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里,一个忧心忡忡的妈妈A在谈论着家庭教育的问题。在听到她和女儿不得其法的对话之后,我问她,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结果,她忽然说:其实我觉得孩子挺烦的。本来我忙了一天,下班很想去逛逛街啊,去书店看会书啊,休息会,或者像现在这样,来沙龙和大家聊聊天….可是,我还得回家管孩子….
一边说着,她一边用手在自己的脸旁边扇了扇风,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
我注意到了个细节,觉得它如此意味深长,于是没有继续刚才正在进行的关于母女之间该如何沟通的话题,而是就着这个“小插曲”展开了后面的谈话…..别小看这个“插曲”,它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正是这样的小插曲,才更接近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此展开:妈妈和孩子之间,到底维系什么样的关系才算健康?
1. 妈妈对孩子不止有爱,也有恨
虽然这个结论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却并非危言耸听。婴儿的出生,实际上是从“剥削”妈妈开始的。
相比较动物界的其他动物,人类的婴儿出生时是最“笨”的,他们孱弱而不堪一击,出生后如果不得到精心的照顾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母亲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半夜起来,面对失眠的困扰。在为人母之后她们不得不承受剥夺性的问题,为了孩子牺牲的睡眠及其他个人需求——这样做既不合理又不公平,所以他们实际上对自己的孩子有怨言。但是在主流文化中,对这份愤怒又一直讳莫如深,相反,凡是涉及到关于抚养孩子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只有我们对婴儿感受到的爱。那些不喜欢自己孩子的人被描绘成为有问题的坏人。
然而,事实是:当有了孩子,母亲或多或少都会有愤怒或怨恨的情绪。养育孩子是一份巨大的责任,同时也是对个人自由的巨大牺牲。即使那个孩子是父母期盼已久的,但日复一日的睡眠不足也会将最初的喜悦消耗殆尽。
婴儿用哭声“控制”妈妈,长大后的孩子利用妈妈的感情一样在“控制”妈妈。虽然这些都不是孩子故意的行为,但是它们都是无法回避的真实。
相比较爱孩子,妈妈很难觉察,更难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恨”。事实上,养育孩子的过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牺牲父母,尤其是妈妈的自由为代价的,这是养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遗憾,人们往往很难承认它们的存在。
但是正如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所说: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生活真相的距离。压抑或否认对孩子的怨恨,并不能使妈妈更爱孩子,反而会使妈妈带着这份未曾满足的恨,使母子关系在潜意识的支配下受到侵扰。
因为和主流文化相悖,所以妈妈们在承认自己真实的情感时会有羞愧、自责等自我攻击,我们之所以要将这种“恨”从潜意识层面提升到意识层面,就是要各位妈妈“看到”它——当一种情绪被看到,它的危害性也就减小了大半。
承认自己对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这是养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将它当成一份义务,紧紧的扼住自己的脖子,并最终将这份无法宣泄的恨意全盘投射到孩子身上。
2. 妈妈:你越界了
当A在沙龙里沉浸在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时,我问她:那你为什么不下了班去逛街、护肤、看书?而要跑回家管孩子?你的孩子已经十来岁,足够可以离开你了。
A说:因为我得管她啊,她的作业什么的,我不管怎么办?
“管”孩子,是几乎所有家长的口头禅,每次说到和孩子的关系时,中国式家长大多使用“管孩子”这样的说法。
弗洛伊德曾经将“弗洛伊德式口误”作为反应潜意识的重要通道之一,事实上,不止口误,包括我们日常不经意的动作、表情,惯用的语言,都可以作为反应潜意识的重要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管”孩子意味深长。“管”意味着什么呢?它的潜台词是:我不相信没有我的管理(管教),你能很好的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
而“孩子必须接受管理,否则就会出问题”,则显然是另一种心理暗示,它的前提是:孩子是不可信赖的。
每个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被暗示的一生,如果孩子接受的暗示是:“我是不好的”,那么他就很难成为“好的”。
事实上,管理孩子是在满足父母的自恋:看,没有我的管理,你就不行。所以你不能离开我的管理。同时,管理孩子,也是在满足父母和孩子的共生关系:你和我之间是没有边界的,你不是独立的人,需要被我管理才能走对方向。
当父母觉得孩子必须要被自己管理时,实际上也就等于是越过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边界。如果把每个人的“自我”比作是自己统治的疆土,那么很显然,父母的管理就等于是跑到孩子的国家执政。作为“孩子国”原本的主人——孩子,只能呆若木鸡的坐在一旁,接收着来自邻国国王——父母的指挥:你要写作业,今天完成2张卷子;你现在应该去上补习班了;你现在应该睡觉了…..
可想而知,傀儡国王会变成什么样子?很显然,他会变成一个毫无主见、生命力萎缩的国王,而且在他的心底,一定会有很多的怨恨:你凭什么来我的国家管理我的事物?
一个不能做自己的人,一定是缺少动力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越管越差”的原因。当父母过度的侵害孩子的领地时,孩子的学习就成为“为你学习”,孩子的考试就是“为你考试”,一个无法激发自身动力的人,你指望他能有多大的成就呢?
