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愿你逐光生长,丰收在望

2024-06-21     上游新闻

北京时间6月21日4时51分迎来了夏至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节气之一。

夏至,是上半年最后一个节气,是北半球白昼时间全年最长的一天。也是“日光盈满雨充沛,月池荷花闻蝉鸣,浮瓜沉李沐堂风,蒲扇藤椅望星空”的美好时节。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天光尚好,日子悠长,也愿你逐光生长,丰收在望。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

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

意思是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习俗

夏至日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

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南北要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养生

保护“阳气”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是阳气最旺阴气初生的时节,《黄帝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因此,此时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夏至,人的阳气在外,阴气会潜伏在五脏六腑里面,因此在饮食方面不要太过寒凉,以免滞留在脏腑中,会出现腹泻等疾病。不宜多吃凉粉、冷饮等,还要避免吹空调,尤其是夜晚睡眠时直吹冷风,会阻碍身体阴阳气机的转换,易导致伤风、关节疼痛、腹痛腹泻,为健康留下隐患。

重在养“心”

夏至养生需养心,静则神安。在中医理论中,心对应“夏”,夏季心阳最旺,夏季高温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为小事大发脾气,规律作息,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汗为心之液,汗液分泌过多会消耗精气,伤及心血。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微微出汗为宜,以减轻心脏负担,运动后要适当饮用温开水。在昼长夜短的夏至时节,午间小寐可以起到焕发精神、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夏至吃”苦“

夏季的特点就是热,所以夏季老觉得头晕脑胀、身困体乏、头晕目赤、心情烦躁、食欲很差。这就是典型的热导致“上火”的症状。在夏季吃“苦”有诸多好处。在夏季适当吃一些苦味食品,不仅能缓解由疲劳和烦闷带来的不良情绪,恢复精力,而且还可解暑去热,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并且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有“夏日吃苦,胜似进补”之说。

古人在“夏日之食”上也是花样繁多。

各地夏至日食俗不同。唐代夏至节,时兴吃粽子、烧鹅,喝冰镇酒醪。白居易有诗曰:“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清代北京夏至,喜吃过水面,爽口适宜。江南地区夏至节要“食夏至粥”,一般用小麦、蚕豆煮粥,和糖而食。

古人也喜爱冷饮。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皇家和民间的藏冰活动都极具规模,夏天有大量的冰从冰窖中拿出来食用,民间的冰买卖更是活跃,也促进了冰食的发展和普及。

唐宋时期,人们吃冰消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冰雪化成的凉水,即冷饮;另一种是敲成小块的冰块或未化的雪,这就是冰食了。在宋代,用冰雪制成的冷饮相当普遍,尤其是在京城。如《东京梦华录》中记汴梁六月的“巷陌杂卖”中就有“冰雪凉水”,而且是“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也就是冰食到处都有出售,行街赶路的人随时都能买上一碗来解渴。

资料来源:上观新闻、央视新闻、河南卫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3a635b1d4c7bea194fa181f657e68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