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东山,草木葱茏、亭堂静落、碑塔耸峙。
这里,曾矗立过香火旺盛的唐代古寺,曾吸引欧阳修、陆游等文人墨客慕名游览,也曾安放过抗日名将的英魂……
跨越历史的烟云,我们看到,张自忠将军灵柩曾停灵于此,引得“万潮奔动祭将军”;解放宜昌最关键的一场硬仗镇镜山战役中牺牲的许多解放军指战员安葬于此……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宜昌的解放,换来了后来人的幸福生活。
青山无言,经历了曾经在这里打响过的战役,又默默守护着为宜昌解放和发展而牺牲于此或安葬于此的烈士英灵,更见证着怀抱里的宜昌历经风雨沧桑,几经变换,最终茁壮成长。
如今的宜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想来安葬于此的烈士若在天有灵,看见今日之景象,或许会如诗中所写:“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新时代下美丽的宜昌主城区鸟瞰图(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李风 摄)
烈士英魂 净土长眠
古木参天,浓荫密被。走进位于东山之巅的宜昌烈士陵园,总会被它庄严肃穆的氛围所震慑。
70年前的1949年7月15日,宜昌解放最关键的一场硬仗——镇镜山战斗打响。人民解放军在相继攻占小溪塔、南津关后,镇镜山成为攻下宜昌城的重要目标。中国人民解放军139师占领望洲岗后,以415团担任主攻,417团配合,向镇镜山之敌发起攻击。
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当日深夜,受到重创的国民党军仓皇逃跑,解放军占领全部阵地。在这次镇镜山战斗中,有133名解放军指战员光荣牺牲。1949年7月16日,宜昌人民迎来解放。
宜昌解放布告
宜昌解放时,人民群众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火车站、儿童公园、东山等多处发现散葬的烈士遗骨。为了告慰英灵,缅怀先烈,1966年,宜昌在东山小歇亭修建烈士陵墓,将原葬于白骨塔、东山坡下的全部烈士遗骨和镇镜山、当阳玉泉寺等地部分烈士遗骨,火化后陈入墓室。
20世纪80年代初宜昌主城区鸟瞰图
1973年,宜昌迁烈士陵墓于东山寺遗址。如今高高耸立在园区的宜昌革命烈士纪念碑便是那时所建。纪念碑高22米,正是为了纪念1949年7月16日22时宜昌解放这一重要时间。
碑的两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纪念碑的碑文引用了毛主席1949年发表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再现了宜昌解放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1980年,火车站一带出现滑坡,地表开裂,危及烈士碑、墓安全。市政府决定进行治理,1982年5月,宜昌组织召开了全市各单位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烈士陵园扩建问题。时任市委书记张健、市长郝逢武亲自动员,阐述建设陵园的意义,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自己动手建陵园”的口号,号召全市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争作贡献,并将陵园建设列为当年全市五大重点工程之一。
同时,成立了陵园建设指挥部,从民政局、公检法司、街道办事处和其他单位抽调20余人,分别在工厂、企业、学校、机关团体动员集资,借调车辆,组织义务劳动。
据参与当时建设的市民回忆,刚开工时,只有葛洲坝支援的一台“东方红”牌挖土机,挖湖、铺路、砌墙全靠人力。那时,大家参与援建的热情很高,双休日到烈士陵园义务劳动,是单位年轻人的热门话题。而且没听说谁提过劳动报酬,特别到了星期天,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比平时多一倍,不少年轻人都是成双成对地在这里劳动。
历时3年,参加义务劳动者数以万计,施工人员冒严寒、战酷暑、栉风沐雨、日夜施工。1985年,这个“举全市之力”的浩大工程顺利竣工。立于陵园湖畔的纪念碑记录了这一壮举:“工程伊始 各界支援 集资百万 多属乐捐 数万军民 汗雨飞溅 三易寒暑 厥工乃完……”
在纪念碑的西北角,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东山草堂,镌立有张自忠公祭纪念碑和题词碑廊。1940年,为阻击侵华日军对宜昌的进攻,中国军队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以必死决心,率两万军队,拦截17万向宜昌推进的日军,最后壮烈殉国。其灵柩在运往重庆途中,于宜昌东山草堂停灵公祭三天。王陆一《宜昌哀挽行》中记载了当时的情景:“不期集于东山寺者逾十万人”“东山寺外天如死”“万潮奔动祭将军”。
英灵永存,宜昌莫忘。
如今,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和烈士墓区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烈士纪念设施区域,为英烈们找到了庄严肃穆、温暖的“家”。每年清明、“七一”“八一”“烈士纪念日”以及其他节假日,宜昌社会各界人士便会自发来到烈士陵园祭扫。
