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我们会不定期挑选Matrix 的优质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不求优雅但求有用
假设让你回到中学语文作文课。黑板上的题目:以“什么是色彩”为话题,自拟立意,写一篇文章。
一阵抓耳挠腮以后,你聪明的小脑袋里可能会浮现出以下几种角度:
这都是合理的角度。但本文不是话题作文,而是一篇关于文石 Tab10 C 的命题作文,我们得暂时忘记精确的角度 1 和优雅的角度 2。
因为 Tab10 C 是一台彩色电子墨水屏设备。彩墨屏既不精确也不优雅。但它可以尽量做得有用。
简单复习一下电子墨水显示屏的原理。所谓“电子墨水”,是指带有用黑白两色微粒的胶囊充当像素。通过调节施加的电压,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微粒移动到胶囊顶部,这就形成了图像。于是,电子墨水的主要优势在于 (1) 省电,因为只有刷新画面的时候才需要通电;以及 (2) 护眼,因为“墨水”自带颜色,不需要背光照亮。
电子墨水原理图(来源:E Ink)
那如何让墨水屏显示色彩呢?一种最直接的思路是模仿彩色打印:在胶囊里直接装上几种彩色粒子,让它们组合成各种颜色不就行了?理论上当然可以,E Ink Gallery之类的技术也是这么做的,但代价是成本过高、刷新极其缓慢(完整刷新需要 1.5 秒)。因此,这种原理主要见于标牌之类不需要频繁刷新的商用场景,面向消费市场只有少数试验性质的产品。
Gallery 原理图(来源:E Ink)
还有一种更接近彩色液晶屏的思路:仍然只用黑白两色的胶囊,但在上面加一层滤光片,其中有按规律排布的红绿蓝三原色区域。这样,通过控制胶囊,就能决定照向不同区域的前光是否被反射,进而组合出不同颜色。
这就是 E Ink Kaleido技术的做法。它是在 E Ink Carta系列的黑白屏幕模组上,增加了一层彩色滤光阵列(CFA)得来的。得益于更简单的原理,Kaleido 的成本和刷新速度都比 Gallery 更接近于传统的黑白墨水屏。
Kaleido 原理图(来源:E Ink)
但 Kaleido 为这身彩甲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也正因为这些固有缺陷,Kaleido 虽然在 2020 年和 2021 年陆续推出过两代,但只在个别小众型号上用过,而且实际效果都很一言难尽。办公室有一台使用初代 Kaleido 的阅读器,我至今对于那仿佛水泥一般浑浊昏暗的屏幕印象深刻。
但到了 2022 年初公布的 Kaleido 3——也就是 Tab 10C 用上的这代,通透度、饱和度和刷新速度总算获得可感知的改善,彩色分辨率也提高到相对像话的 150 ppi(得益于改用 2×2 个黑白像素对应 1 个彩色像素)。
即使如此,Kaleido 3 的改进也是量变而不是质变。因此,如果你对如今任何基于 Kaleido 技术的设备感兴趣,也包括 Tab 10C 在内,仍然应该先认清这项基本事实:它并不足以多么“精确”或“优雅”地呈现大千世界的色彩。
但回想一下九十年代盛行的 VGA 屏幕,参数等而下之,记忆里的乐趣却并不因此打折。可见,一项技术的实用性并不完全取决于精确或优雅,还有很多“事在人为”的因素。
来看一些 Tab10 C 显示彩色内容的效果,与之并排的是液晶屏上的同样内容。
Feat. Surface 8 Pro
如果对比液晶屏,彩墨屏上的效果肯定是远不及的,让人想起地摊上的盗版书或者箱底压的旧报纸。但请尝试把液晶屏那侧着遮住不看,想象一下单独使用彩墨屏的场景,或许就会发现这种效果并非不可接受,而且也不妨碍很多彩色内容的识读。
一部分原因在于,除了摄影、设计等对色准有要求的题材,在我们日常观看的很多内容中,“色彩”的价值更多在于提供一层额外信息;“存在”(有颜色差异)往往比“准确”(是什么颜色)更重要。
