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于昨晚结束了昆山四国赛征程,三战全胜获得冠军,在世界杯正式开战前只剩下和巴西队的两场热身赛。
三战全胜夺冠固然可喜可贺,但真正的硬仗其实只有昨晚和波多黎各这一场。
第一战的对手安哥拉虽是全阵容出战,却早早败下阵来,硬实力存在差距,悬念在第二节就结束了。
第二个对手克罗地亚派出的是青年队,之前斯杯战胜我们的也不是正牌国家队,而是二队,可见实力差距。多说一句,之前的欧锦赛中,克罗地亚一队被波兰队淘汰出局,无缘世界杯,而波兰正是中国队在本届世界杯的同组对手。
波多黎各队虽然也有几位主力缺席,但也是正牌国家队。中国队在这一场中遇到了不小的麻烦,第三节只得10分被逆转,近7分钟没有得分入账,攻防两端都出现低级失误,虽然关键时刻靠易建联神勇发挥稳住优势,但显然不是球迷希望看到的结局。
在分析比赛之前,我想先提一个人,丁彦雨航。
小丁目前已经离开国家队,确认缺席世界杯,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坏消息,先不说他为了这次大赛准备了多久,只从近期比赛来看,男篮太需要他了,没有人能顶替他的角色。
要说小丁对于中国队的重要性,必须要提一场比赛,2017年11月26日对韩国队的世预赛。时间一晃已经快过去两年了,但那场胜利对中国队影响至今犹在,丁彦雨航全场独得30分,下半场大发神威,带领中国男篮在韩国本土战胜韩国队。
那是中国男篮分红蓝队之后的首次世预赛之旅,还是在联赛期间进行,周琦在美国无法参赛,又是客场作战。说实话,球迷们赛前都没报太大希望。
但中国队不但赢了,而且赢的方式始料未及,带来了几大惊喜:
1、中国队打出了新套路,不依赖内线也能战胜强大对手。(没有易建联和周琦)
2、丁彦雨航可以作为外线持球主攻点摧毁对手防线,用挡拆、突分、单挑等新时代打法,像我们熟知的那些NBA球星一样解决比赛。
3、中国队上半场没打出优势,第三节在小丁的带领下完成绝对反攻,以前中国队经常开局惊艳,结尾低迷。新套路不但顺应小球时代,还能在关键时刻克敌制胜。
4、李楠的临场指挥得到肯定,中场布置收效可观,战术灵活不拘泥。也为他最终拿下主教练席位开了好头。
很可惜,说了这么多却是想告诉大家,这些惊喜现在都看不到了。
之所以用大篇幅写丁彦雨航,就是想和现在的阵容做个对比。这三场是易建联复出后首次在正式比赛亮相,中国队的首发阵容也基本确定了:后卫线郭艾伦+赵继伟,辽宁后场坐镇没太大悬念,现在后卫储备就是这二位加上赵睿和方硕,论默契和经验,显然他俩首发更合适。
3号位周鹏,小丁退出后的最合适人选,队长身份,经验丰富,防守凶悍,有三分射程,李楠选择他就是用来首发的。
内线易建联+周琦,首先中国队肯定要用双内线首发,三大内线都在的话不可能让两人坐在板凳上。易建联是肯定要首发的,周琦和王哲林理论上都可以,但易建联显然和周琦更配,后者能站外线拉开空间,能策应能投三分,王哲林和易建联都要内线强打,同时在场位置会有冲突,补充替补火力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首发基本会是:郭艾伦+赵继伟+周鹏+易建联+周琦
通过这三场比赛的观察,这套阵容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火力点过于单一。第一进攻点当然还是易建联,宝刀未老,地位无可撼动。周琦的自主进攻不多,投三分和挡拆顺下为主;周鹏自主进攻威胁不够,角色接近3D;赵继伟是组织好手,单打并非强项,所以只剩下郭艾伦一个强点。
可是三场比赛中国队的后卫线发挥又很不理想,昨天郭艾伦6投1中只得3分,方硕连续第二场一分未得,赵继伟贡献8分,赵睿9分。
三场比赛中,四个后卫只有郭艾伦有过一次得分上双,第二场对克罗地亚的14分,但上半场只得5分却有6次失误。
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内线,王哲林+周琦+易建联组成了新版“移动长城”,三人三战场均44分23篮板,轻松统治禁区。
