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极一直以来都是一片“沃土”,除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外,那里还有庞大的煤炭资源,极具探索意义。
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却长时间苦于无法在北极建立科考站。
直到1991年,事情才突然迎来了转机,一份遗忘了66年的条约却为我国捡了一个“大漏”,让我国开始在北极建站进行科考工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份条约是什么?为何会被遗忘66年呢?
突如其来的惊喜
1991年,我国著名探险家高登义先生受到邀请,前往挪威贝尔根大学参加活动。
在活动期间他被赠予了一本《北极之南》。
也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意外发现了一份被“遗忘”的条约——1925年的《斯瓦尔巴条约》。
刚开始高登义还没当回事,可是当他在协约国名单中意外发现中国两个字时,当即便大吃一惊。
要知道签订了这个条约的国家,可都是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享有巨大利益的。
还能够较为自由地对其进行探索,更是能够建立自己的科考站,1925年的北洋政府为何会签订这一条约的呢?
说起来倒是有些阴差阳错。
1925年法国邀请我国参与这条合约的签订时,北洋政府其实是拒绝的。
毕竟当时的中国军阀并起、局势动荡,再加上我们暂时还没有远洋航行、探索北极的能力,所以谈判代表段祺瑞并不想在这份条约上签字。
可拗不过当时的法国态度强硬,北洋政府最终还是同意了参与签订这份条约,也就是《斯瓦尔巴条约》,成为了当时的51个条约国之一。
我们认可了挪威对于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同时也和其他签约国一样,享有直接探索斯瓦尔巴群岛的权利。
至于挪威,则不仅要维持该岛的军备废除状态,还要维护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貌。
然而中国曾经参与签订过这个条约的消息,并没有广为传播。
再加上战争原因,很多历史资料在动荡中被丢失,其中就包括《斯瓦尔巴条约》,这下就更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了。
直到1991年,高登义去挪威参与活动的时候,才意外得知的这件事。
他将消息传回国内后,当即便引爆了国内舆论,民众欣喜不已,我国相关部门领导以及科考级人员更是深知这份会条约的意义。
当即便与挪威方面展开了联系,准备尽快在北极建造一座属于中国的科考站。
在1999~2003年间,我国科考人员曾两度前往北极搜集重要数据,获得了对北极的直接认识。
再加上挪威驻中国大使馆也致函邀请我国前去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并建站。
最终在2004年7月28日我国建立了在北极的首座科考站——“黄河站”。
一举成为世界上第8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振奋人心。
关于《斯瓦尔巴条约》的探讨
《斯瓦尔巴条约》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可是想必很多朋友心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疑惑,那就是北洋政府签订的条约,对于新中国仍旧适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曾明确表示过,不承认之前签订的所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但是对于一些平等条约还是认可的,而中国的态度,国际上也普遍能够接受。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据相关数据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政府灭亡这72年间,我们累计与外国政府签订了各种条约累计1175件。
对于新中国来说,平等的条约我们认可,不平等的条约我们拒绝,这听起来简单,可实际上执行起来却需要有莫大毅力。
须知当初民国时期,可是连那些不平等条约都要继承的,因为当时一方面是各国势大,另外一方面则是当时的革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
另外在北洋政府期间,其实也搞过一段时间的“废约运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上也做出了一定成果,比如说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至于我们上文提到的《斯瓦尔巴条约》,虽然有点法国强制北洋政府签订的意思,但本质上还是平等的,而且这也是我们应得的东西。
我国作为在第一次大战中的战胜国之一,在一战期间,为了支持协约国作战,累计派出了30万劳工前往欧洲战场。
帮助他们修筑各种作战设施,运送物资与伤员,甚至还有一部分直接被编入到了军队之中。
在一战结束后这30万劳工中,有将近5万牺牲了,中国在一战中的付出并不少。
可是结果呢?由于列强早早就瓜分了“蛋糕”,所以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甚至还想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在这种情况下,举国上下都是有很大意见的,法国之所以非要邀请我们参与这次条约的签订,未尝没有安抚之意。
当然,法国此举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自己,毕竟当时英美两国势大,法国也需要拉取盟友来与英美对抗。
另外这一次参与签订条约的基本上都是欧洲国家,如果中国不参与,那么整个亚洲就只有日本是条约国。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公信力有所不足,这也就难怪当时各国都同意拉上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了。
斯瓦尔巴的源头
英、美、法等国之所以如此积极,无非是想借“斯瓦尔巴群岛”,瓜分北极的利益,而关于斯瓦尔巴的源头与归属,也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世界上第1个发现斯瓦尔巴群岛的,是荷兰探险家巴伦支。
1596年6月17日,他于偶然间抵达了这里,本该为荷兰开疆拓土,可偏偏他在这次航行中出现了意外,最终不幸去世,错过了一次极好的机会。
