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小风小浪(ID:vistawenyu)
作者:莯璃
最近,《令人心动的offer》又回来了。
才看了第一期,我就感受到一股浓烈的“卷”味。
第五季的《offer》回归律政职场,这次来体验职场残酷的实习生有八位。
他们背景各异,年龄也不尽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卷王”。
一开始,我作为一个只看过几集第一季《令人心动的offer》的观众,点开第五季的《offer》,只是为了试图从这些同龄人身上寻找一些我初入职场时的身影,寻求一些同龄人的共鸣。
我确实找到了。
比如01年出生的汪雨橦在节目里总是喊着一声声的“救命”:
她的那一声声“救命”喊到我心坎里去了。太真实了。
大概是从大学开始,每次论文难产、赶作业ddl的时候,“救命”就成了我的口头禅。
记得我以实习生身份入职的第一天,我和我的i人实习搭子的聊天对话充满了“救命”这个词。
“救命”,这个词多形象啊,它象征人类的求生欲望。
“救命”代表了实习生们的不知所措,也象征了实习生们面对陌生职场时发自内心的求生欲。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连续五年考研才上岸的清华研究生黄凯。
他做了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做的事——弃医从法。
想当初,我连选择专业都得小心翼翼。大一的时候想过要转专业,却因为种种现实因素而放弃了。
而黄凯,他甚至在工作了两年后决定辞职,选择跨专业考研,考的还是清华。
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内心非常坚定且心理承受能力强大的男生。
当他因为没有头绪、进度缓慢而无法及时完成第一轮考核里的法律分析报告时,他那犹豫要不要去请教带教律师的神情、坐在出租车里望着窗外的心事重重的模样,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曾有过的模样,曾体会过的心情。
然而,我还是被节目里的“卷”味给呛到了。
“内卷”是个老话题了。
当代大学生普遍给人的第一印象:卷,现实,功利。
社会上人人都在卷,于是人人都只看结果,看现实好处,以至于功利现实越来越低龄化。
其实这些95后、00后大学生们是清醒的,他们清楚意识到自己处于内卷严重的现实状态里。
“内卷”的风崛起,那就肯定有“反内卷”的风与之抗衡。
不少00后大学生打着“反内卷”的口号,强调坚持就是胜利,然而却在“内卷”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我个人觉得在教育课题里,学历和学校这两方面的内卷情况特别严重。
《offer》第一期就将“学历内卷”和“名校攀比”现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实习生们初次见面,直问彼此的学历。
一句“你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直接让人破防。原来现在“本科”还是“研究生”已经成了每个人身上的标签。
来自苏州大学的本科实习生在听到隔壁坐着的实习生是北大国际法学院研究生时,顿时露出了不自信的表情。
当对方反问他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时,他还结巴起来了。
当一个本科实习生遇到另一个同样是本科毕业的实习生时,他们像是在落难荒岛突遇救护队似的,高兴坏了。
本科实习生汪雨橦对同样是本科实习生的梁崴说:“我找到同伴了。”
梁崴与汪雨橦“本科相认”时,他指了指旁边的北大研究生和中政大研究生实习生,说了一句“这边都是研究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本科生和研究生变成群体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节目里的梁崴和汪雨橦都是00后,而他们对于学历的反应映射出现实社会中许多年轻00后的真实状态。
现在网上经常流行一段话:“00后要来整顿职场了。”
但我想不少00后还深陷在“内卷”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目前《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五季》在豆瓣还没出分,我大概刷了一遍评论区,看到了一条评论:
第一期整体看下来,真的强烈感受到“学历内卷”的大氛围。
我在小破站看过一些考研失败的up主分享的心路历程,大部分都提到了“学历自卑”。
当你因为考研失败而直接顶着“本科”的头衔步入职场,而身边都是清北本硕或名校海归的同事,不自信与自我怀疑便容易在所谓的“人与人的差距”中不知不觉地诞生。
这次节目里每位实习生的简历都十分优秀,丰富的活动经历甚至连一页纸都挤不下。除了“卷”学历,似乎连简历都开始“卷”了。
内卷好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生活的代名词。
看着这些实习生简历上满满的活动经验,我说实话,我很羡慕,也很钦佩。
同时,我也想起了我经常在校园论坛、朋友圈校园墙看到的许多大学生的投稿:
“求问XX比赛是报名参赛就有综测加分吗?”
“求问校庆参演人员最后得到什么呀?毕竟排练了那么久,想问问各位最后有得到劳务/志愿时长/加分之类的吗?”