周琦镇守篮下频频送出火锅套餐,王哲林强打内线霸气外露,易建联更是扮演关键先生,昨天全场12中8贡献22分8板,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球队于水火之中。可以想象,到了世界杯赛场,内线依旧使我们最大的优势,攻城拔寨的利器。
但是,只靠内线能行吗?只靠易建联单打能行吗?从2012年奥运会开始我们就是这么打的,始终未能实现突破——外线必须提供帮助。
所以我们才会无比想念丁彦雨航,如果他在,关键时刻可以全部拉开交给他单打,不用全部依仗易建联。射手会获得更舒适的投篮空间,挡拆威胁直线上升。
中国队现在的阵容是双后卫+双内线,前锋实际上只有一个,这是一套比较复古的慢节奏阵容,小前锋这个位置至关重要,比后卫高,比内线快,攻防两端都有独一无二的作用,相当于承上启下的角色。
为了解决进攻火力问题,李楠尝试过三后卫+双内线,让郭艾伦、赵继伟和方硕(或赵睿)同时在场,效果很不理想,四个后卫都是持球型打法,凑在一起必然有人要打无球,并非擅长套路,单打效率本身又不高,远投害经常失准,和预想中完全不同。
关键在于防守端,第三节被逆转期间多次出现对手空位投三分无人看防的尴尬场面,中国队的防守轮转出了大问题,两个内线脚步移动慢,三个后卫体型又太小,挤不过掩护。对方只要多传几次球,中国队的防守便形同虚设。
这套阵容的最大弊端也在这,一旦进攻收效甚微,防守端很容易成漏勺,不是没认真防,而是资源不允许。世界杯上那些欧美劲旅的转移球能力远胜于昨天的对手,更加不容有失。
一、更坚决,更“简单”
昨天比赛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一次暂停期间镜头给到李楠,他告诉队员们要打的简单点。听上去很奇怪,主教练不应该给球员布置战术,告诉大家要耐心别着急吗?为什么要简单点?其实李楠才是一语道破天机,中国队的问题就是打的太复杂,想的太多了,很多犹豫或失误是没必要的。
所谓“简单”,不是不配合,而是要坚决,高效。出了机会不犹豫,该投就投,越犹豫越容易出问题。很多时候不需要追求繁琐的配合,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就够了。
二、反击机会要抓住
强队打弱队最有效的拉开比分方式就是反击,不断通过造失误打反击快速取分。四国赛的三个对手实力都不算强,中国队理应抓住机会多打反击,实际却没做到。不仅反击很少,还经常失误,郭艾伦对克罗地亚半场6次失误,很多是在反击过程中手忙脚乱,导致浪费机会。
我们的双内线阵容本来就速度偏慢,反击不占优势,更要抓住仅有的机会。如果全场都磨阵地打战术,很难拉开比分,如果再让对手打出反击,比赛会变得更加艰难,也是我们最怕的遇到的状况之一。
三、郭艾伦的担子更重了
这三场郭艾伦的发挥都很低迷,有伤病的原因,也和易建联的复出有关系。易建联复出前他是中国队的进攻核心,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球权,按自己的思路打球。NBA夏季联赛惊艳全场,带队获得一场胜利;斯杯再现神勇,进入最佳阵容,是此前热身赛的最大惊喜。
他的单打能力不需多说,队内独一份,国内首屈一指,利用挡拆直杀禁区的能力甚至不输美国后卫,过去一年在CBA的成长有目共睹。但易建联复出后,郭艾伦没能马上适应新角色,有些迷失方向,按说内外双核搭配本不该成为问题,两人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郭艾伦必须尽快适应。
上文说过了,这支中国队绝对不能再依赖易建联一人拯救全队了,小丁不在,外线靠谱的主攻点只有郭艾伦。
26岁的“大侄子”早已褪去稚嫩,成长为独挑大梁的领袖,希望他能在世界杯打出“亚洲第一后卫”的风采。
郭艾伦是时候证明自己了,易建联身边太需要一个帮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