今年清明节,宜昌院校师生共同缅怀祭奠英烈忠魂(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余洋 摄)
城市巨变 东山“看见”
宜昌人爱东山,不仅因为其自身的魅力,因为崇敬烈士,也因为在东山上,可以读懂宜昌这座城市。
数年来,东山仿佛一位无言的智者,默默地注视着怀抱中的宜昌发展:
它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东山顶上放眼望去,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宜昌城内满目疮痍,房屋破烂不堪,绝大多数居民住在条件恶劣的吊楼和简陋的棚屋中,全市街巷狭窄弯曲,多为石板路和土路。
宜昌之变,始于“东山”。
市城建档案馆史料记载1958年“大战东山”,在山上山下修路,山下的路就是东山大道的前身,1960年停建,1970年,为兴建葛洲坝水利工程而复工。当时的宜昌喊出“党政军民学,一起来上路”的口号,很快就将这条依附在东山坡上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城市的通衢大道。1971年,东山大道建成通车。一端连着葛洲坝,一端连着伍家岗,12公里的东山大道把城市的两大区块连成一体,宜昌实现了第一次扩容飞跃。
将目光投向山腰,静静矗立的宜昌火车站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宜昌的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宜昌修建葛洲坝水利工程,但工程所需物资的运输成为难题。为此,各方协商,决定修建鸦宜支线,在距离宜昌38公里的鸦鹊岭站与焦柳线接轨。1970年6月,鸦宜支线开始施工,到1971年完工,宜昌火车站也投入运营。
此后,铁路部门先后开通了宜昌至北京、上海、西安、无锡、广州、太原、武汉等地的列车,极大地促进了宜昌市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从1971年到2012年,41年间,宜昌火车站见证了宜昌的崛起与发展。2012年,随着城市骨架拓展,火车站东移至伍家岗。宜昌火车站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如今正等待着新的发展机会。
将目光再次下移,东山、云集两条隧道穿东山而过,与东山大道交会,静静诉说着这个城市再次扩容的故事。
时光倒流,上世纪80年代末的宜昌面临两大发展难题:城市发展空间不够、城市工业基础薄弱。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市委市政府将目光瞄准了“东山之东”:这一带地势平坦,可开发用地较多,离中心城区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
1980年东山大道上的元旦长跑
首要的便是解决交通问题:1994年、2000年,东山和云集两条交通隧道先后建成,东山屏障被打破,城区范围延伸到宜昌开发区。
这之后,城区通过发展大道向夷陵区延伸;城东大道建成后城市腰部开始变得壮实,主城区范围拓展至以高速公路为界……
时间倏忽,进入21世纪初,拥堵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城市发展自身的快速交通系统成了最急迫的问题:2014年2月25日,东山大道BRT项目正式开工。2015年7月15日,BRT项目试运行。从夷陵区穿越西陵区,再到伍家岗区,宜昌BRT如同一线串珠,连接三个城区。城市因以东山命名的道路而发生再次飞跃。
东山大道BRT项目让城市交通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江城大道、峡州大道和外围县市区组团对接;夷陵长江大桥、至喜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飞架南北;西陵二路快速路作为宜昌“三纵五横”快速路网格局重要组成部分,犹如巨龙,携万钧之势跨江而过,横贯整个城区,让城市交通更顺畅的同时,也让城市骨架得到拓展。
站在东山上,目光所及,似乎宜昌70年的发展历史都浓缩在这一幕幕图景中:
它看到,城市“长大”了:1949年,宜昌市总面积为3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仅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万人。来自市住建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宜昌市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36.33平方公里,建成区169.8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91.4万人。
它看到,宜昌“变高”了:1949年,宜昌仅江边几栋低矮的吊脚楼。2003年,铁路坝周围——宜昌均瑶国际广场开始建设,它的建成改写了宜昌当时的高楼纪录:153.56米高。至2005年,市区已建成20层(含20层)以上高楼31栋,在建的则有17栋。而如今,宜昌的天际线正不断被刷新 。
