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更倾向于去找到“合适”的人——一段现成的、美好的爱情。可是我们忘了,我们买回来的只是一颗种子,需要耐心浇灌才能长成大树。
撰文 | 林杨攀
编辑 | 沈佳音
运营 | 屈昕雨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可是故事的第二幕,每个角色都开始不满,希望得到别的东西。嫁给王子以后,灰姑娘对白马王子的幻想破灭,感到十分空虚,想通过策划一个节目来寻找生活的意义。而王子对灰姑娘和她的欲望感到厌倦,希望自己当初追逐的是睡美人。长发公主变成了母亲,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让她变得歇斯底里,而她的骑士也开始对她感到恐惧,渐渐疏远了她。她们都漫无目的地在森林里游荡,希望找到新的故事线索。
如果说,亲密关系的开始如同人们熟悉的童话,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随着亲密关系的发展,人们会进入人性最真实的黑森林。
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陈海贤在新作《爱,需要学习》中援引了这个故事,因为他觉得这不是书本上的故事,也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每个伴侣都可能经历的故事。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在咨询室里见过很多家庭怀揣着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却迷失在亲密关系的“黑森林”里。
他发现,尽管亲密关系对人的幸福感乃至生存状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大部分人对如何经营亲密关系却一无所知。
《再见爱人》、《单身即地狱》、《半熟恋人》等恋爱综艺大火的背后,是人们对亲密关系的好奇与渴望。在这个自我被放得很大、选择更丰富、分离更容易的时代,一段爱情的维持远比发生来得艰难。
人们时常相信爱情,也时常深刻怀疑它的存在。原生家庭不好的经验,自身心智的不成熟,仿佛都构成了亲密关系路上的重重障碍,使得我们在修习真爱的途中面临着九九八十一难。
人们凭着本能的冲动、想当然的应该,以及从原生家庭中继承的微薄经验——有时候还是不好的经验,走进自己的亲密关系,就像一头大象闯进了装满古董的瓷器店,直到瓷器碎了一地,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经营亲密关系的方式可能有问题。
陈海贤听很多家庭诉说各自遇到的困境,跟他们一起探索关系的出路。在他看来,爱并不是一种特质,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在亲密关系的经营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能力”。对爱的学习可以创造我们对关系新的经验,更新我们对爱的认识,使得我们的心智发展成熟。
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陈海贤
结合他的新书《爱,需要学习》,本刊记者就当代人会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对他进行了专访。
以下是他的自述: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93exZ7ggq
你永远不会责备莴苣
相比于“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似乎更愿意选择“我”。单身人群变得越来越庞大,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年龄也越来越晚。
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在不错的公司工作,有亲密的朋友,一有空就背包旅行,有很多让自己快乐的方法。然而,他们都还单身。
综艺《半熟恋人》
我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他们回答:“如果遇到合适的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当然很好。但如果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去追求一个人,或者培养一段感情,那我就没那么大兴趣了。”
所谓“合适”的背后,是现代年轻人不愿意进入亲密关系的三种害怕:一是怕在关系中受到伤害;二是社会氛围以及很多社会新闻传递给他们一个经验,让他们感到亲密关系是不可靠的,因此也不值得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需要对亲密关系做出太重的承诺。
在这两怕之外,还有第三怕是他们怕亲密关系会改变自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怕。如果一段亲密关系没有促进自我发展的功能,很多人就会考虑值不值得,我们很害怕自我会因为亲密关系被改变、被限制。大家把“我”看得很重,远在“我们”之前。
综艺《半熟恋人》
既然自我如此重要,我们就更倾向于去找到“合适”的人——一段现成的、美好的爱情。可是我们忘了,我们买回来的只是一颗种子,需要耐心浇灌才能长成大树。因为只是种子,我们会觉得它有什么了不起的。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当然,如果磨合得非常痛苦,能够选择分手,这本身也是时代的进步,表明我们对自己的感觉更重视了。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分开之外,你还有别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和对方携手共同经历,一起思考如何通过经营,把一段让双方觉得累的关系,慢慢变得不累,把那个看起来不那么“合适”的人,变成“合适”的人。