此外,如一些关于模式识别的理论主张,我们对所感知信息的处理有时是“自上而下”的,即使 Kaleido 所显示的充其量是一种欲说还休的“颜色提示”,我们也能借助经验和上下文从中“脑补”出原本的颜色。
这一点在 Tab10 C 上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手写笔记和阅读批注功能中的彩色:是的,它画出的红色横线没什么精神,黄色荧光也有点暗淡,但那毕竟是货真价实的红和黄,是过去黑白屏上显示不出的重点。
彩色支持也确实扩展了电子书能应付的内容范围。在下图右侧的例子中,四个饱和度、亮度均相同,只有色相不同的竖条,在黑白屏上很难看出差异,而有了彩色就不成问题。在左侧的例子中,塞尔达的地下世界在黑白屏上糊成一团并出现色块;而在 Tab10 C 上,这个暗色场景至少是完整和平滑的,不好看,但能看到了。
总之,对于发展到第三代的 Kaleido 和用上它的 Tab10 C,虽然仍不能指望彩色效果有多惊艳,但也不能否认这种彩显能力已经具有实用价值。
▍彩色不够高刷来救
当然,要推销市场接受这项优劣参半的技术,肯定不能指望用户自我说服。厂商的努力是“事在人为”的另一半,必须通过其他硬件和软件的搭配让彩墨屏扬长避短。
文石确实也没打算让 Kaleido 成为 Tab10 C 唯一的标签。在宣传中,Tab10 C 的头衔是“快刷彩墨平板”。换句话说,“彩墨”只是它身份的一部分,剩下的三分之二属于“快刷”和“平板”。
先说“高刷”。这是指文石给定位较高型号配置的 BOOX Super Refresh 技术,最初用于 2022 年的黑白屏产品 Tab10(国外称 Tab Ultra),号称使用“独立显卡芯片”提升显示流畅度。
文石没有说明“独显”到底是何方神圣(英文官网非常搞笑地翻译成 exclusive GPU),但从申报给 FCC 的拆机图,可以看到一颗 Lattice 的 FPGA 芯片(根据图中尺寸比照,可能是 CertusPro-NX)……我不知道,可能四舍五入就算独显?
Tab10/Tab10C 主板图,红框处为 FPGA 芯片(来源:文石/FCC)
但抛开营销话术,就事论事,Tab10 C 的屏幕响应速度确实值得称赞。如果说常见墨水屏的刷新率是“比幻灯片好一点”,那么 Tab10 C 就做到了“比液晶屏卡一点”;在选择稍微牺牲画质的“快速”刷新模式下,滚动、缩放等操作甚至可以说是“勉强跟手”——这听起来不像是赞美,但对墨水屏来说就算很高的评价了。
我用 iPhone 录了几段视频,演示 Tab10 C 应对不同场景的刷新效果(忽略那个听个响的喇叭):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应该说,彩墨和高刷是一个有互补作用的结合,显著地增加了 Tab10 C 可以胜任的场景。如果传统墨水屏产品的兼容面是一个“准入名单”,只有少数经过适配和优化的内容和应用才有好的效果;那么有彩墨和高刷之后的兼容面更像是一个“例外名单”,除非任务过于刁难,多数时候都能像普通 Android 设备一样使用。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如何通过软件优化,更好发挥彩墨和高刷的效果,文石要做的功课还很多。如上所述,由于 Kaleido 屏幕的彩色显示能力有限,必须针对不同画面内容,在鲜艳、准确和清晰之间做出权衡。
按理说,这是可以通过预置优化和智能判定等方式,尽量做到无缝和自动的;例如当今手机市场常见的针对游戏、视频等自动插帧、插值功能就是如此。
但文石的选择是两手一摊,让用户普度自己。以下是 Tab10 C 的“E Ink 设置”面板:
孙长老,收了神通吧
你能仅凭名称想象出“深色增强”“鲜艳度增强”和“色彩亮度”这三个滑块分别是如何到实际显示效果的吗?那五个“刷新模式”究竟有什么区别?