要知道按照国际案例,只需要同时具备“首次发现”以及“有效的行政关系”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获得一片土地的领土权。
如果巴伦支能够顺利归国,肯定能够帮助荷兰在北极资源的争夺中占据优势。
只可惜他没能成功,接下来抵达了斯瓦尔巴群岛的英国探险家、芬兰探险家得以摘得硕果。
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起初最引人注目的是海象和鲸群,后来又成为了各种矿产,西方列强在这里争执不休,甚至还爆发了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到最后为了解决问题,各国不得不举行“斯瓦尔巴群岛资源分配会议”。
最初参加的国家有18个,包括英美和丹麦,后来又有33个国家加入其中,中国便是在第2次加入的队伍里。
在上述51个国家中,也曾出现一些“地域性”的霸主,称霸斯瓦尔巴群岛。
比如说俄国,只不过彼时俄国经历了革命和内战,无暇顾及北极区域,于是便从群岛霸主的位置上跌落。
最终在一番努力后,挪威获得了这片群岛的主权,只不过由于这个国家国力有限,北极的利益瓜葛又太大。
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国家拥有主权,51个国家共同开发”的特殊局面。
在重新发现《斯瓦尔巴条约》之前,我国一直面临着无法插手北极事宜的局面。
这倒不是说国力不足,而是当时的北极区陆地部分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了。
后来的国家如果想要找个好位置建设考察站需要大费周折。
至于条约被发现后,局面则是截然不同的,我国作为当初参与条约的51个国家之一,这使我们在该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具有了法律依据。
1925不经意间签订的一份条约,却对后来带来了极大的裨益,只能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黄河站的意义
而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听起来简单,可实际上却颇为艰难。
虽然北极黄河站的面积仅有约500平方米,但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一砖一瓦都搭建得异常艰辛。
经历数年时间搭建起来的黄河站,自然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首先,黄河站的建立极大程度推动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
在极地科学勘察事业中,我国是后来居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当时我国先是在南极大陆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然后从边缘一路向内地挺进。
这才逐步拥有了在两极地区的长期科考能力,让我国在空间物理以及空间环境探测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其次,黄河站的建立,极大程度上鼓舞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与他的科研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蓬勃发展,只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就成为了超级大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极其重视科研。
而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黄河站,这不仅仅标志着我国也拥有了在极地长期考察的能力,也表明了我们在科研方面投多大精力的决心。
最后,建立黄河站能够对我国获取各类资源进行保障。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于1925年8月14日正式生效,根据这份条约,我国可以收获大量资源,但是没有建立科考站。
这样资源的获取就没有保障,建立黄河站,极大程度上消灭了潜在的风险。
说起来,“中国北极第1站”黄河站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着极大的偶然性。
最初的时候,采取的是站名征集的方式,收到的有效投票将近有3000个,最后由相关部门委员细致排查后,选择了由39人推举的“黄河站”。
第一次见到黄河站的人,恐怕会有些失望,因为所谓的“中国北极第1站”,其实只是一座斜坡式的二层独栋小楼。
这栋楼当初是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后来经过我国租用,然后对其进行了改造,这才成为了如今这个样子。
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可实际上那里拥有着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能有人会问,同样都是极地科考站,因为我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为什么还要在北极建立黄河站呢?难道南极和北极的环境还不一样吗?
答案是肯定的。
那里虽然同样都有很多冰山。但是主体却有所不同,北极最突出的地方莫过于其主体是北冰洋,零星有些岛屿点缀。
通过北极的考察,能够让我们对大气科学与空间科学有更好地研究。
平日里,黄河站的工作也比较简单,主要就是负责高空大气物理观测、 GPS卫星跟踪站建立、气象观测站建立、近岸海洋环境监测以及地球生态环境演变考察等项目。
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做到创新,做出我们独特的贡献。
当然,如今黄河站已经建了十几年了,我国工作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黄河站变成了一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北极考察站。
不仅担负起了应有的责任,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在极地研究、监察北极环境变化等方面,进展突飞猛进,这都是得益于国人的不懈努力。
一个国家的强大,会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是否能站到世界前沿,而我们的国家无疑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这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