一行禅师曾说:“当你种植莴苣时,你不会因为它没有生长好而责怪它。你会认真思考为什么它没有长好。也许需要肥料,或者更多的水,或者更少的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莴苣。然而,我们与朋友或家人之间出现问题,我们却责备他们。”
两个原生家庭的碰撞
A女士来自一个频繁争吵的家庭,她的父母吵得凶时,会把杯子碗碟摔满地。在她30岁时,有一次回到家里,还看到家里一地的碎片。
A女士从小就知道这是她不想要的婚姻样本,可是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婚姻,直到遇见她的丈夫B先生。
综艺《再见爱人》
B先生来自一个很温馨的家庭,每天回到家,都有热度刚刚好的茶水、温度刚刚好的饭菜等着他,家里说话声音从来不超过40分贝。他们第一次约会时,B先生给她夹了一个馄饨,A女士说,“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给对方夹馄饨时,会先吹一口气,把它吹凉。”
A女士说,以前她担心父母吵着吵着就把自己忘了,可是她知道B先生会一直把她放在心里,放在眼睛里。“被看见”,是她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收获的最好的新经验,并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我曾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中提到,改变的本质,就是制造新经验,用新的经验替代旧的经验。我们经常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就在于原生家庭设定了一个人最初的情感反应。但影响是可以互相取代的,这也是我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要学习的东西。
每当来访者抱怨自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太深,没法改变时,我就会说:“不是你的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太大,而是你的伴侣对你的影响还不够深。你不愿意接受他的影响吗?还是他没有努力影响你,他的影响力不够呢?”
综艺《半熟恋人》
现实中的老公
只是一个“冒牌货”
后来作者发现书名拼写错了,应该是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如何在30天内改变你的生活》)。结果书名改过来之后,一周只卖出3本。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Z女士有着不错的工作和条件,但在结婚以后,她嫌丈夫不够上进,挣钱太少,担心如果自己工作有变动,丈夫根本支撑不起这个家。她时常把这种嫌弃挂在嘴边,“你应该更努力一点,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三年怎么样,五年怎么样……”
Z女士希望丈夫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板努力,可丈夫似乎毫不领情,“我有自己的节奏和计划,也在根据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的走。”
“不行,你现在根本不努力。我每天都在学习,读书,听各种课程,可每次我要求你也跟着一起学,你就是不好好听。”
“你不要总强迫我干这干那,我有自己的判断。有用的东西我会自己学,没用的东西我当然不想看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后来,Z女士和丈夫的关系逐渐改善,Z女士告诉我:“以前我好像是跟我心里那个理想的老公结婚了,现实中的老公只是一个‘冒牌货’。现在我把理想标准放下,才看到了真正的他,跟他交往,真正接受他。”而当她真的接受了丈夫后,丈夫反而愿意跟她一起看书、听课、讨论未来的规划了。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93fiNvtk7
改变不是关系的角力场
我的老师,著名家庭治疗师李维榕教授经常说,结婚意味着两个人都要为彼此改变,如果没有为彼此改变,那说明两个人还没有在心态上真正走进婚姻。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改变是可能发生且有必要的。不过你首先要知道,需要改变的是关系,而不是对方。
关系是两个人的事,改变关系意味着你需要对方的配合,也意味着改变跟你有关。
我经常会让前来咨询的伴侣从各自的角度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来改变彼此的关系模式。
很多人会说:“凭什么让我改?明明错的是他。”“要改他先改。”“如果我改了,他不改,有用吗?”我想说的是,你改了,对方也许会改,也许不会改。但是,你自己改变,不是为了要一个确定的结果,而是主动为彼此的关系探索新的可能性。
可大部分人并不愿意先改变自己,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在这种权力的较量中战胜对方,这通常不会成功。
有些人会想,明明我是对的,为什么他不愿意改变呢?就好像前面Z女士的案例,我要求他积极上进,有什么错吗?我们这个社会很推崇积极上进的价值观,这种推崇有时候让我们误以为它不是一个个人立场,而是一种人人都应遵循的普世价值观。