对此,文石唯一相对完整的答复是英文官网的使用手册。根据其中说法:
“深色增强”是指让明度低于阈值(滑块控制)的颜色直接显示黑色;
“深色增强”是指让明度低于阈值(滑块控制)的颜色直接显示黑色;
至于刷新模式,文石的帮助甚至还是旧型号的信息。实际上,这些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像素调度和刷新策略:
HD 模式支持完整的墨水灰阶、在画面变化时总是全屏刷新,因此最为清晰,但帧率最低且闪烁明显。
“平衡”“快速”和“极速”模式(在其他型号和品牌中更多冠以 A2、X 等名称)以逐渐激进的方式减少使用灰阶,只用纯黑和纯白两种状态,然后用“抖动”(dithering)的障眼法弥补丢失的细节;因此刷新更快、残影更少,但画质更差。
HD 模式支持完整的墨水灰阶、在画面变化时总是全屏刷新,因此最为清晰,但帧率最低且闪烁明显。
“平衡”“快速”和“极速”模式(在其他型号和品牌中更多冠以 A2、X 等名称)以逐渐激进的方式减少使用灰阶,只用纯黑和纯白两种状态,然后用“抖动”(dithering)的障眼法弥补丢失的细节;因此刷新更快、残影更少,但画质更差。
不同刷新模式所基于的“波形”(来源:E Ink 专利 WO/2021/252283)
以下是我做的一个不严谨演示,以便对这些滑块的作用有一直观印象。测试画面为 EIZO 屏幕测试中的 RGB 色阶,测试时取上述设置的不同搭配,再用固定参数拍照,截取屏幕中心的条带区域:
如果你觉得这些滑块和按钮还是玩得不过瘾,请点击“应用优化”按钮,那里还有(掰手指)3 个分页、7 个滑块和 9 个开关……
无论如何,这些控制选项对于普通用户实在太过晦涩和复杂了。给用户多少自由度是一个平衡的艺术:固然没有必要像苹果那样极端专制,但如果“自由放任”到让人记不住、学不会也分不清,那也是另一种失职。
▍差不多也算个平板
Tab10 C 给自己的第三个标签是“平板”。
“平板”这个词本身已经被用得很随意了;在高刷彩屏的加持下,Tab10 C 也确实比大多数墨水屏设备都更接近人们对平板的一般印象——支持多任务、胜任广泛效率应用和内容消费、接受手写和键盘输入。
但如果你真的考虑拿 Tab10 C 代替平板,可能还是得收束一下预期。它就像一个平板队伍里的“差不多先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示”,但做法并不都很精明,考虑也不都很细密。
基础配置上,Tab10 C 就不算大方,用的是三年前的骁龙 662 搭配 4GB 内存。反映到实际使用中,三个以上应用来回切换就会开始“杀后台”,加载桌面版网页也明显反应迟钝。
诚然,墨水屏设备的配置升级一直很慢,但以前屏幕响应更慢、功能相对单一,倒也不容易觉得性能有瓶颈。但对于有了高刷屏、又想当多面手的 Tab10 C,“超纲”就不再是一个好借口了。考虑到市面上更便宜的产品也用上过更高的配置,Tab10 C 定位四千元以上仍如此“节省”,不太厚道。
软件上,Tab10 C 的系统基于 Android 11 定制而来,不算新,但和同行比勉强说得过去。或许是为了凸显平板的定位,文石给 Tab 系列重新做了一套模仿 iPadOS 的桌面和设置界面。
但 Tab10 C 的大屏优化也就止步于此了:多任务支持停留在对半分屏,内置应用和之前小屏型号所装版本也并无差异。最绝的是,第三方应用的默认显示设置还是 450 DPI,相当于把手机版直接吹大到 10 寸的效果,说是敬老专用平板也不为过。
至于电子书和手写笔记这两项传统技能,Tab10 C 仍然保持了文石在阅读器时代的优势,新增的 OCR、翻译、网盘同步等功能也算实用。
