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群体流行“零糖社交” 专家:“减糖”才是最“健康”

2024-09-25   西安新闻网

最近,“零糖社交”屡次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单。这种在年轻人群体中盛行的社交方式,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零糖社交”是什么?不少网友认为,“零糖社交”就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去掉无意义的“添加剂”,清理过多的“糖分”,为身体、精神和生活减负。

那么,“零糖社交”反映了什么问题?值不值得推崇?对此,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减糖”才是最“健康”的。

有人认为“零糖社交”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其实,‘零糖社交’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就是‘零糖社交’。”“即使是朋友,也需要边界感。”“天天‘浓情蜜意’的不一定是闺蜜,理解我、关心我、给我支持和鼓励的人才是闺蜜,即使我们并不常见。”……在某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发表自己对“零糖社交”的看法。

34岁的市民黄茜就是一名“零糖社交”的践行者。生活中,除了三两好友,她并不主动与他人联系,她也不会为了社交而社交,而是更愿意与理解支持自己的人建立深厚友谊。“俗话说,朋友千千万,知己有几人?把时间用在无意义的社交上,对我来说是一种浪费。”黄茜说,在她看来,社交活动的“去伪存真”就是“零糖社交”的真谛。

“‘零糖社交’能建立起更健康、平等的人际关系,为身体、精神乃至生活减负。”今年26岁的市民小贾说,刚入职时,他忙于和领导、同事应酬,忽略了家人。去年,奶奶的一次重病让他恍然大悟。在他看来,沉迷于社交,往往会被“身份”“地位”“财富”裹挟,过度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滋生攀比心态,“失去真正的自己”。

关注自身是“零糖社交”产生的重要原因

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周凡,今年开始了他的“零糖社交”:关闭微信朋友圈。“以前,每次在朋友圈看到曾经的同学如何成功,我就会陷入内耗,有时还会为了发一条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的朋友圈删删减减无数次。”周凡说,他要断掉虚假的“社交繁荣”,以真正的“我”开始生活,把更多时间用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如今,他迷恋上逛各种小巷探索美食,还拍摄了许多视频和照片,在“为自己记录”中获得了快乐。“把更多的‘糖’留给自己。”周凡说。

“现在的年轻人娱乐方式太多了,只用一根网线,他们就能找到各种愉悦自己的方式。”58岁的市民王女士说,自己年轻时,下班后会经常和朋友出去玩,周末也会约着走亲访友,回老家后,还能从“村头”聊到“村尾”。反观女儿,下班回家后不出去社交,而是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上网课准备职称考试,就连回老家时,除非必要的拜访亲戚环节,她基本上也是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她一个人就能打发掉90%的休闲时光,社交的需求自然很少。”王女士说,她认为,网络的繁荣和便利,是年轻人倡导“零糖社交”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也有人对“零糖社交”持否定态度。记者在网络平台上也看到不少人反对“零糖社交”,认为年轻群体崇尚“零糖社交”是一种逃避现实、回避问题的表现。“去年,‘断亲现象越来越普遍’就是热门词条,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年轻人对待亲情只会越来越淡薄。”“不是我不喜欢‘零糖社交’,而是不得不‘高糖社交’,倡导‘零糖社交’就是伪命题。”……

专家:“零糖”过犹不及,“减糖”才最“健康”

2024年初,某交友app成立的Just So Soul研究院发布《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报告显示,当今年轻人平均拥有2个知心好友,24%的年轻人表示自己是一个“独行侠”,没有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同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平均每周与朋友相处8.25个小时,其中,北上广深的年轻人与朋友相处时间最少。

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看来,“零糖社交”越来越被年轻人推崇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如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奢侈,社会压力也让年轻人在步入职场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断地提升自我,自然不愿意把宝贵的休闲时间过多投入社交中。同时,部分单位“应酬之风”与“酒桌文化”屡禁不止,也让逐渐觉醒自我意识的年轻人深恶痛绝。

“但是,如果社交真的‘零糖’了,社会会失去很多‘温度’。”王晓勇说,在他看来,“减糖”社交才是最健康的。首先,人是社会性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独自存在,仅保持与知己好友的一点社交,做到“零糖社交”是不可能的。同时,按照中国传统价值观,即使是面对陌生人,我们也应该怀有对他人的关怀之情。

“社会要减压,单位多点人性化关怀、少点应酬,留给年轻人更多‘做自己’的时间。”王晓勇说,年轻人也要理性看待问题,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会为社交“减糖”,保留让自己愉快地社交,适度减少无意义的社交,去掉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交,正确为社交“减糖”,为生活“加糖”。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