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闯关东的人们多选择临水靠山处居住,由此形成一个个村落。村民们靠山水养育,形成了一个个行帮,行帮的头目被称为“把头”。他们往往经验丰富,技艺超群,在村民中有较高的威望。
榆树市五棵树镇临江村有个刘家窝棚屯,据榆树县志记载,刘家窝棚屯始建于乾隆末年,因刘姓最先在这里搭窝棚开荒种地而得名,因这里地势较低,也称刘家洼子屯。屯子就坐落在松花江流域的北岸。
解放初期的刘家窝棚屯只有几十户人家,分两个生产队,还包括住在松花江边的于家屯、腰屯和南楼屯。1965年“四清”运动后,逐步将三个小屯的居民动员搬迁到刘家窝棚屯。从此,这三个小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小屯里传奇人物的故事却得以流传下来。
提前预见风雨的田大舵工
距离松花江最近的于家屯,解放前只有十几户人家,以种地和打渔为生。据屯子的老人们讲,于家屯也曾繁华热闹。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这里有个渡口,连接江南岸德惠的董家坨子、罗圈坨子、黄鱼圈等地方。这些地方的人们都到五棵树街里赶集,每逢三六九集日,江边赶集的人络绎不绝。二是这里是过往运输船只、放排人员休息吃饭的落脚点,因此有很多小饭馆。三是这里是捕鱼卖鱼的集散地,每天早晚都有十几条船进进出出,将捕到的鱼批发给鱼贩子,俨然就是一个批发鱼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里居住的人从小就在江边长大,整天与水打交道,都会游泳、划船、使舵。俗话说:近河识水性,近山知鸟音。自然环境打造出许多水上的能工巧匠。村子里有名的有老田大舵工、老石二舵工,还有王把头、李把头、梁把头等,这些昔日很有名气的人物,都是曾经在松花江上经过许多大风大浪的人。他们的经历,经过民间传播,已经带有传奇色彩。即使是这样,今天的我们仍能从中了解昔日各行各业的艰辛。
据屯子里的老年人回忆,在这些舵工中田大舵工的本领是屈指可数的,在松花江上闯荡了几十年,没出过大的事故,令人佩服。田大舵工使的桅杆帆船,往返于吉林至哈尔滨之间。从吉林市江边附近的缸窑将烧制品装到船上,比如大缸、迫子缸、小缸,还有坛坛罐罐等,都是非常容易损坏的物品,沿途运输到各个货栈。俗话说看风使舵,如遇顺风顺水,风鼓船帆,帆借风力,速度也是很快的。如遇到大风天气,货船颠簸得很厉害,这就要看舵工的水平了。据说有一次装满一船的缸窑制品,正行驶到大坡江面的时候,天气还很正常,可是田大舵工急转船舵,将货船靠岸抛锚,船工都在纳闷,为什么突然不走了呢?等他把货船停好后,没过半个时辰,乌云翻滚,风雨交加,把船的桅杆都刮折了,幸好货船提前靠岸才躲过一劫,船工们都由衷地佩服田大舵工,使一场灾难化险为夷。
老人们说,昔日能够当上舵工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知水性,能准确辨认出行船的航线;二是晓天文,能正确判断出天气的变化;三是胆大心细,处惊不变,行事果断。田大舵工都具备了,所以才称得上舵工。
放排时躲过江中倒树的木把头
电视剧《闯关东》里,就有关于老东北木帮把头放排的场景。真实的情况也和剧中讲述的大致相同。能当上把头的人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那时没有天气预报,但江上放排,能预知天气可是一项大本事,不仅如此,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本事。过去的于家屯就有一位王把头,是一位了不起的木帮把头,在行帮里名气很大。
据老人们讲,王把头从事放排多年,经过许多激流险滩,很多人在放排中丢掉性命,可谓是九死一生。当时,每年刚一开春,王把头就带着屯子里的青壮年人,搭乘货船到吉林市,然后再步行到二道江的水场子,把冬天砍伐的木材运到江边,接着开始掐套(就是编排),穿排。穿排环节很重要,这要结合木材的长短,江水的宽窄深浅而穿,三节排连在一起叫一张排。编排的主要材料是臭李子枝条,因为臭李子枝条柔软且有韧性,编排结实。
大约经过半个月的编排,把木排编好后,就要准备放排了。放排也有说道,要看个黄道吉日,再祭拜龙王,焚香上供,祈祷平安。然后随着把头的一声吆喝,大家解开缆绳,木排便驶离了排窝子,沿着松花江顺流而下。把头要和这些力工们一起在排上度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在排上也是有规矩的,不吉利的话不能说,尤其忌讳“翻”字,吃鱼不能说翻过来,要说“划”过来;筷子不叫筷子,叫“顺子”。如果不受天气影响,一天能行驶几十华里,赶上顶风浪大就会慢一些。在开阔的江面上,木排会很平稳,要是遇到激流险滩,稍有不慎就会折戟沉沙。如果头排掌握不好距离,后排就会向头排卷来,顷刻整个排队就会土崩瓦解,瞬间将人挤成肉饼,木材也会散落一江,造成排毁人亡。
有一次王把头和大家放排,正赶上天下大雨,江水上涨水流湍急,木排的速度不断加快,这时,王把头急忙指挥大家改变木排航线,前边的木排刚刚转向过去,可是后边的木排却被一棵倒树给挡上了,顿时木材散开,把大家吓得目瞪口呆,好在后边的木排上没有人。然后大家问他,你是怎么发现江里倒树的呢?他说这是经验。王把头在松花江上放排几十年,可以说是出生入死,多次起死回生,对天气及江中水性的了解和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年复一年的经验累积都成了人们眼中的“奇迹”。
带一船人躲过冰排的鱼把头
在解放前,将各行业有经验的头目称之为把头,典型的有水上运输木材有放排把头,进大山寻找山货的有放山把头,在江河捕鱼的有鱼把头……过去榆树老屯这方面的人才不少。除了以上介绍的二位之外,还有几位鱼把头。比较有名气的是梁把头,据老人传说,梁把头不但熟知水性,捕鱼技术更是了得,撒网捕鱼得心应手,什么大网、二大网、袋河网、挂网、拉网使用得娴熟。他带领伙计们捕鱼从来没有空手过,能在行船的时候一眼就看出鱼窝来。
在老屯不远的松花江的大腰滩上,有一次梁把头一网捕过1000多公斤杂鱼,用马车拉着茓子卖鱼。还有一年开春,松花江的冰排还没有彻底跑没,为了捕到新鲜的开江鱼,梁把头就在松花江的东江湾支起了袋河网,虽然水凉冰手,可是入网的鱼收不过来,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把鱼往船上拽,突然梁把头说:快把网兜推下去,赶紧起锚上岸,大家还在愣着,心想这么多鱼不要了?这时只见梁把头抄起镰刀把渔网搂破,然后握住涛绳往江边移去,伙计们这才看见一座大冰排顺江而下,要不是躲闪及时,船上的人就没命了。后来人们问梁把头是咋发现冰排的,他说在收鱼的时候发现网中有冰块,然后听见上游有奇怪的声音,判断有冰排下来。他说作为把头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现在老屯的梁氏后人还在传承者捕鱼的行业,不过现在用的都是机动船了,使的都是现代化的渔具。
信息来源:长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