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等特殊时期,旅游业生存之道需要更多探索,这既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度等方面为旅游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也需要景区经营者转变思维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化危为机。
再有不到半个月,民众即将迎来五一假期。预约、限流、AR测温……多地景区出招严防“人从众”。
假如没这场突发疫情,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各大景区都会以最大接待能力准备迎接游客,很多游客也会提前制定详细的出游计划。如今受疫情影响,景区方面则要做好预约、限流等防疫工作,游客安排出游计划时也可能面临某些变数。
对景区而言,当前能否开放或如何开放,都要按照文旅部、卫健委13日印发的《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操作,如景区只开放室外区域,室内场所暂不开放;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
虽然这会影响景区服务和收入,但为了防疫大局不得不这么做。不过虽说防疫限制了景区接客量,但如果景区经营者及时转换脑筋,仍可以“戴着镣铐跳舞”。
比如暂不开放的室内场所,可以通过“云旅游”另辟蹊径。此前,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的“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网友反响热烈,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这既可以为景区积蓄游客,也能通过直播带货增加收入,对景区当下及未来也有不少好处。
这段时间,国家博物馆的萌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等“代言人”,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博物馆则顺势推出周边文创产品,让粉丝大呼过瘾。可见,疫情可以阻止线下室内游览活动,但却无法阻止文创产业创新发展。
也就是说,疫情期间只要景区经营创新活动不违反国家防疫规定,依然大有可为。这需要经营者转换脑筋,既要善于挖掘景区的卖点,也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工具营销。而景区室外区域是允许开放的,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如何创新服务,也值得思考。
景区经营,显然舞台大有大的玩法,舞台小也有小的玩法,关键在于经营者怎么玩儿——是按老套路玩儿还是因时因势灵活变化。当然,从政府层面到专家学者,可以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引导,以便激活景区经营者的脑细胞,让景区创造“新红利”。
对游客而言,在疫情背景下也不能“一根筋”,既不要恐惧疫情不敢出游,也不能无所顾忌随意游玩。在这方面应该听权威专家意见,李兰娟院士表示,可以适当地到人员不是集聚太多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张文宏教授则提醒游客注意用餐风险。
另外,各地旅游和防疫主管部门,在五一之前要做好景区景点防疫工作指导、检查工作;假期期间要做好防疫监测、监督工作。不久前,安徽黄山景区“人从众”现象引发舆论质疑,希望其他景区和游客吸取教训,不要因为玩儿给防疫添乱。
在疫情等特殊时期,旅游业生存之道需要更多探索,这既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度等方面为旅游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如一些地方鼓励“2.5天休假制”和连休有利于旅游业,但要全面推进;也需要景区经营者转变思维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化危为机。
(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