但是,这些繁多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妥善组织和呈现,各种选项弥散在命名随意的菜单深处,将发现和摸索的成本转嫁给了用户——前文批评过的墨水屏设置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图标、界面布局的设计也不够用心,仿佛是把黑白版本随意填了些色块就用来应付彩屏,看起来甚至有点幼稚。
我说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他说无所谓只要能在眼里翻来覆去的时候有寄托
顺带一提,文石这几年出海成果颇丰,在国外用户群也很有人气,但与此不相称的,是令人汗颜、从未改善的英文支持水平:系统中的文本充斥着机翻产出的胡言乱语,也丝毫没有考虑到英文阅读的基本需求,连粗体和斜体都不能调用正确字体显示。
如何滑稽地显示“滑稽滑稽”
诚然,这对中文读者影响有限,但其背后是对细节和品质的忽视,这对所有用户都不是好的信号。
公平地说,尽管在上面多有揶揄,文石的软件水平在国产设备里仍然算是第一梯队的,市场上多得是更令人大开眼界的系统。此外,Tab10 C 仍然延续了自家良好传统,“开放系统”是货真价实的,没有对自行安装应用和修改默认应用做任何人为限制,而且也内置了完整的谷歌框架。
因此,在到手就换上自己习惯的 OLauncher 桌面、KOReader 阅读器和 Fennec 浏览器之后,大多数时间是能对原生功能“眼不见心不烦”的。
外设方面,Tab10 C 标配的电磁笔比以往有所升级,加回了尾端橡皮功能,质感有改善,笔尖也终于不会边写边晃荡了。稍有遗憾的是,屏幕没有像以前产品那样做成磨砂材质,写起来更像白板,手写需求多的话建议考虑类纸膜。
键盘保护套则是选配,至于性价比,当然就和所有采用定制尺寸和私有协议的配件一样“突出”,但好在随便接个蓝牙键盘也能用,而且诸如背光设置、音量调节等功能也可以通过普通的 F 功能键触发。
最后提一句软件更新。从文石对过往设备的待遇看,大概能期待在发布后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定期收到更新,Android 版本更新则很少见;但一些高端、热门的型号也可能在多年以后继续收到“惊喜”,例如 2018 年的 Max2 和 2019 年的 Note Pro 在间隔了几个版本后,今年六月又收到了一次更新。这可能比不上手机行业一些更厚道的选手,但在墨水屏行业就算高于平均水平了。
就新的 Tab10 C 而言,发布四个月以来,还没有收到过一次软件更新,但根据 Reddit 等社区的讨论,系统中可以优化之处并不少见;好在据官方说明,测试版正在路上,预计 10 月发布,也期待一下改善情况。
▍值得一读的新答卷
在消费电子领域,墨水屏设备是一桩很奇特的生意:由于核心部件的垄断,同一时期能挑的屏幕总共就那几块,厂商们出产品仿佛是在赶考,年复一年地做着上游供应商出的几道命题作文。
而面对这道叫做《Kaleido 3》的新题目,Tab10 C 虽然不是交卷最早的,但至少在设计、高刷和软件等方面答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新意;围绕“平板”的叙述虽然还需要打磨,但也算是个能自圆其说的方向,而不是局限于题目、以屏幕为唯一重点的套路文章。
至于对这份答卷是否满意,各人眼中自然会有不同看法。但至少在我看来,4096 种颜色虽然很还有限,也已经能呈现出值得一读的故事。
原文链接:
https://sspai.com/post/82653?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PlatyHsu
责编:PlatyHsu
/ 更多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