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
想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虽然此刻不能如愿
但没关系
今天,我们游山逛水于敦煌壁画
待春暖花开
更爱这大好河山
隋代山水画
山水 莫高窟第303窟南壁 隋
隋代第303窟在四壁及中心柱的下沿横卷式画面中,稀稀落落地分布着山峦和树木,树林中还画出鹿、羊等动物,或在觅食,或在奔跑,表现出山林自然的气息。树林的表现也很有趣味,有的整齐排列,有的则枝干弯曲,呈现出如舞蹈般的动态。树叶大都具有装饰性。
山水 莫高窟第419窟窟顶 隋
第419窟的窟顶画中,在山峦的上部往往画出一层绿色的植物,就像一顶帽子一样,在其中画出细密的线条,如草,如苔。山峦重叠时,层次就变得非常丰富。在山岳的表现上,比起北周以前那种光秃秃的山头来,隋代壁画中的山峦层次丰富。这一手法,一直影响到唐代壁画中的山水表现,山峦都用石绿、石青、赭石等以及多种颜色混合染出。由于时代久远,壁画大多已经变黑,但当初一定是十分绚丽灿烂的。
菩萨与山水 莫高窟第276窟北壁西侧 隋
隋末第276窟在南北两壁与西壁交接处附近,分别画出奇崛的山峰。如北壁西侧菩萨的旁边,最下部是一个山坡。上部画出坚硬的岩石,顶部岩石向右翘出,显得很险峻。岩石用赭红线条勾勒,在有的部分染出石青和赭红色,表现出岩石的阴阳向背。在岩石上还画出一些树木。此后,敦煌壁画中的山峦表现开始注重近景与远景的区别,空间关系的表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唐代山水画
远山与小船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初唐
本窟山水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远景的画法。人物越远越小,人与山水比例协调,表现出自然的空间透视感。对远山的表现是画家的得意之笔,特别是远景中画出帆船,颇有意境。本窟北壁画出大海中一叶扁舟,隐约可见舟中数人。尽管线色脱落,但是仍可看出近处的波浪和远处的河流,特别是远景的点点帆影,颇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
城楼 莫高窟第148窟西壁 盛唐
建于大历十一年(766年)的第148窟,是盛唐后期的规模较大的洞窟,在本窟的巨型经变画中,山水画也体现出空前绝后的水平。本窟的涅槃经变共画出十组画面,66个情节,人物数百,山水也极其壮观。主要画面在宽达16米左右的西壁上,西壁的南侧,画面在空旷的原野中展开,远处有山崖耸立,中部引人注目的是画出雄伟的城楼,表现拘尸那城。由这一组建筑,形成了画面的一个高潮,城门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远景的山峦绵延相接,一直连到城楼后面,近景的缓坡也在这里交接,景物的远近空间关系表现得十分真切。
化城喻品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 盛唐
第217窟南壁西侧,是根据《法华经·化城喻品》来绘制的山水图景。右上角是危崖耸立,有二人骑马一远一近行进。透过山崖,可见远方曲折流淌的河流,境界辽远。中部两座高峰之间,一道飞瀑涌泻而下,山下的旅人被这大自然的奇景所吸引而驻马观赏。左部也是一条曲折的河流,在近处被山崖遮断。下面的山峰,悬崖突出,青藤蔓草悬垂。中间靠右是旅人向一座西域城堡走去,路旁桃李花开,春光明媚。
化城喻品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 盛唐
第103窟的《化城喻品》,更像一幅独立的山水画。此画是唐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画面下部描绘近景山水,左侧是一座险峻的悬崖,上面垂下青藤翠蔓,岩石间一道山涧凌空流下。崖下是曲折的河流。与左侧的悬崖相对,右侧也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山脚下旅行的人们在这里休息。画中树木种类繁多,开花者如桃如李,近景中柳树婆娑,松树挺立;悬崖上青藤垂下,草丛茂盛。从野外到城里,人物来来往往。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人物图。
山水 莫高窟第172窟东壁 盛唐
第172窟东壁北侧的文殊变上部山水表现出了空旷的风景。图中共画出三条河流,由远而近流下,在近处汇成滔滔洪流,左侧是一组壁立的断崖,中部是一处稍低矮的山丘,画面右侧是一组山峦。沿山峦一条河流自远方流下,近处则表现出汹涌的波浪,远处河两岸的树木越远越小,与远处的原野连成一片,表现出无限辽远的境界。河流的表现引人瞩目,特别是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波浪,具有大江大河的气势。
屏风画中的山水
屏风画五台山图 莫高窟第159窟西壁 中唐
中唐以后的经变画通常在上部表现净土世界,下部以屏风的形式表现经变中的具体故事或相关细节,这种形式称为屏风画。屏风画为山水画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场所,第159窟五台山图的屏风画是比较独特之例,把金字塔形的五台山图画在屏风的中央,这是否就是当年吐蕃到内地求得的《五台山图》呢?由于屏风画形式呈纵向的画轴形式,通常都把画面分隔成几段,表现故事情节。但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用山水把全画面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山水画的角度来说,则是在构图上更趋向于完整了。
五台山图
五台山图(局部) 莫高窟第61窟西壁南侧 五代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境内,山有五个顶,称为五台。敦煌壁画中最早出现《五台山图》是中唐时期的第159窟、361窟等。第61窟的《五台山图》可以说是《五台山图》在敦煌发展的最高表现。
第61窟开凿于947—951年,本窟主要供奉文殊菩萨,所以也叫“文殊堂”,西壁配合文殊像画出巨幅五台山图,全长13.45米,高3.42米。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画面左侧为南台、西台;下部为太原城至五台山的道路;上部画毗沙门天王、阿罗汉等赴会的情景;右侧为北台、东台,下部分别画出由河北道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到五台山的道路。全图以中台及其下的文殊真身殿、万菩萨楼为中轴线,两边各以五座大寺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台之间。南下角是太原城;靠近中部有河东道山门;与之相对的北下角是镇州城,靠近中部有河北道山门。这样通过大山和大型建筑构成骨架,使画面形成了一个基本对称的格局。
文章摘编自赵声良著《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
(来源:敦煌书坊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