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年代,还住着土房,是不是有点惨?
当我走进西安蓝田县葛牌镇的粉房沟村时,一个由土屋群落组成的村落突然出现在山沟中,让我大感诧异。
诧异是因为我觉得不可能,不应该。因为这个村子离西安城区很近,距离仅约60公里。交通也很方便,不仅有“蓝葛路”经过,福银高速也途经此地,村子距离高速出口只有1公里距离。
离中心城区近,走高速到西安只要1小时,这就意味这个地方有更多发展经济的机会,村民可以养蜂、养土鸡、种药材、发展旅游业,即便进城务工也比偏远地区的人便利很多。而现在的人,只要是有钱了,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房置地,翻新住宅,怎么可能,这个村子还是这样原始的状态呢!
我怀着从现代文明社会进入传统农耕社会的心情走入了村子。粉房沟村是一个依山沟分布的村子,山沟的名字就叫“粉房沟”,沟长四五公里,村子也便长四五公里。
沟口处人居最密集,越往深处走,人户分布越稀疏。但不论是沟口还是沟尾,土屋的数量都不少,至少占据了整条山沟建筑的半数以上。
沟口有一处土屋最多,远望,约有十来栋土房子紧贴着山沟一边的山脚参差排开。村里告诉我,那是粉房沟口年代最古的土屋,叫“程家大院”,是程姓人家的老宅,可能建于清朝,有上百年历史了,现在还住着程家的后代。
从公路到“程家大院”要横跨山沟,从山沟的北边走到山沟南边,中间还要走过一条架在小溪流上的小桥。
当我走近“程家大院”时,一种浓郁的山乡风情迎面而来,竖着篱笆桩的田地、挂着玉米棒的土墙、从屋檐下丝丝缕缕升空的烟霭、用石块垒砌的房基院坎等,构成了一幅古老的田园生活图景。
凡是挂着玉米棒子的屋子都是有主人居住的,来到程家土屋群,我随机选择了一户敞开门的人家前去拜访。
这家的女主人正在灶房拣豆子,脚边放着一个火盆。看到我这样一个陌生人登门,她并没有吃惊,而是很自然爽朗地和我聊了起来,并且邀请我进屋烤火。
聊到这里的土屋,我问她:“住这样的土屋不危险吗?”
她说:“不危险啊,都住了几辈人了,房还好好的。”
女主人显然对这样的土屋很是满意,“土房住下好,这房厚,墙有一尺五(约半米),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现在的砖房薄,见晒就晒透了,见冷就冷透了”。
经女主人介绍,我了解到这些土房在建造上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整个房屋建造虽取材于土,却不用一块砖,盖房时,先在地基上平行竖起两块木板,将土夹在木板之间,然后用工具反复地杵捣,一层一层地捶打结实,便造就了我眼前这些土房的厚实墙体。
这种建筑方法非常古老,即起源于我国尧舜禹时期的“夯土版筑技术”,最开始应用于史前城邦的城墙修筑中,后来流传于陕甘一带,常用于农村盖房。
不过,奇妙的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农村老房很少见有这样的夯土墙,关中老土房一般采用“胡基墙”,即用没有经过烧制的土坯砖垒墙,这样的土坯砖在形状上像现代的地砖,竖起来一层一层码放整齐形成墙体,再在墙外抹上一层拌着秸秆的黄泥。工序比夯土墙麻烦许多。
胡基墙
反而是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上的秦岭山区里,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夯土版筑”土房,也算是秦岭山区的一大特色,不知道最早是谁的创意,又是怎么在秦岭里流传开的。
汉中佛坪岳坝镇的清代夯土老房
取材于土,经久耐用,冬暖夏凉,这样的秦岭老房,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