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政 | 浔阳往事——省立九江女子师范学校往事点滴

2023-03-11   冯晓晖

原标题:钱政 | 浔阳往事——省立九江女子师范学校往事点滴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2020年出版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轶闻》。

钱政(作者像)

地处九江市莲花池二支巷靠双峰路的九江外国语学校地域,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江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师)所在地。该校成立于 1933 年,它的前身是创立于 1902 年的九江中学堂。

我的母亲肖汉声和姨母肖夏声在 1935 年一 1937 年间就读于这所女子师范学校。母亲和姨母生前告诉过很多她俩在女师求学时的事情给我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她们的校长是位从日本东京女子体育专科毕业的熊括女士。她治校严谨,把学校培养目标锁定在小学师资力量上,做到学校与社会沟通,形成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有改进的能力并树立终身服务教育的精神。

九江女师成绩单 编者配图

九江女师的学生大多来自城乡中,父母思想比较开明,家境相对富裕的家庭,因而女师的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大小姐”习气。鉴于此,熊校长规定严肃着装,绝不允许学生奇装异服、穿金戴银、也不允许烫发“臭美”。对女生的言行举止杜绝“娇滴滴”的作风,每日清晨她往往亲自带领学生跑步、做操,女生们一律剪短发,运动时脚穿运动鞋,上身运动衫下配短裙。上课或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大多穿旗袍和上衣下裙装,旗袍多为交领、直领,袍长过膝至脚面,内穿长裙。我保留的一张母亲和妹妹女子师范毕业后与外婆的合影,就是这类服饰的典型例子。

熊校长一上任就注重师范学校特色的研究,开设了普通中学没有的:心理学、教育学、手工、家政、小学各科教学法……使学生获得了多学科全面的知识,毕业后迅速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很好地担当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抗战爆发后我母亲一家逃难到四川,母亲很快应聘合川一所小学当老师,在那儿她深受校方及同学们欢迎和喜爱,解放后姨母在九江公益小学教语文、算术、体育等课程,并被评为九江市模范教师。母亲的同学仅九江的就有在儒励小学、九江一中、沙河中学……教书,她们基本上都是学校的骨干。

编者配图

当年每逢九江女师举行演出活动,就会使学校礼堂爆满,校方会邀请九江的社会名流、各界知名人士前来观看,也会引得九江一些中学男生蜂拥而来。我母亲有时在台上弹钢琴伴奏或参加话剧、歌舞演出。女师学生们的每次演出在九江社会上影响很大,效果很好。在体育方面,女师经常组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我姨母曾作为女师田径运动员参加华东地区运动会,有次跳高比赛失误,她当场哇哇大哭,被报社记者当即拍下并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外公看报时发现后,回家笑哈哈地告诉家人此事。后来姨母在大赛中获得女子跨栏冠军,为江西省争得唯一的 1 分,返回时受到军乐队到火车站列队奏乐迎接的礼遇,并获得“肖燕子”绰号。

女师的指导思想是把课外时间,当作领导学生利用剩余精力参与对身心有益活动的途径,也是探索课本以外知识的重要手段。据该校老校友回忆,学校举办过“营地法庭”开庭模拟活动,学生装扮的推事、书纪官、律师……身着和尚式的法衣登台,她们态度森严,认真投入角色,尤其是坐在中央位置的“法官”板着铁一般的面孔……作为毕业后将去当老师的女师学生们,通过这种活泼方式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

原文配图

毕业时我母亲和姨母同班同学之间,相互赠送小礼物作为纪念。姨母生前送了两只小咖啡杯给我,就是这种毕业赠品。一个杯子上书有:夏声友\毕业纪念\玉华赠于女师\一九三七年。杯上绘有浅兰色小花,底座上有“九江瓷业商店”字样;另一个杯子上书有:夏声友\惠存\毕业纪念\友安美赠于女师\一九三七·六·十三。杯上绘有大牡丹花,底座上有“九江振华出品”字样。

廿世纪 20-30 年代,中国女子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中国女性自我觉醒、高扬女权的时代,男女平等受教育本身就是妇女解放的象征。位于莲花池的江西省立九江女子师范学校,就是那个时代女性思想觉悟提高,求得自身解放的表征。

读后记:编者去年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九江师范的历史,九江女师是九江师范的前身。在那篇文章中,编者采用了钱政老师提供的那张照片。被并入九江职大后,九江师范今已不存。将钱政老师的这篇文章与编者的《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9月13日 · 九江师范与九江中师教育史略》连起来读,您就可以了解这所学校的百年历史。

浔阳叙话: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