如果一定要管理孩子的话,“从孩子的国土中体面的撤退,将管理自我的权利还给孩子”,是父母对孩子最得体的管理。
3. 自己未曾满足的妈妈,不可能是“好”妈妈
如果一个妈妈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抚育孩子,那么她的内心一定有很多未被满足的“不满足感”,在这种不满足的状态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的心里都会有一股无名之火,自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这股无名火也会倾泻而出。
“不满足状态”大部分时候深藏于潜意识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从世俗层面很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仍然处于无法自控的强迫性焦虑之中,无论财富积累多少,都感觉到不满足。这种不满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缺失,而是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人格的三维度: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追求快乐原则,以满足自己为唯一的追求。“超我”则遵循道德原则,以道德水准来压抑自己的本我需要。而“自我”,则一直在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冲动一直存在,它们将受控于健康的成人的人格,而本我是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其需要。所以,当一个人的“本我”一直被压抑,其真实的愿望一直受到“超我”的过度压抑,不能得到满足时,ta一定会产生深刻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藏在潜意识中,会将其滋生的攻击性投注到外界(比如孩子),影响亲子关系。
A的本我是下了班轻松的逛街、看书,做自己的事,但是这些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她的超我要求她必须放下自己的愿望去管理孩子,毫无疑问,这种被强制压抑指挥下的行为,一定会带来她的不满足感,所以她的人虽然回家了,但是对孩子的陪伴质量却一定不高。
例如,她自作主张的为孩子报了一个网络作文班,她经过考察,认为这个作文班的老师讲课水平非常高超,连她自己都听的入迷了。于是她不由自主的反复跟孩子表达了这样的一个观点:这个语文老师讲课讲的真好,如果我当初上学时遇到这样的语文老师,那我早就考上北大清华了,自然也就不会遇到你爸爸和你了。
当她第三次无意识的表达这个观点时,她的女儿非常愤怒。这个愤怒的背后,实际上是“受伤”,因为她清晰的从妈妈的话语中读到了妈妈对自己的嫌弃——虽然这种嫌弃是无意识的。
妈妈为什么会中下意识的重复那样的话?其实是因为她对自己现实生活的不满足——她对现实生活有很多遗憾,处于心理的不满足状态,她有很多自己想实现的“本我”被“超我”压抑,她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缺憾,所以在不经意间,她会将这种缺憾流露出来并被孩子敏锐的捕捉到。
事实上,一个自己没有很好的满足感的妈妈,都自带“怨妇”气质,很多为了孩子牺牲的母亲只是屈从于自己并不健康的“超我”规范之下,她们虽然在行为上貌似为了家庭、孩子做出了很多牺牲,但是在潜意识里,她们对自己的牺牲很愤怒,所以她们会用加倍的控制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徐静蕾曾经在一个访谈中提到,她的父母从小打到大,家里战争不断,但是父母却不肯离婚,他们的理由是:我们要为你保存一个完整的家。对此,成年之后的徐静蕾说:我真是求求你们千万别为了我,你们想离就离,这样拖拖拉拉反倒对孩子伤害更大。
一个人如果自己都处于不满足状态,那么她就一定不可能给到别人高质量的爱和陪伴,就好像一个人自己血槽缺血,她就不可能给别人输血一样。
自我永远都在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本我、自我和超我好像是一个张力三角形,三种力量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对立。在健康的人格中,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或超我过分的掌控人格。
所以,如果想给到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妈妈首先要有强大的自我,而这个强大的自我,首先有能力满足自己,然后有能力平衡好各种关系。
4.“积极的期待、合理的边界”:构建优质亲子关系的必要因素
积极期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充分说明了积极期待的意义。
1968年,罗森塔尔带着助手来到了一所乡村小学,从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选了三个班,并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试”。之后,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交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对这18个班的学生重新测试后发现,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提高,而且性格更加外向,自信心和求知欲都变得更强。然而,事实上,罗森塔尔交给校方的名单完全是他随机选取的。
罗森塔尔一词实验提出了一个“权威性谎言”的名词,他认为,自己之于学校而言是权威,而校方之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权威的期待最终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发生了神奇的作用:他们最终依靠权威的期待变成了那样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最初的权威,同时也是对他们影响力最大的权威。如果父母相信孩子“不需要经过管理”,自己就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那么孩子就会按照父母的期待,成为自己国土上成功的国王。反之,如果父母从内心不相信孩子,那么孩子也一定会按照父母的“期待”(虽然是无意识的期待),变成那个样子。
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当父母因为自己人格的不健全,将自己的焦虑、担心、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就会“认同”父母的投注,也将自己变得不让父母省心。
“我相信你”,是父母给孩子最高级的管理,大道至简,真正的教育内涵在于“不管”,只有一个人有充分的自由,ta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因为自律的前提,是为自己负责。
合理的边界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共生,到逐渐分离,直到最后,父母体面的退出孩子的生命,实际上也是一个关于边界树立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情感上远离母亲的过程。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但有天然的情感依附,其实也有自己的投注。自恋的父母往往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意识不清晰,他们会自恋认为孩子不能离开自己,所以就会无形当中对孩子有包办替代或者各种控制,这些都是在侵犯孩子的边界。
一个合格的父母,一定是能够与孩子保持合理的边界的。在婴儿从出生到六个月里,母子之前的共生关系是正常的,在这之后如果共生依然存在,就不正常了。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对自我认知的觉醒,妈妈越来越需要退出孩子的生活。
在意识层面,很多妈妈都承认孩子是独立于自己的个体,但是在潜意识层面,她们还是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不管是带给自己骄傲满足还是麻烦困扰,总之,孩子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她们会对孩子施加“过度的母爱”,这种过度的母爱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令孩子感觉到窒息,并在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裹足不前的“错爱”。
为孩子树立边界,实际上也是在为孩子树立规则。一个没有边界感和规则意识的人,在人格层面一定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一个合格的妈妈,需要看到自己的自恋,然后破除自己的自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
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涉及人格的完善和成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如果一个妈妈在自身人格上不够完善,那么一定会影响她和孩子的关系,也一定会对孩子的人格发育造成影响。所以,成长自己是一个终生有效的课题,为人父母,需要时时觉醒,时时觉醒,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