它看到,城市“强壮”了:1949年的宜昌百废待兴。从2012年至2017年,宜昌以每年实现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相继实现了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以及文化旅游五大产业突破千亿级。如今,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跨越,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潜力巨大。
城市“绿心” 绿冠全城
城市一直在变,东山却似乎未曾改变:它总是这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多年来,不论城市发展如何需要空间,宜昌人却从未在东山上“打过主意”。它总是静静地屹立于城市高处,源源不断地为宜昌人提供新鲜空气:东山公园内生长着近30种树木,绿地面积1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85%,被市民誉为“城市绿心”。2013年,东山公园进入改造升级阶段。改造后的东山公园新增了休闲廊道、观景平台等。山水相依、动静相宜,赋予了东山公园更迷人的气质。
东山脚下,夷陵广场从一座商业城变身为城市绿地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20世纪90年代初,夷陵广场发展成为拥有770个铺面、年销售额达2.6亿多元、川东鄂西小有名气的“夷陵商业城”。与此同时,城市快速发展,人们需要绿地健身休闲。199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拆除夷陵商业城,建设一座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夷陵广场应运而生。
夷陵广场对面,兴建于1955年的儿童公园(原名西陵公园)内山水相间、茂林修竹、古木参天、绿草成荫,作为城市绿肺,源源不断地散发着绿色魅力。
与东山隔江而望的磨基山,是宜昌城市的地理标志和文化标识。绝佳山水景观与区位优势,使其早已成为商业人士眼中聚宝生财的黄金地段。然而,宜昌市委、市政府硬是挡住万千理由,坚守民本和生态底线,给市民们保留下了这座森林公园。如今的磨基山,山上层峦叠翠,山下花团锦簇,登顶可眺远,进谷亦观城,俯仰之间,穷尽大城内外,森林公园入画来。
像这样的城市绿地、公园在宜昌还有很多。站在东山上眺望,滨江公园、运河公园、城东公园等等就像一颗颗绿色的宝石,熠熠生辉。据园林部门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宜昌城区公园绿地达41个,面积达1395.10公顷。
与公园、绿地等大型景观引人注目不同,城市基础绿化脚步似乎更润物细无声:1951年春,宜昌市委、市政府发动群众植树1.72万株;1952年市区开始种植行道树,从此街道和单位绿化逐步发展;1980年,城区园林绿地总面积296.8万平方米;1982年成立市绿化委员会后,每年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世纪90年代,城区公园、广场、游园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风貌由此改善。2000年,“大树进城”工程实施 ,在宜昌市城区12个重点地段栽植大树5912株,当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01平方米。2006年,宜昌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如今,宜昌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加持续、坚定:总长5089公里的河流中,183条河流和11个湖泊实现了四级河湖长全覆盖;关停的化工企业由25家增至30家、取缔的非法码头达到216个,关闭沿江排污口增至26个;40万中小学生选择以生态开场,同上“开学第一课”;江边捡拾江滩垃圾的“三峡蚁工”增至4万人次……城市色彩更加绚烂多彩,长江流域更美更绿。
在东山上俯瞰,宜昌江穿城、城镶山,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起起伏伏、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连绵不断、若隐若现的山水特色显露无遗。
“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丽图景(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柳之 摄)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透过时光的薄雾回看,我们发现,东山对宜昌人来说,不仅是一座山,更承载着人们的深厚情感,传递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与信念。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宜昌市档案馆、宜昌市城建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