在缺乏微生物的水中也能长时间不进食,毕竟体内的脂肪是可以当做能量来消耗的,而且水中的微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这足以保证鱼类在消耗完贮存的脂肪前,重新补充食物来源。
2.鱼类可以降低自己新陈代谢,来减少能量的消耗
鱼和蛇一样都是变温动物(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鱼类不会像人类那样为了保持体温而消耗能量,而且鱼类还可以在食物不足的时候,降低运动量和新陈代谢来维持自己最基础的生命。
我们都知道,在冬天的河水中鱼类游动会变得异常缓慢,这是因为冬天食物稀少,鱼类以此来减少能量消耗,以保证身体正常运转。而且像鲤鱼这样的家鱼还有冬眠的习惯,它们会成群结队的聚集在河底,减少咽水频率,并把体温降到1度左右,直到春来来临,才会重新“复苏”。
其实,这一现象在大自然是很普遍的,很多动物都有这样的功能,它们一旦无法保证正常进食,就会通过降低自己的体温来维持生命,毕竟对变温动物来说,饱饱的进食一次,就可以几个月都不用吃东西了。鱼类也是一样,它们需要维持生命的食物其实并不多,因此只要保证水质良好,鱼类就不会被饿死。
3.静止的水容易产生水藻
大多数鱼类都是杂食性动物,它们几乎什么都吃,其中吃的最多的就是水中的水藻,比如在池塘、湖泊中水藻就是鱼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所以它们不会因为饥饿而死亡。
而在相对静止的鱼缸中,也是很容易生长出藻类的,尤其是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水中藻类会肆无忌惮的生长,最重要的是,鱼类的粪便还是水藻最重要的营养来源,因为鱼类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这种元素可以促使水中的藻类快速生长。
此外藻类植物还是一种自养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在水中直接繁殖,生命力极强。值得一提的是,水藻不仅能成为鱼类的食物,还为鱼类提供了栖息的地方,但凡事有利有弊,一旦水中的藻类过多,就会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导致鱼类被活活憋死。
4.很多昆虫都会把虫卵排放在水缸中
其实除了水藻外,水中的昆虫也是鱼类的主要食物,毕竟作为杂食性动物,水中任何含有营养价值的东西都是它们的食物,例如蚊子、蜻蜓等昆虫的幼虫。
很多人都见过,一到夏天水中就会有大量的虫子弹来弹去,其实它们都是蚊子、蜻蜓等昆虫的幼虫,而且它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但是假如水中有大量鱼类生存,那么这些昆虫的数量就会大幅度降低。
因为这些昆虫的蛋白质非常丰富,天生就符合鱼类的胃口,尤其是对鱼缸中的鱼类而言,更是是梦寐以求的大餐,而且鱼缸中还生长着大量的水藻,这也会吸引许多昆虫前来觅食。
而这些觅食的昆虫,有时还会被水中的鱼类当成猎物直接吃掉,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个鱼类粪便—水藻—昆虫—鱼类的小型食物链,确保鱼类可以正常的生存,因此它们根本不会被饿死。
5.大风会把很多营养物质吹到户外的水缸中
其实对于一些在户外的鱼缸来说,刮风和下雨也能为鱼缸中的鱼类带来食物,上面说了,很多昆虫会把虫卵排到水中,等它们长成幼虫后就成为了鱼类的食物,而且还有很多昆虫会被大风吹到水中。
尤其是在夏天,这些昆虫会成群结队的在水面上飞行,时不时地点一下水,为了就是把虫卵排到水中,而这时一旦刮起大风就会把它们吹到水中,成为鱼类的美餐,除此之外,每当下雨的时候,户外鱼缸的水面就会有很多杂质,这些杂质像灰尘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而且时不时就会有鱼类来吃上一口,其实这些都是雨水带来的食物,因为杂质中包含了很多微生物和植物的种子,这些都能够让鱼缸中的鱼类饱餐一顿,让鱼类可以短时间的任意进食,保证鱼类不会因食物短缺而被饿死。
既然鱼类不会被饿死,那么它们会不会被被撑死呢?
既然鱼是一种不会被饿死的动物,那么反过来它们会被撑死吗?答案是:会的。养过金鱼的人都会知道,一旦喂给金鱼的食物过量,金鱼就会被活活撑死,因为它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节制。
1.鱼类会因食物膨胀而被撑死
众所周知,鱼类的智商非常低,最大的爱好就是繁殖和进食,而对于一些被人工饲养的鱼类来说,有时候一旦吃多了,就会直接死亡,而且我们喂给鱼类的饵料都是干料,这种饵料吸水能力非常强,一旦在喂食的时候放多了就会把鱼撑死。
最关键的是,这种饵料在入水后并不会马上变大,而是等鱼类把饵料吃进肚子后,才会慢慢膨胀起来,体积甚至能达到原来的好几倍,而这些饵料在鱼肚子大量聚集后,极有可能撑破鱼类的肚皮,导致鱼类被活活撑死。
2.很多无胃鱼因为没有饱腹感而被撑死
俗话说得好:没有饿死的鱼只有撑死的鱼,而被撑死的鱼基本上都是无胃鱼,无胃鱼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家鱼和金鱼,它们没有用来消化食物的胃部,所以它们的饱食感极其迟钝,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吃饱。
因此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它们就尽可能的多吃,直到吃不下去为止,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鱼类因为吃得太多而得上肠炎,导致身体的各个器官出现功能性障碍,最终导致死亡。
3.鱼类因食物变质而被毒死
除了被撑死外,鱼类还有可能被饵料“毒死”,因为一旦撒入水中的饵料过多,鱼类来不及吃的话,就会在沉入水底,长时间堆积在一起,最终导致食物变质,进而影响鱼缸中的水质,破坏鱼类的生存环境。
除此之外,水底的食物还会被微生物分解,并消耗掉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鱼类因含氧量不足而死亡。如果投入鱼缸中的是活食话,还会进一步加剧水中氧气的消耗,如不及时清理鱼缸,最终会导致鱼类生病死亡。
总之:
鱼之所以会饿不死,是因为有很多鱼类没有胃部,每次进食的量都非常小,而且鱼类作为变温动物,会自动调节身体的温度,保证能量不会大量流失。
此外,即使在毫不流动的鱼缸中,鱼类也有大量的食物来源,比如水中自然生长的水藻,昆虫排入水中的虫卵等等,都是能让鱼类饱餐一顿,因此鱼类很少会因为食物短缺而被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