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教职员中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是指在军校筹办及第一期开办时已到校工作,而在此之前(1924年6月之前)已经加入了共产党的那批人员。我们知道,黄埔军校酝酿、准备于1924年以前,而正式着手筹办在1924年之初。是年5月,学生陆续进校,并开始训练和上课,6月16日举行第一期的开学典礼。在军校的筹办阶段和建校之初,即有中共党员参与其中的工作。他们是最早踏上黄埔岛的红色教官。
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三编所收《陆军军官学校最初组织官长名录》,共注册教官58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同学录》所收《第一期教职员名录》,共注册48名。这两份名单删除重复登录者后,共为78人(包括孙中山、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其中张崧年、茅延桢、金佛庄、郭俊、严凤仪、胡公冕、徐坚、徐成章、周恩来9人,可以认定在1924年以前,已经加入中共。
张崧年又名申府,字申甫,河北献县人,1893年生,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五四前后曾任《每周评论》和《新青年》编委,并在1920年曾与陈独秀、李大钊一道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
1920年底,张应里昂中法大学之聘到达法国。旅欧期间,他受陈独秀、李大钊的委托,负有在旅法华人中发展组织的任务。1978年6月张崧年年届八十六时,在北京的寓所里接受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访问,谈到了他与中共的因缘及他与周恩来等人的关系。
张说:1920年10月,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11月,我到法国教书,刘清扬也同去。1921年二三月间,我在巴黎介绍周参加中国共产党。随后组织了五人小组,成员是周恩来、张申府、刘清扬、赵世炎和陈公培(即无名,吴明)。1922年1月。我和刘清扬、周恩来从法国巴黎到德国柏林,成立中共旅欧支部。张审阅了这份谈话纪要,并亲笔作了修改。张崧年还是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张崧年1923年秋从欧洲回国。途经莫斯科时。张正好与率领“孙逸仙代表团”在俄访问的蒋介石相遇。蒋此时在俄名义上考察军事与政治,实际是为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做准备。在这个代表团中,有中共党员张太雷,还有后来在黄埔任政治部主任的邵元冲。这次不期而遇,可能成为张崧年进入黄埔的机缘之一。
1924年1月,陈独秀两次致信胡适,为张崧年谋求职业,说北京、上海的大学已表示“不便”录用崧年,请胡适为之推荐出任商务图书馆主任。或者就是因为在京、沪谋事不顺,1924年2月,张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同时又受广东大学邹鲁的聘请,担任该校图书馆馆长”。
军校筹备期间,张参加招生工作,在广州主持口试。5月5日,张应邀在广州油业工会作了《从唯物史观观察国民运动》的演说。5月12日被委为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张并任蒋介石的英文和德文翻译。由美国学者舒衡哲整理的《张申府访谈录》谓:1925年在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张因与一些人的意见不合,负气提出退党。可见,在参加黄埔军校的工作时,张仍然是中共党员。在共产党内,张是在黄埔军校筹办时即参与其中的工作。并担任较重要职务的一位。
担任黄埔军校学生队第二队队长的茅延桢,号真本,别字致祥,1897年生于安徽寿县一个中医世家。1905年入正阳关丙等学堂读书。1914年考入阜阳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报考安庆安徽省立陆军小学。一度在安庆当水上警察。
1917年到河北清河镇,考入了第一陆军预备学校,期满后编人入伍生队。1920年春正式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编在第九期工科班。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11月17日《北大日刊》登出“发起启事”)的部分会员“名录”,载有茅的姓名。
茅延桢个人资料显示,他于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在北京经邓中夏介绍转为共产党员。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初被分派陕西吴光新师实习(未报到),不久到上海,与党组织接上关系,是当时上海53名党员之一。
由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和档案馆合编的《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上海、江苏、浙江党组织发展概况》一文写道: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党员重新分组,茅延桢被编在第三组(西门)。这个党小组的成员还有林伯渠、赵醒依、邵力子,等等。
