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一位“皇太子”,险些取代光绪皇帝的溥儁,为何死后连块墓地都没有?

2022-08-12   寻根拜祖

原标题:晚清最后一位“皇太子”,险些取代光绪皇帝的溥儁,为何死后连块墓地都没有?

乙亥年(1889)的清宫发生了一件令人笑掉大牙的事。

某天一个宫女犯了事,按规矩要接受杖刑。就在宫女被扒掉裤子准备行刑时,众人都惊呆了,行刑手高举着大杖下不去手了。

别想歪了,不是白花花吸引人,人家还穿着内裤呢。问题就在那条内裤上,大伙儿一看傻了,这也不是女人的东西啊,再仔细一看,都忍不住捂嘴笑了,原来它的主人是大阿哥溥儁(jun)。

溥儁是谁呢?他的内裤怎么穿到宫女身上了呢?

溥儁是道光皇帝的曾孙,端亲王载漪的儿子。不过此时他的身份远比这个高贵得多,不久前他已经被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子。按慈禧太后制定的时间表,明年他将接替光绪皇帝登基,成为大清帝国的新主人。

所以,人家此时是“皇太子”。

既然马上就要当紫禁城的男主人,提前享受一下待遇又有何妨?于是这家伙迫不及待地拿宫女们当实习对象,预习起功课来。

估计那条内裤成了皇家脸面,那位宫女也不能打了。就在此时,隆裕皇后又跑到慈禧跟前告了一状:大阿哥无礼,竟然当众拔掉我的簪珥。

慈禧差点没背气晕过去,这TM哪是人干的事!

溥儁只是宗室庶支,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当上皇太子呢?

事情要回到一年前的“戊戌变法”。由于光绪帝与慈禧的矛盾激化,以康梁为核心革新派鼓动光绪帝废黜慈禧太后夺回皇权,结果却被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先下手为强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慈禧开始酝酿废掉光绪帝。

在废掉光绪之前,首先要找好接班人。慈禧确定了一个原则:人选必须是“溥”字辈的,将他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子。

道光皇帝的子孙众多,无论从亲疏关系还是德行、能力,原本都不应该是溥儁入选,但慈禧私心重,她把年龄放在第一位:太大的不要,不利于老娘垂帘听政。

当然,太小了也不成,连尿尿都要人伺候太麻烦。

荣禄提出一个人选——14岁的溥儁。慈禧眼前一亮:这孩子行,跟老婆子我沾亲带故。原来溥儁的老妈是慈禧的娘家侄女,他管慈禧叫“姑奶奶”。

就这样,溥儁儿戏般地当上了储君,竟然没有一个人去仔细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这会儿,慈禧打掉门牙往肚里咽,不能再折腾了,再折腾的话,不等外部势力干预,内部就要散架子了!

原来,溥儁能上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朝中的几位大佬荣禄、庆亲王奕劻、刚毅各怀鬼胎,最后在刚毅的力捧之下,几方势力好容易才相互妥协。

内部达成一致了不管用,慈禧还面临着两股外部势力的抵制。

第一股外部势力是“疆臣”,即全国各地的封疆大吏。

慈禧最早打算是“帮光绪驾崩”,风都放出去了,说光绪皇帝病得快嗝屁了,连遗诏都替他写好了。转过年的庚子年(1900)正月初一,本该由皇帝亲自参加的祭祀大礼都改成了由溥儁代行。

就在此时,朝廷接连接到全国各地封疆大吏们的电报,以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为首,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建储”,并表示对光绪帝健康的担忧。

荣禄还特地去拜见了李鸿章,李鸿章更是不客气地警告荣禄:“你有几个脑袋?洋人正虎视眈眈地找借口……”

外国列强的干预,就是慈禧面临的第二股外部势力。

以英国人为首,他们悍然提出:我们不承认西太后,只认光绪皇帝,现在请允许我们派医生给皇帝治病。

在列强势力的逼迫下,慈禧只好同意由英国医生给光绪诊治。结果洋大夫宣布检查结果:皇帝无大碍,调理调理即可。

这一下子堵死了“皇帝驾崩”的途径,于是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将溥儁由计划中的“皇太子”变成了“大阿哥”,由“即位”变成了“建储”。

很显然,慈禧贼心不死,她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对两股势力低了头,其实是在等待机会。只是有人等不及了,他要快刀斩乱麻,尽早把溥儁推上皇位。

此人就是溥儁的生父载漪。

溥儁心急:裤衩子也乱穿了,皇后的簪子也拔了,甚至他还给光绪帝起了个外号——“鬼子徒帝”,该往下一步进行了吧?咋就停顿了呢?

