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性格测评中,大五人格是实证科学,为何是实证科学呢?是基于一些不同的研究群体,从许多不同的人格资料中,不断地发现五个人格维度的证据,这五个因素在大量不同的方法研究中,都有非常惊人、并且相当一致的发现,以致研究者们称之为“大五”,突然,有一个来自英国的大五学者在自己所著的《个性》一书中,戳穿了实证科学存在的问题,他说,“孩子一旦降临人世,就成为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体,基因可以帮助孩子呈现隐藏在生命中的变异,但是觉察这股力量绝非易事,我们之所以抗拒这个想法,不但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寻找这股力量,也是我们对子女怀有强烈的社会期望”。
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词,“这股力量”、“社会期望”,既然孩子是属于自己的生命个体,基因可以帮助孩子呈现隐藏在生命的变异,明眼人就知道了,“这股力量”指的是什么,当然是不同生命个体的潜能,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潜能就是性格,我们不是不愿意去寻找每个孩子的性格,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性格,也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去识别性格,正如这个英国人所说的,“觉察这股力量绝非易事”。
人不可能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面对未知,做一些已知的事情更稳妥,“社会期望”是已知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没有错的,社会需要龙和凤,那么是何种龙、又是何种凤呢?
当然是通过全面发展塑造接近神的存在,也就是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至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老百姓不懂,专家不懂,我们也不知道如何使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如果懂的话,中国的教育改革早就成功了,专家也不是徒有虚名的人,而是名副其实,老百姓也不是那么无知和愚昧,专家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
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一个人在社会期待的背景下,是如何走向健康人格这条不归路的,所有成年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孩子的关键期是在童年,有幸福的童年,这个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是健康的,可是,有多少孩子有幸福的童年呢?首先,父母因不了解孩子的性格潜能,会根据社会期待的标准和自己的性格、价值观选择不适合的育儿方式,导致孩子心理受伤;其次,心理受伤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就会启动防御机制,讨父母欢心,有的孩子会说一套、做一套,也有的孩子明一套、暗一套,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带上了人格面具,与父母相处;然后,这种不良的亲子互动使孩子变成了生活习惯,什么叫习惯,习惯就是类本能,类本能的意思就是接近本能了,也就是说,类似于本能,习惯不是意识的东西,而是内化成了无意识的东西,在这个时候,性格潜能被淹没;最后,习惯把性格取而代之。
青春期的孩子被视为叛逆期,在叛逆期之前是潜伏期,潜伏期的孩子被父母认为是好孩子,因为孩子一切都好,是按社会期望走,到了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时候,父母就看到了孩子不好,这种现象绝非少数。为何孩子变了?父母看不懂,专家也看不懂,实际上祸根早已埋下,只是在青春期爆发,为何会有这种火山爆发,我想是孩子心理有两股势力的斗争,性格潜能PK习惯潜能,个性潜能PK共性潜能,鹿死谁手,成年人又不是傻子,怎么看不清呢?到底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大,还是外来的渗透力量大,不是见分晓了吗?专家说话了,“这些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孩子叛逆是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叛逆,认可专家说的有道理,专家毕竟是专家,一言九鼎,他们怎么会有错呢,于是孩子有情况,家长相信专家。
孩子有心理问题,先做性格测评,孩子被诊断为人格障碍,需要心理疏导,结果好,是专家的功劳,结果不好,是孩子和家长的执行能力有问题,真正好的性格测评,为何结果不好,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把人视为患者,而是说成当事人,坚持非指导性原则,什么是非指导性原则呢?除了与当事人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当事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知道当事人的性格是什么,至少它还是以人为本。
现在市面上的测评洪水泛滥,淹没了很多城市,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现实,人已经不了解自己了,却让想了解自己的人去做性格测评,难道某些机构和个人真的不了解受测人的无意识中只有习惯性认知吗?习惯性认知得到的测评结果,跟人的性格认知有何关系呢?不了解人的性格,要研发什么性格测评呢?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是怎么过来的,先加强性格研究,搞通了什么叫性格?再研发性格测评,在此基础上,培养人的健康人格不就有结果了吗?做性格测评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生命个体,识别人的性格是什么?进一步的工作是针对个体差异,通过挖掘孩子的性格潜能,培养孩子的适应性人格,人与环境都和谐,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世保六十四型MBTI性格测评,可关注公号:世保教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680ea2b7f9a8dc4cd08f76b6c14b7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