1923年冬到皖北调查涡阳、亳县、颍上、凤台一带种植烟苗和贩卖鸦片的实情,公开揭露和抨击安徽督军马联甲种烟抽税的罪行,遭到马通缉。1924年春到黄埔军校参加筹建工作。经廖仲恺推荐于6月15日受任为第一期学生队第二队队长。
学生队第三队队长金佛庄,原名金灿,别号辉卿,1897年生于浙江东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厦门大学教育系肄业,历任淞沪军使署见习排长,浙江陆军第二师排长、连长、营长。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由徐梅坤介绍加入共产党。
上引《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上海、江苏、浙江党组织发展概况》谓:(1922年)“八月底,徐梅坤(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到杭州开展建党工作。九月成立杭州小组。有党员于树德(在法政专门学校任教)、金佛庄(在浙江陆军第二师陈仪部任连副)和沈干城(在铁路工作)三人。于树德任组长。”
1923年6月,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派正式代表三人,列席代表两人,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金佛庄被派为列席代表,到广州参加党的三大。1924年进黄埔军校,经廖仲恺推荐,任第一期学生队第三队上尉队长。
担任学生队第三队第一区队长的郭俊,又名俄自,字子安,1897年生,湖北安陆人。郭俊曾就读于北京工业学校,1918年8月转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茅延桢、金佛庄有同校之谊。在保定军校时,郭俊与金佛庄共同组织过进步学社。在稍后出现的报刊资料中,郭俊被注明是一位“跨党分子”(即中共党员)。有资料显示:郭俊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军校学生队第四队副队长严凤仪,原名銮海,1896年生,海南岛琼海人.云南讲武学堂第十一期步兵科毕业,曾任滇军排长和副连长。严凤仪1922年秋在海南由吴明吸收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担任黄埔军校早期管理部卫兵长的胡公冕,是入党很早的中共党员。胡公冕,原名世周,188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一个农民家庭。胡的简历谓:少时进蒙馆读书,也为富户放牛。16岁时,母亲病逝,遂离家到杭州新军随营学校当学兵。
1910年在湖州当教练,认识梅溪小学体育教员胡宗南,交往密切。1911年10月,任师教导团排长(师长黄郛,师教导团团长蒋介石)。三个月后教导团开赴上海,改编为“模范团”,胡公冕升任队长。不久,经沈钧儒介绍在杭州体育专门学校当教员。后转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体育教员。
1921年10月,由陈望道、沈定一介绍,在第一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列宁接见了中国代表。1923年春回国,仍在杭州第一师范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其在党内活动的资料,见《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上海、江苏、浙江党组织发展概况》一文。是年9月间到上海,由邵力子、戴季陶介绍进见孙中山。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之后,被派往福建许崇智部。是时,蒋介石在许部任参谋长,遂相约同去广州。胡受孙中山委托返浙江办理选举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的事宜。1924年1月作为浙江省代表之一,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参加筹建黄埔军校,并参加第一期招生工作。
黄埔军校特别官佐徐坚,原名徐天炳,别字仲权,海南琼山人.1894年生,琼山县立小学毕业。1909年加入同盟会琼崖支部。1913年参加琼崖讨袁军,任支队参谋。1917年考入江西南昌军官学校,1919年冬毕业后返回琼崖。
特别官佐徐成章,原名徐天宗,字惠如,1892年出生于海南琼山,1909年加入琼崖同盟会。1911年至1912年间,考入广东军事讲习所学习,肄业返琼。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参加“二次革命”.是琼崖讨袁革命军的领导者之一。
1918年初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十二期步兵科,因遭陷害而被拘入狱。1920年返回琼崖。翌年担任琼东县加积市公安局长。
1921年4月,徐成章、徐坚等创办的《琼崖旬报》,几经波折之后,在海口出版。是年冬,留法勤工俭学的李立三、蔡和森等104名学生,被法国当局遣返中国,其中的吴明(陈公培,中共党员)、鲁易、罗汉等,于翌年初被中共中央派往海南开辟工作。
徐成章力邀吴明、鲁易、罗汉以及从北京来琼的李实,担任《琼崖旬报》的编辑。他们以改造琼崖为目的,宣传新思想,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徐成章、徐坚与吴明、鲁易等人,还在海南开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活动。