载漪也急了,夜长梦多啊,于是爷俩开始积极行动。

载漪找了个好帮手——义和团。那时候正是义和团风起云涌的时候,他们打着“杀洋妖”的旗号,四处砍杀洋鬼子。

载漪正被列强阻挠儿子登基的事恨得牙根痒痒,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他向慈禧提出:义和团是可以利用的义民,用“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足以抗衡洋鬼子。

慈禧利令智昏,同意了载漪的建议,于是义和团转眼成了清廷的帮手。

有一次,载漪竟然率领60名义和团拳民闯进皇宫大内,要挟慈禧太后“杀洋鬼子徒帝”。慈禧一早正在慢条斯理地喝早茶,差点没被吓出心脏病,气得把载漪大骂一顿:

“你以为你儿子已经是皇帝啦?告诉你,他的废立全在我。只要有我在一天,就没你说话的份,要是再胆大妄为,老娘就把你们剔除出皇家玉牒,没收你们的全部家产!”

这话说完没多久果然应验了。庚子年七月,因义和团杀了德国公使,导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仓惶西逃,这就是著名的“庚子事变”。

到这时候,大清其实仅剩半口气。首都被占领,南方各地宣布“东南互保”,抄起袖口作壁上观。这时候慈禧展现出其灵活的政治手腕,她一面派人跟洋人谈判,一面向封疆大吏们示好,同时把事变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谁来顶这个雷呢?您大概想到了,载漪、溥儁父子的大脑袋正合适!

于是,刚毅等人被杀,载漪被革职,溥儁被剥夺大阿哥身份,逐出皇宫。一场闹剧结束了,溥儁狗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

光绪二十八年(1902),朝廷再次下旨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这爷俩胆大,居然半途跑了,流到蒙古投靠了妻舅阿拉善旗罗王。

在那里,溥儁被表妹的美貌所吸引,罗王虽不情愿,但也给足了爷俩面子,将女儿嫁给了溥儁。

如果溥儁知足,留在蒙古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这家伙不死心,觉得自己是惇亲王的后人,应该有资格继承亲王之位,远比留在大草原吃风沙强。

于是他不顾老丈人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北京。

大概溥儁提前预支了不该有的幸福,到了北京后,这家伙开始“还债”。他梦想中的“惇亲王”没等到,却等来了辛亥革命的枪声。

清廷虽然亡了,但按照优待条款,溥儁挂了个“总统府参议”的闲职,拿着一个月500块大洋的薪水,成了“工薪阶层”。

搁普通百姓头上,这笔薪水够活十几年了,可溥儁是什么人?连内裤都敢乱穿的人呐,他要泡戏子、抽大烟、坐豪车、住洋房,还要保养几个心仪的,这点钱哪里够?

他老婆不干了,人家也是王府的千金,哪里过得了这种生活?更不幸的是,家里两个儿子,一个天生智力缺损,活得有滋有味,一个天资聪慧,却早早夭折。

这日子没法过了,于是夫妻俩天天干仗。

1924年,冯玉祥闯进了紫禁城,将溥仪赶出了皇宫,皇室优待政策全部取消。不光如此,爱新觉罗各大王府的田产都被没收充公了,溥儁失去了坐在家里收租子的寄生虫生活。

晚年的溥儁混得很惨,他根本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只能靠变卖家产和宗室子弟的救济生活。东西卖光了,只好腆着个脸向大舅哥塔王讨要。

塔王看在妹妹的份上,每个月按时给他们家送钱送粮,后来又把他们接到自己府上居住。可塔王一死,溥儁日子就不好过了,塔王的侧福晋将他们夫妻赶到马棚里居住,视同下人。

搁一般人头上,就算流浪也不会接受这种羞辱,可溥儁居然忍气吞声,在那里度过了余生,最后死在了那里,享年57岁。

据说溥儁死后连一块墓地都没有,就被埋在了殡仪馆后院的空地上了。

清廷覆灭,爱新觉罗的子孙们风吹雨打去,不过像溥儁反差这么大,晚年活成这副德行的还真罕见。

真是应了那句话: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德不配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