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王嘉飞——教泽光辉映河洛

2019-09-07   洛宁城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又到了2019年教师节。几天前,在网上看到洛阳师院中文系78届校友聚会,缅怀恩师刘松涛先生的文字时,一丝歉意怆然而生。刘先生夫妇作古多年,作为乡晚后学,我也应该在家乡写点诚挚的话语来纪念这位曾为洛宁教育事业做过不可磨灭贡献的长者。

刘松涛教授, 1920年3月出生在洛宁县王范东街一个世代重视教育的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在王范阴家私塾和县四小接受传统的蒙学教育。其父洛宁名医刘树勋先生曾聘请洛阳前清秀才为其三个孩子教授古文典籍。先生少年时代即扎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后到洛阳河洛中学读书,由于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加上勤奋刻苦,并熟练地掌握了法语,逐渐在家乡崭露头角,有了一定的名气。中学毕业后,考入法国人管理的陇海铁路宝鸡车务局工作。抗战后期,考取了段长一职,国民党当局以其无大学学历,拒其履职。这一事件深深刺伤了他的心,遂下定了继续攻读大学的决心。于1944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律系,他如饥似渴的奋发学习,一方面吸引了进步学者稽文甫、李俊甫等的注意,帮他学业上进,政治进步;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国民党政府以激进罪将其开除学籍。1948年,开封解放,先生随进步教授南下,进入中原大学任教。

1950年夏,先生因病返乡修养,这时,我县解放后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洛宁县中,刚成立不久,急需大批师资。当县长张逢溪得知其回县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便和校长李宗白先生一同到他家,诚恳邀请其回县任教。经县委和中原大学协商,先生终于回到县中任首届教导主任,和其二弟刘松成先生一同在县中任教。先生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风,博得师生的一致尊敬和好评。他以饱满的激情,对县中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忠尽智,无私奉献,校风为之一新。为我县建国后培养了一大批建设性的人才。先生在县中期间,适值朝鲜战争爆发,为宣传配合抗美援朝,他写下了《蒋介石祸国史话》一书,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曾传阅一时,他将稿费捐献给了县中。

1953年,因工作需要先生调入灵宝师范任教导主任,后调入洛阳师专至离休。先生长期教授语文写作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在课堂上能够指导学生作文,而且能够动笔写文章,体验写作甘苦,掌握写作笔法,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堪称师表。从事教育工作40年,为豫西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先生讲课之余,不懈笔耕,写下了大量的教学论文和文艺作品。他还是李贺研究方面的专家,撰写的《试论李贺诗》、《五情发而为辞章》等学术论文在多家学术刊物上登载。参与编写了《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辞典》(主编牛宝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先生在灵宝师范的学生。)等多部书籍。2002年10月,洛阳师院将其文革后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编成《耕月集》,以兹纪念。1988年4月,他在《九都社科》发表了调研文章《来自穷县——洛宁的思考》,对家乡迟缓发展,从政治、经济、教育多方面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其中“班子不稳、方针屡变,黄金沉睡、烟叶来迟,薄弱的学校教育”等观点,震耳发馈,至今,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上世纪80年代,先生回乡小住,得知王东中小学学生缺乏课外读物的消息后,将其珍藏的图书300余册捐献给该校。无论在洛阳师专的洛宁学子,还是县上去人,或是素不相识家乡父老,遇事找到先生,他总竭尽全力去帮助。

我自幼受先生熏陶影响,敬仰他的学识和永不僵化的思想。他不仅指导我的学业,而且指引我经商脱贫。在他85岁高龄时,也是他去世的前两年,每年春节仍能为我撰写清新隽永、荡漾着时代气息的春联。先生去世前一个月,我因公到洛,夜晚抽空去看望先生,他谈的最多的话题仍是家乡的教育和发展,眷恋着县中的师生和亲朋故交。

谁料想一个月后,先生凌晨辞世,夫人夜里驾鹤西归。噩耗传到家乡,原县中师生和受过先生教泽的各界人士痛表对这位早年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长者。著名文艺评论家、学者、原洛阳师院院长,先生的同事故交叶鹏教授含泪敬撰了“祭刘松涛先生文”词曰:“刘松涛先生,祖籍洛宁,文字肇创之乡,河洛献书之地,文风浩荡。先生自幼亲近大雅,禀赋聪颖。后入河南大学,研读法律。而立之年,设杏坛与河洛,弦歌不辍,教化一方,桃李葱茏。先生德才双馨,世人共誉。夫人陈汉泯勤劳贤淑,劳模尊称叠来,伉俪眷眷,几近传奇。先生凌晨辞世,夫人夜半追随,黄泉路上,携手相伴。师生奔走相告,含泪齐颂先生夫人之深情美德。”

叶先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以深厚的学识,以一代学人宗师的身份,用厚重的文学素养,以高度概括的总结语言表达了对豫西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刘松涛先生的怀念。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城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