据吴明回忆:1922年秋,我到海南岛。发展了十来个同志,现在记得的有鲁易、罗汉、徐成章、徐天炳、王大鹏、严凤仪、王文明、王器民(谨按:吴明此处讲发展十多个同志,并未说明是发展党员还是团员,按理是指发展团员。
而曾长秋《鲁易传》则依据这一条材料谓:吴明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吸收了鲁易等十多人入党。见《中共党史人物传》,第40卷,144页。这一问题似应进一步探讨)。除成章、徐坚、严风仪等是海南最早的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周恩来,幼名大鸾,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淮安,1920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周恩来经张崧年(申府)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发起组织之一的巴黎小组。根据中共中央1985年批准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重新确定周恩来同志入党时间的报告》,周恩来参加共产主义小组的时间,即为入党的时间。而周恩来是因何种因缘而到黄埔军校工作呢?这与张申府的介绍,不无关系。
1978年6月,张申府在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谈话中,提到这一件事情的原委。张说:当军校筹办时,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党代表廖仲恺。要张为军校推荐人才。张于是开了一张15人的名单,第一位就是周恩来(张在另外的场合说到他开出的名单还有恽代英、高语罕、沈雁冰、欧阳继修等),希望军校能予以录用。
张介绍说,周恩来人才出众。廖仲恺当时兼管财政。一口答应聘任周恩来到黄埔工作,并寄路费给周。张也写信请周回国,周同意了。周恩来于是于1924年7月下旬从法国启程。从海路回国,同行者有刘伯庄、周子君、罗振声。
他们于8月底到达香港。9月初,周恩来、罗振声从香港坐佛山号轮船到达广州。虽然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和中央文献研究室所撰的《周恩来年谱》并未明写当时周回国的详细缘由,只是说他这次回国是“由于国内斗争的迫切需要”,“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等等,而分析当时的情况,张崧年在黄埔向廖仲恺、戴季陶开列的那张推荐名单,不是不起作用的。
周恩来1924年10月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兼宣传部长,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笔者谓:张申府之介入黄埔军校,时间不长,在黄埔的各种史料中,并未留下多少痕迹,可谓雪泥鸿爪,印而不深也。然而,他将周恩来引入了黄埔,这件事却对黄埔军校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有的人曾在黄埔任职,但在上述《陆军军官学校最初组织官长名录》和《第一期教职员名录》中,查不到他们的名字。这些人有李侠公、毛简青等。他们也是早已入党的中共党员。
李侠公,贵州贵阳人,1899年生,有的地方又称李公侠。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系毕业,回国后到黄埔军校工作。其兄长李仲公,早期在贵州与何应钦共事,黄埔初创时在何应钦的部队任职。
据李侠公回忆说:“我是1924年6月间到黄埔军校工作的。最初职务是校本部特别官佐,办理秘书工作,并担任《青年军人》编辑。1925年4月间转入由第一、二期师生为骨干的教导团作政治工作,先后担任秘书、师政治部主任。”各期教职员和同学名录未见其名,而黄埔期刊有他的文章,蒋介石“年谱”记述过他的言行。胡允恭、李一氓的文章指出:“李侠公是共产党员”。
毛简青,湖南平江人,1891年生。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夏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长沙。1922年,“经与李六如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与方维夏、毛泽东、何叔衡等,过往密切。“1924年5月,他被党组织选派至广州新成立的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
以上所列,是军校筹建及第一期开办时教职员中的中共党员。早期在军校工作而后来加入共产党者(如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及在此之后进校工作的中共党员的情况。我们将在以下的章节中分别加以叙述。
上述情况说明,早期参加军校工作的中共党员,人数虽然不算多,但确有一批党员参与了黄埔军校筹建及初期的工作。中共党内早期实际从事过军事工作的人员,几乎囊括以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72e19c913f47430950f49dfbaa74b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