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新冠病毒,为何不建议寄希望于特效药?

2020-03-03   健康plus

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爆发到如今被慢慢控制,有一个东西一直被大家惦记,却从未现身,那就是“特效药”。早先,无数人幻想着着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被研制出来了,所有的患者全部恢复健康,封闭的生活也像先前一般步入正轨。但这可能暂时只是大家美好的想法罢了,即使后面诸如阿比多尔、磷酸氯喹、瑞德西韦、克力芝等药物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依旧没有一款有效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是没有研制出特效药或者是疫苗呢?是相关研究人员太墨迹还是病毒太过于狡猾,因而迟迟无法研制出来。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一句话叫做隔行如隔山,一个陌生领域的事物,想要一窥究竟还是比较艰难的。

研制特效药并非如大家想象般,过程颇为复杂。它不像做一顿饭或者是洗个澡那么简单。一般来说,病毒的构造较为简单,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质,它只有一件蛋白质外套,和细菌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病毒想要入侵人体,需要进入到细胞内部才能够生存和繁殖,由于病毒结构简单还经常出现变异,因此比较难以处理。最关键的一点是,病毒复制所使用的工具来自于人体自身的细胞,所以当使用抗病毒类药物来对抗病毒时,这些药物会无差别攻击病毒和其他正常细胞,也会给人体自身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因此,数十年来,尽管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但研发的强有力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依然很少。

​同样地,对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研制过程也很复杂且漫长,打个比方,某一天研制出了一种药物,它在体外实验中有明显效果,但这不代表着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因为它是否在人体中也有同样效果,还有待临床实验的进一步验证。在进行实验的人中,即使对其中某个人有效,也不能说研制成功了,需要有普适性,因为对其他人是否有副作用还需观察。

平时吃的食物大家尚且特别讲究,更别提关乎生命健康的药物了,药物的研发需要遵循科学流程,在一款药物面世之前,它需要经历一期、二期、三期这些漫长的临床试验,并且需要有观察时间,平均耗时长达十年左右。目前被应用到临床患者的药物,依然处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有的只做了体外细胞实验,有的临床样本很少,因此最终能否成为特效药,则需要继续研究观察。

​其实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研制也面临相同的困境,研制疫苗跟特效药一样,过程漫长而复杂,并不能一蹴而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疫苗研发的大体流程和周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疫苗前期研发过程,包括获得免疫原、免疫反应测试、动物保护测试、免疫原生产工艺优化、临床前毒理研究等环节。第二个阶段是疫苗研发及注册过程,包括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开展临床试验,最后才能实现疫苗上市。这些过程加起来平均耗时也有很长时间。

​因此,与其等待疫苗和特效药这些解不了近渴的远水,不如好好研究当下的药物有哪些可以使用,也即老药新用。例如,上面提到的瑞德西韦就是原计划用于抑制中东呼吸综合征的“老药”。日本最近也使用了两种治疗艾滋的药物用于新冠肺炎患者。这些药品可以不需要从头开始复杂的临床试验,直接进行三期扩大的临床试验,节省一定的时间。

​总之,虽然最近希望较小,但是还是期待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