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哪吒之魔童降世》命里该“红”

2019-07-27   掌游宝

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近日的上映,这部电影也是引发广泛讨论,有人说这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最好的电影,也有人说这电影毁了哪吒本身的故事。


豆瓣上第一热帖甚至直言“名过其实,瑜难掩瑕”,他认为,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本应宣扬哪吒反抗命运的精神,但电影本身却对此刻画不足,最让人感到不爽。

特别是在喊出那句燃爆的台词“是魔是仙我说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结果转身面对天劫,就乖乖等待死亡的降临,简直就一个自暴自弃、弱爆了的形象。



在我看来,这些人都没看明白。首先电影的主题并非是哪吒反抗命运,导演从头到尾都在用电影的语言讲一件事,就是申公豹说的那句令人心碎的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当看到烟熏妆出场、一副熊孩子模样的哪吒,迈着流氓步,浑不吝的说着“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第一眼很多人都在想这哪吒为何这么丑?

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人心中的偏见,哪吒为何一定要是英姿飒爽的主角形象呢?



类似的反差设定还有,比如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一反长胡子老头的固有设定,竟然是一个嗜酒如命、稀里糊涂,嘴上能跑马,做事完全不靠谱的大胖子,这都是在提醒大家,不要带着心中的大山来看这部电影。

电影中,处处都在表达成见难消这个观点。元始天尊将混天珠一分为二,认为灵珠就该化为李靖夫妇的儿子,魔珠就就是坏的,并且施展天雷咒三年后摧毁它。然而事实上魔珠化为哪吒就一定是坏人吗?


哪吒有恶的一面,面对同龄小孩喊其“妖怪”,愤而踢巨石,若不是师尊相救,几位小孩皆会命丧于此。但也有善的一面,救助小女孩,也救了陈塘关所有人。

而灵珠化为了龙王三太子敖丙,难道敖丙就一定是十全十美的善吗?可灵珠气息环绕,温文尔雅的敖丙也会为了家族的未来而狠下决心杀掉陈塘关所有人。

所以善恶在他们身上都是并存的,原始天尊却因自己的成见一言置之,这就是天尊心中的大山。


再来说李靖,哪吒的父亲在电影中是智者的形象,是受人尊敬的总兵大人。可他认为妖怪就一定心存不轨,也会因为这种成见而故意撕掉敖丙的衣服,让敖丙陷入两难之境,而那时候敖丙还刚救了他一命。

再有龙族被天庭压制在东海也是因为成见,与申公豹不被师傅重视相似,妖族不可信已经深入人心。就算是神仙,也难分什么是黑白对错,什么是善恶是非。


而整部电影改编了哪吒的故事,又触动了某些人脆弱的敏感神经。原版故事中,哪吒与父亲刀刃相见,还被迫割肉还父,剔骨还母,自刎而死。他反抗命运,反抗父权的故事悲情又动人。

所以就认为改编成父慈母爱就失去了故事的深度。其实他们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经典形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动而不满,而这种不满本身就是一种成见。

他们就只希望哪吒能好好的做悲情英雄,不能做一个被家庭宠爱的孩子,这是成见,也是他们心中的大山。



传说故事中的哪吒是神性居多,他一往无前,坚定而自信,在任何时候都不顺从命运。而电影里的哪吒是人性居多,他有善也有恶,有哭也有笑,会因为拥有朋友而开心,会因为被人歧视而难过。

这两个故事我都喜欢,但他们代表着两个不同立意,孰优孰劣,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消除他人心中的成见,大到种族歧视、性向歧视,小到现在我们带着固有的有色眼镜去看一部电影。



电影不是爽文,不会因为你看得不够热血沸腾它就不配做一部好电影。

就那一句台词里说的那样,“我是谁,由我自己决定,我们也许不能改变他人,但我们能定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