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产能“过剩”,技术和创新为王

2023-12-08   凯恩斯

12月8日,市场小幅反弹,但反弹幅度“欲罢还休,扭扭捏捏”,一点也不爽利。

最近新能源板块有卷土重来之势,12月7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其实这一点已有预见,在之前中美元首见面那会,我就说过,环境议题是中外最容易达成共识的一个领域,因为我国不仅有维护环境的实际行动,还有维护环境生态的产业利益。因为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我国都在全球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打天下靠什么?当然靠“看家本领”,在经济学上,就是靠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光伏、风电、储能电池、新能源车等就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我们巴不得海外诸国都将环保生态,节能减排放在第一位。

当然,我们很清楚当前出现了部分新能源产业过剩,实际上,如果你学习过经济史,就知道工业时代过剩是一种常态。经济学认为,农业社会之所以短缺,是受制于土地要素的总量极限和农作物周期循环所造成的产出极限,而工业社会之所以过剩,是因为工业企业生产要素总量不受限。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是个农民,每年的粮食产量是有极限定数的,但如果你是个工厂,你只要增加投资,产能规模就能无限扩大,投资越多,扩张越快。所以我们要习惯产能过剩,但也要知道产业过剩靠什么来解决。

解决过剩靠两点:其一是制造需求,在我预想的未来可能出现的刺激政策中,新基建是主角,而新基建中,新能源和与之匹配的新电网势必是关键,而当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除了环境改善的需要,其实有拉动新能源消费的需求,而正因为看到这个利好消息,碳酸锂价格出现了反弹。其二是抬高行业进入壁垒,这方面不能人为的制造行业进入障碍,而是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如果你的光伏产品通过技术变革压低成本,提高光能采集效率,那么市场势必给予奖励,产品自然不愁卖,就没有过剩的问题。

当然,对于新能源,个人比较看中的方向在于储能、电机和电网改造。当前中国社会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新能源车代替内燃机只是其中之一,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是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套用的三个大趋势。而其中电动化往往普及度最高、最快,但影响力却最弱,因为很多人认为相比于智能化、轻量化,电动化似乎技术门槛更低。其实也并非如此,诸如建筑工程设备的电动化,诸如医疗机器人等高精度领域的电动化。前者需要电机有更大的输出功率,后者需要电机有更高的精准度,这些都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综上,新能源如今过剩吗?的确如此,但过剩是短期的,新能源企业中,未来会有一部分企业摆脱过剩,而这条摆脱过剩的道路应该是技术创新。而在新能源技术创新空间方面,我认为储能、电机、电网改造这三个方向最有可能。

稍微提一提电网改造,电网需要改造,因为能源供给和需求结构都变了,从需求端看,更多的电动化设备需要充电,比如高效率、水冷、配合光伏储能的快充桩将在未来更加普及。从供给端看,光伏和风电的分布式电源特征,需要电网减少电力输送损耗,比如虚拟电厂引入市场化调峰机制,比如智能电网进行智能调度,比如特高压进行远程电力输送。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