可亲密关系却遵循另外的逻辑。在亲密关系中,“积极上进”或者其他价值观,都没有天然的正当性,也不会比别的价值取向更优越,更不会赋予你改变对方的权力。
综艺《半熟恋人》
在亲密关系的逻辑中,Z女士要求“积极上进”和丈夫要求“温馨放松”有着同样的地位。一方对另一方的要求,事实上是协调两种不同心理需要的问题。如果Z女士坚持认为自己对、对方错,两人就很难培养起商量的氛围,改变也就无从发生。
在咨询中,我跟Z女士说:“你不要总是要求对方变得积极,你可以跟你丈夫商量,两人如何一起建设一种更积极的家庭文化。这两者的区别是,前者的问题出在对方身上,所以我要他改,而后者是我们共同构建更积极的关系。”
既然是需要双方参与的关系构建,如果对方愿意,两人就有了商量的基础。但如果关系得不到改变,双方还陷在谁对谁错、谁更有理的计较中,所有改变对方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当“我们”失去“我”
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从“我”成为“我们”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改变,但改变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它不是以牺牲“我”为代价的。
H小姐的先生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他要求H小姐每天下班后按时回家,不要跟同事有任何工作外的交集。每天回到家后,例行检查H小姐的口袋。最初,H小姐认为自己应该满足先生看似无礼的要求,断绝自己所有的关系,给他一种安全感。
检查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被检查之前,人们会做一遍自我审查。因为经常听到先生说她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做得不对,久而久之,这种声音就变成了自我审查的声音,怀疑自己今天是不是又做错什么了。
H小姐在这段关系中喘不过气来,但害怕冲突的性格又使得她不敢正面和先生沟通问题。所以有一天,她直接选择了离婚。
她跟我讲这段经历时,正好在参与我的一个线下课程,我们正在讲家庭经营。她告诉我:“陈老师,我并不觉得我们一定要为对方改变,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时没有及早离开这段婚姻。因为我已经感到很不舒服,已经有很大的自我否定和怀疑。”
当一个人的自我很大程度上被压抑,失去了自己的喜好、空间、判断乃至思想,她必然会想方设法逃离这段关系,重新找回自我和自由。但是我跟她讲:“当你在一段关系中出现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时,首先要做的不是离开这段关系,而是把它当成一个问题,试图去解决它。”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以H小姐的故事为例,她可以跟先生划定边界,约定好不轻易检查手机、保持和同事的正常交往,给彼此留出一定的空间。解决过程或许伴随着争吵和冲撞,但这样才能形成新的平衡。
我一般会建议我的来访者这么表达:“我感到很不舒服,现在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这是为了有一天你不会失去我,我也不会失去你,我们要为我们的关系努力。”我们需要去做这样的沟通,否则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只会对关系造成更大的伤害,对方也会觉得莫名其妙。
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我们”的关系中甚至无法保留“我”的存在,“我们”也就成了伪命题,这时候就必须选择离开。
足够好的亲密关系
在回答“什么是理想家庭”这个问题时,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说:“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理想的家庭。并没有一个家庭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的。只要这个家庭具备修复冲突、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它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家庭。”
同样,一段具有修复能力的亲密关系,就是足够好的亲密关系。不要小看这句话,它把好的关系从标准的、静态的、理想化的模板,转变成动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看待关系中所遇到的困难的视角,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受伤、指责、抱怨是一个故事的版本;重新发现彼此、为对方改变、原谅和放下,也是一个故事的版本。
综艺《半熟恋人》
这样的互补是通过解决问题磨合出来的。
“当然会。”
“那我们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还会遇到其他问题吗?”
“当然会遇到新问题,不过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沉淀下来,变成一种相互配合的默契。”
爱情,是我们携手面对问题的理由、解决问题的决心,更是在共同经历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能力。
你有经营亲密关系的独门技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