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望
砖 桥
古村砖桥
古村砖桥在深山的心灵深处,距离那个充满虚构的世界,可能比神灵更远。
被纷繁的世事、月供、合约、物价、子女教育等一些缺乏想象的冰冷数据包围的我们,生活只剩下一种姿态,这种姿态或许与风骨和气节无关。
由心灵重新出发,找一个不是声名显赫的地方,跟焦虑与忙碌告别,与自然山水,民风乡情接头,在那个精神高地,做一次心灵的弥撒。
我想向你推介砖桥,一个人文地理与自然风景相结合的地方,一个自宋元时期就得到大力开放的古村落。
据新中国首轮《庐江县志》记载载:砖桥“明成化五年(1469)列为庐江县九镇之一。清康熙年间江南商贩驻镇收购药材等山货,一时更加繁荣。咸丰兵乱,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砖石拱桥。砖桥工商业有烟、药、染、烛、衣、布、山货、杂货店及竹木作坊等 60 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为全县三十二镇之一。”
有着 1400 年历史的矾山镇已入选第二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在矾山镇的主要人文历史景观里,有一个叫“洪氏祠堂”的古建筑,它的所在地正是在砖桥,想来,砖桥也为矾山当选千年古镇的盛世美誉,出了一份坚实的力量。
砖桥位于矾山镇东南端,距镇政府 10 公里,辖 18 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 989 户,总人口 3544 人。被群山环抱的砖桥层峦叠翠,竹修林茂,盆地水沛田沃,瓦洋河的主要源头砖桥河自东向西蜿蜒流过,仿若一条琥珀色的玉带镶嵌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之上。素有“双脚踏三界,一呼三县明”的砖桥,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是枞阳、庐江、无为三县的分水岭所在地。
从历史的烟岚深处走来的砖桥,凭借着它独天得厚的地理环境,自清代后,一直免于战争祸患,人们安居乐业,农业与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也得到了稳定的提升。
聪颖的古砖桥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利用砖桥河自东向西的梯级流势,因地制宜,择势筑堤,围坝修堰,一道道堰渠使山间的大片土地得到有效灌溉。与此同时,在雨水集中的季节又能起到泄洪的作用,其中的二道堰—王家堰所灌溉的农田区是砖桥山区有名的粮仓。那时候,流传这样一首赞美砖桥的歌谣:“砖桥是个好地方,水少山多不缺粮。水旱从人不知馑,怡然自乐富山乡。”
同时,丰富的山林资源也刺激了清代砖桥手工业的发展,竹木加工业以家庭小作坊为主遍地发展,精美的竹器和木器产品以砖桥古镇为中心销往四面八方,砖桥河的水位落差所形成的水能资源给这里的农副产品的加工提供巨大的动力。智慧的砖桥人沿河建厂,大力发展粮棉加工业,手工业的发展成为清代砖桥经济繁荣的又一个突出靓点。
砖桥古镇是古砖桥人的活动中心,更是方圆几十里的山货商品集散中心。那时候的镇虽不大,但闻名遐迩,其繁华热闹的局面一点也不亚于大都市。每天早市时,人山人海,把古街塞得水泄不通,尤其逢年过节,更显得热闹非凡,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买卖吟唱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将整个砖桥的蓬勃生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镇内的几家祠堂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专门从事唱戏的艺人常年为人们献上精彩的演出,特别是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艺术团队集中到这里,各式表演精彩纷呈,有马戏、大鼓书、胡琴书、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好客的主人到这时家中是天天宾客满堂,连同古镇周边的村落自春节后的数月都沉浸在欢乐喜庆当中。那时的古镇也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正月好过年,二月好赌钱,三月好看戏,四月才做田。”足见当时砖桥人的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洪氏祠堂
时间之水湍湍而过,造就了太多故事,也把太多的人变沧桑,唯有这些饱含精神内在的存在物,能够以岿然不动的姿态穿梭于光阴的洪流中,布满时光之美,透显并向世人展示历史的力量。
砖桥街道的洪氏祠堂正是这样一个古建筑。
据洪氏家谱记载,洪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元年,距今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是庐江县迄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姓名宗祠,被列为庐江县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占地面积 2000 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1000 余平方米,分为三进两院,属徽派木质古建筑。前门上镂刻有“敦煌世泽,潜水家声”遒劲有力的八个大字,让洪氏后人时刻谨记传承姓氏文化,弘扬先祖懿德。自 2002 年元月开始,海内外洪氏族人捐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整修,于2006年8月竣工。2011 年清明举办了一次“百年祭奠洪氏列祖列宗”的大型祭祀活动,更是轰动一时。修复后的洪氏宗祠前进为古万年台、中进为议事厅、后进为思恩堂,整栋建筑雕梁画栋、色彩斑斓,具有很高的古迹存留和观赏价值,是研究洪氏家族历史和祠堂建筑的珍贵材料。
旧时,宗祠是作为家族议事的重要场所存在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其职能已逐步弱化,只在每年的清明、冬至等重要节日举行祭祖活动,洪氏宗祠亦不例外。
当地政府审时度势,深知文化发展在乡村推行的必要性,经过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员的研讨,并与洪氏后人协商,综合利用洪氏宗祠,但不以营利为目的,把原本建在村部的“农家书屋”迁入洪氏宗祠内,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农家书屋”位于洪氏宗祠一进的左厢房里,有各类书籍 2 万册,建立了健全的图书借阅、登记、管理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安排一名洪氏后人看管维护,按要求每周对村民免费开放 6 天。村民们闲暇时分纷纷走进书屋,进入书香世界,在文字中获取知识博大的力量,不仅运用到种植与养殖业上,同时也丰富了自身修养提升了灵魂高度。书屋偶尔还会在宗祠内举办“书香飘宗祠”的读书活动,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书屋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获得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除了“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后来也从村部迁至洪氏宗祠。宗祠内场地宽阔,村内的一些文艺演出、文化活动也安排在此进行。洪氏宗祠作为丰富群众生活精神生活的有效平台,为推进砖桥的文化建设,出了一份实力。
这样的砖桥,适合一个人造访,独自面对它时,才能与它的灵魂相通,欣赏完灵山秀水,感受自然博大的气场,再去老街走一走,感受鼎沸但平凡的烟火人间。
时光相陪在侧,独临洪氏宗祠,一如泼墨当堂,舒徐慢道而汪洋肆意。面对古老而拙朴的建构,用一种守望了百年的眼神,亲而礼敬若神地抚摸它。在场者或许会质疑自己:有没有资格,与之裸心一见?
那时我想,生命终将变成没有语言的寂静,而这种闭口不言的古老建筑,无声而辉煌,所有叙述的生息都不会消灭,面对每一个微小个体时,它所散发出来的救赎之美,足以撼动那些摇摆不定的灵魂。
砖桥因为洪氏宗祠而厚重庄严,周遭的山水尽是它的签名,具有拥有者的端庄权属。
砖桥的村民,在时光的背景里,有清晰而独立最深处的自己,与自然干净互待。
而我们,再怎么接近也终会有段距离,即使砖桥始终敞开邀请的姿势。我们叩响它的心门,大抵是想抛去对欲望的天然警觉,然后徜佯徘徊在那片大地上长久地回望。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夏群
编辑/张媛
微
聚
庐
江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传播庐江声音
展示庐江风采
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