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绑架的明星们

2019-09-19   悦己SELF

对周杰伦阿信“周五组合”新歌的评价,热度居高不下。

眼看着这首新歌的风评,从上线当晚的“QQ音乐崩了”、“这才是顶流”,到“新MV的梗你看懂多少个”、“周杰伦最懂青春”,再到“真的好听吗别尬吹了”、“说真的不好听情怀罢了”,到现在的“40岁的周杰伦格局是不是越来越小了”。

梨突然觉得,好严格喔。

现代人真的活得太难了,除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绑手绑脚瞻前顾后,还有一大堆“应该做的事”正在排队等候。

公众人物尤甚,生活在放大镜下的他们,约定俗成地承担了“模范”的指责。他们的一言一行容错率皆为0,必须接受每一个人观念里的道德标准的束缚——

1

艺人的辉煌事业,必须按照每一个“我”的规划来,否则可以说是没有艺德了。

许多时候,大多数人对某一个或者某一群人要求高,往往说明TA(们)是被看好的,毕竟多得是大家“讨都不想讨”的人。

但这样的要求,对方并不是一定要接受的,终归他也只会按照自己想要的轨迹走下去。

这头,多得是人为周杰伦想好了将来新歌应该加入的元素和题材,想要早日把他拉出“奶茶小公举”的梦境,那头两年前他就在Instagram写过:“孩子们,我的歌名已经说了#不爱我就拉倒”。

类似的“事业发展绑架案”中,最近牵涉的还有杨幂和佟丽娅,但跟周杰伦不同,她们似乎选择了“妥协”。

佟丽娅粉丝因为她可能参演新剧《三十而已》闹过一次脱粉,最终以艺人工作室发微博宣布不会参演该剧告终。

杨幂粉丝抵制她继续参演所在公司“嘉行”的自制剧,认为她应该多接好剧、好电影,跟不同的、优秀演员、团队合作,而不是永远跟嘉行自制剧里的“熟面孔”演员一起,出演“假大空”的自制剧本。

据说,杨幂也不会出演疯传的“假大空”偶像剧《许你暖暖的晨光》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除了被合约、团队约束,艺人的事业发展还需要接受“粉丝”、“路好”的规划。

每个人都可以表达,但不代表你所在的人群都必须认同,不代表当事人必须接受。

演艺事业、歌唱事业或是自己的人生,最终能够决定并且过下去的,不过本人罢了。

2

性别决定了你必须做的事。

夫妻或者情侣出游,似乎大家都默认了男人必须推行李车、拿行李。

“刘诗诗产后首现身”的新闻里特地强调“自推行李”,不禁想起当年她坐在行李箱上,吴奇隆在机场推着她和行李箱一起走的视频出来后,吴奇隆疯狂被夸“好甜”“好男人”。

如果像郎朗这样让新婚妻子拿行李、推行李车的,那就会被“不是男人”淹没。有没有受伤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赶紧采购背包和拉杆箱,防杠。

类似“性别绑架案”的,还有梨之前写过的袁姗姗,她在节目中被告诫:女孩子就应该要会做家务,应该要给将来的男友、老公整理行李。

袁姗姗回答了一句“我为什么要给他弄啊?我自己都没整明白。”

加上镜头里她的家比较乱,“女孩子再怎么样家务起码也要弄弄的”成为了那两天许多人对她的建议。

3

身为公众人物,有人拍你,你就应该配合。

关于明星私生饭的抵制和争执从没有停息过,最近愈演愈烈。

但哪怕是“大好人”魏大勋,在机场被“正规粉丝”站姐围着追着拍,也遭遇了“你能慢点走吗?你走那么快干啥?”的要求。

拍摄不顺、被拒绝拍摄的私生饭们更是什么都能喊,李现被质问:“几十万杂志谁给你买的?”范丞丞被喊话:“糊成这样你不知道吗?”

明星尤其流量明星们,似乎被钉在了一个公开展示的舞台上,走到哪里都必须是透明的。

4

女明星必须要让每个“我”都觉得白瘦美,否则可以说是胖得可怕了。

热依扎因为喜欢穿吊带,加上身材不符合许多网友对“瘦”的理解,被指“肉多”。

一时间她被“没身材就别这么穿了吧”的言论,逼到发微博说:“不好意思碍眼了,我努力练回马甲线。”

此外牵扯出关于“穿衣自由”的讨论持续了好几天,“吊带短裤在公共场合有伤风化吧”、“这不就是引人犯罪吗”等等言论,在女明星之外,绑架了几乎所有喜欢穿吊带的女孩儿。

5

有钱就应该捐出来。

这应该是各种公众人物遭遇到最多的“绑架类型”。

前几年天津爆炸案时,马云的微博就被逼捐大队攻陷了——

“赚那么多钱,不捐给个一亿说不过去”“你不给天津捐款我就再也不淘宝了”“捐一个亿,你应该的”......

凭借《战狼》系列爆红的吴京在九寨沟地震时,也有和马云一样的遭遇。

就连常年低调盖了上百所希望小学的古天乐,也没能逃过逼捐。

之前在香港某慈善活动上,有女子举着“求恩”红牌现场请古天乐捐款100万给她,因为她身患重病,古仔不给钱她就要死在香港。

古天乐虽然当时表示会让工作室核实,如果是真的会尽力帮忙。

前两天我们提到过,女艺人在各种公开活动中对自己外表要求之高,甚至到了给每一次戴的假睫毛建档案的极致程度。

后来我们也听到了一种声音,“折腾这些有什么用,这些钱捐了不好吗?”

大概没有人会觉得,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支持公益、慈善事业有什么不对。

但这该是每个个体主动的付出,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

不管是否捐了、捐了多少钱、捐了自己财产的百分之多少,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围观群众的“强烈要求”。

网速和媒介的快速发展,让本来就可以自由发言的每个人有了发声的渠道和方式,并且是实时的。

只是这些不同的自由声音,却反而在法律和基本道德共识之外,愈发增加了许多“规矩”。

甚至大多数状况下,这样的“规矩”形成的基础,是对部分事实的放大和曲解。比如,当有一个人问道:“这两只狗,买哪只好?”那么他收获的回答可能一多半都会是:领养代替购买哦。

为了不被狙,很多人可能发朋友圈之前都要互相提醒,小心点,再小心点。

条条框框多了起来,实时监督的眼睛多了起来,依然没有谁能够讨好每一个人。

哪怕冒着被“绑架”的危险,我们终究无法兼顾,只能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一样。

监制:Roro

编辑:Tsing

撰文:Tsing/孟孟/Jia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