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自律,请家长从学习这四个经典的心理学效应做起。
说到孩子的自律,许多家长纷纷诉苦——
我家那个,天天给我摆烂,自律?没有的事!
我儿子9岁了,在家里如果我不提醒,肯定一直在玩手机,从来不会主动去做作业,提醒了,要求了,没收了手机,才会去,但也要磨磨蹭蹭,20分钟的作业,不磨蹭一个小时不算完。
一提孩子我就难受,做作业要催,练琴要催,甚至上床睡觉也要催,起床更是要催。
……
诚然,很多家长都有些盲目焦虑了。要求六、七岁的孩子做到严格自律,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冲动、坐不住、磨磨叽叽拖拖拉拉、爱乱跑不爱学习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但是,伴随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律是必须修炼的核心能力。
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4个经典心理学效应,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非常有帮助。
德西效应
不适当的物质奖励,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解答一组智力题,还把这他们随机分成了两组。
实验组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便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做完题后没有任何奖励。
工作人员发现,在休息时间里,控制组继续解题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实验组。
最后,德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人们在外加报酬(1美元)和内感报酬(解题的乐趣)兼得的时候,外加报酬不但不会增强内感报酬,反而会减低内感报酬。
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
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一味的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
《奖励的惩罚》的作者,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
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
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还得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入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登门槛效应
一口吃不成胖子,自律不能一步登天。
孩子一上学,自律的重要性立现。
其中,专注能力最为重要,也最让我们操心。上课、写作业,坐都坐不住,何来效果和效率?
之前,推荐过用来训练专注力的“番茄工作法”。
苹果时间开始的时候设置得长些,之后再慢慢减少,10分钟、8分钟、6分钟、5分钟……
在实验中,一开始的“签名”就是第一个门槛,这个门槛迈过去之后,第二个“门槛”(树立警示牌)就比较容易跨过去。
弗里德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难度较高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成功。
相反,大家都乐于接受难度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而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会更容易接受较大的要求。
带娃时运用好这个效应,就会轻松很多。比如,在玩“番茄和苹果”的游戏时,我会先把任务设得比较容易,然后再渐渐加大难度,这样的”得寸进尺“,不会引来娃的反感和抗拒。
慢慢地,孩子的自律能力也逐渐被型塑和提高起来。
与“一口吃成大胖子”相比,“登门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育儿方法是一种更理性、更有智慧的方法。
超限效应
说教有度,过犹不及。
“都跟你说了100遍,玩完玩具要收拾好!”
“你怎么老是这么磨蹭,快点!”
“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这么粗心。”
......
“都跟你说了100遍,玩完玩具要收拾好!”
“你怎么老是这么磨蹭,快点!”
“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这么粗心。”
......
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为啥说了100遍的话,孩子还是不放在心上?
其实,有可能你是“栽”在了超限效应上。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大作家马克·吐温就亲身经历过这种“窘境”:
有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有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看完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多多少少能找到点自己和孩子的影子?
重点提示:
电影《小孩不笨》中,小主人公杰瑞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一大家人“轮番说教”,杰瑞就说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
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你看我们被他们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
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
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你看我们被他们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
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在教育中,一句话重复一百遍不会成为真理,而真理重复一百遍却可能就会成为一句废话。
所以,说教不能太多,批评“战线”也不宜过长。
有研究发现,批评发生的最初几分钟,孩子是容易听进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进入“左耳进右耳出”状态。
这是因为孩子在无意识中开启了“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脑加工太多负面情绪和信息。
如此说教无效,也没给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留下一丝空间,他们的自律又从何谈起?
霍桑效应
改变,从被关注开始。
在美国芝加哥的郊外,曾有一个叫霍桑的电话交换机制造工厂。那里的各项制度都非常完善,但工人们却对工作有很多不满,工厂的业绩很不理想。
后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他其实是后来加入的)率领团队,在这座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其中,研究小组挑选了十几名女工参与实验,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福利(休息时长、供应茶点等),她们的工作效率都会提高。
深入调研之后发现,被选中参与实验的荣誉感,特别是研究人员对她们尊重和关注,不是管理人员的指挥命令,是这些女工努力投入工作的动力。
这就是心理学名词“霍桑效应”的由来。
它表明,当人们得到外界的积极关注时,往往更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更加出色。
重点提示:
自律的起点往往是他律,他律又必须向自律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他律的形式要发生变化。在孩子的行为中,逐渐淡化指挥者的角色,蜕变为旁观者。我们的关注,提供孩子努力表现好的动力;我们的尊重,又给予他自主行动的空间。
如此,他律才有向自律转变的可能。
自律性差是孩子的正常特点,希望看完这 4个经典心理学效应,对各位家长们培养孩子的自律会有所启发 和帮助。
延伸阅读:
致家长:在教育子女上,你只有一次机会
大声朗读对孩子有9大好处!语文成绩蹭蹭涨(附朗读方法)
怎样做一位好校长?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给出了四个关键字
家长收藏细看:首届“家长学校开学周”主题教育活动专辑(视频全集)
太齐全了!81个偏旁部首写法图解示意,假期孩子练字用起来
中小学全科上下册空中课堂、微课+200多部名著有声读物!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全科目教学视频汇总
1-9年级全学科微课资源汇总(点开即看)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