“想问问大家在XX服务中心担任中心主任或者副主任加分情况怎么样?”
诸如此类的投稿数不胜数,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内卷”在作祟。
在内卷严重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大部分年轻人都被迫变得现实功利。
我看着那些投稿帖文,不禁开始思考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意义。
究竟是兴趣所在,或是为了累积实操经验、磨炼技能,还是只是为了个人利益?
在竞争饱和度高的情况下,无论你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毕业,只要你的简历空白,缺乏经验,那你就可能被这个市场淘汰。
第五季节目里的实习生们看起来挺和谐的,但和谐的氛围中弥漫着一股强烈的竞争感。
毕竟大家来这档节目的目的,是为了那数量有限的offer。这有限的offer就和市场上开放的岗位数量一样。
我经常听外网的网友或者一些外国留学生说中国就业机会多,然而大陆看似就业机会多,其实并不多,因为竞争的人比所谓的就业机会多得太多了。
现实的残酷摆在大家面前,大学生们变得现实功利,是必然的。
先考虑现实,再考虑梦想。
来自苏州大学的梁崴在面试时说如果自己拥有了这份实习offer,就能不读研了;来自香港大学的朱绰盈说这份实习offer是她步入内地律政职场的敲门砖。
在选择一份实习之前,大学生们都主动地先思考这份实习对自己是否有最直接的利益,或者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收获。
因为一份含金量高的实习offer,对一个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开启实习生生活后,又要挤破头脑、拼尽全力,为了转正而努力。
学历很高,名校出身,却还是需要综合能力来凑齐,才能在竞争人数多,但竞争名额非常少的生存战中存活下来。
卷完成绩,再卷活动经历,再卷学历。简历越丰富越好,卷啊卷,没有尽头。
95后、00后年轻人们,或许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来自中国香港的实习生朱绰盈在节目里用一句“做人是要有原则的”令所有的实习生惊呆了。
在面对实习生张雅琪对于加班的提问时,朱绰盈说她最晚8点一定要下班。
他们问她,做不完怎么办?朱绰盈说:“不做了。”
节目组给她冠了个称号——“反内卷先锋”。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朱绰盈说她习惯下班后去健身,然后再回家做饭,主打的就是一个“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
朱绰盈的一番言论让我开始好奇是不是香港地区的打工人都能做到工作与生活平衡?
我不清楚。
但我想“Work-life Balance”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95后、00后可以选择及拥有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反内卷”代表的朱绰盈很努力在内地这个疯狂内卷的世界,守住自己的原则。
节目第二期第二轮考核,在小组讨论环节时,朱绰盈在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后,就马上下班了。回到宿舍后真的在健身,她实在值得我一个“瑞思拜(Respect)”!
即使朱绰盈的原则依然不适用于中国社会,但这个原则本身的存在是很有意义的。
朱绰盈身上不一样的自信与发言,让大家对于新时代95后、00后的想法有了新的认知和新的思考。
也许正常的职场生活就是不加班,并且回到家以后还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味地卷,可能只会物极必反。
现在许多中国高校都可见不少留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
走在校园里,当你看到许多中国大学生坐在学校小花园里背书、练口语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些外国留学生很“chill”地在散步、聊天、看书。
他们的脸上没有凝重、疲惫的神情。他们全身上下都散发着松弛的氛围,看起来是真的很享受校园生活。
当学校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时,外国留学生都很乐意参加。他们参加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学分、加分,而纯粹是为了交友和跨文化交流。
我在b站看过一个视频,是关于欧洲年轻人对于学历内卷的看法及欧洲社会父母教育理念的视频。
该up主采访了自己的一个意大利朋友。
在意大利,学生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学习的时间也不占多数。
那边的学生也不需要像东亚小孩一样,成天埋头学习,为了各种考试而备战。他们更注重户外活动及课外活动,父母也不会对自己孩子的成绩有过高的要求。
高学历对欧美95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并非必须项,但客观而言,高学历确实对全球各地的年轻人来说是一项优势。
对于许多欧美地区的95后、00后来说,学习、升职、就业、工作都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兴趣班更是加分项,全凭兴趣去选择和参与。
我曾经在小破站上刷到一个题为“在北大,我很痛苦”的视频,内容大概是在说大学生非常卷,竞争太大,读得很痛苦。
看完,我感叹,内卷世界里充满了攀比。攀比最要不得,人真的不能和别人做比较,真的太痛苦。
节目里连续五年考研终于考上清华的黄凯在面试时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和自己做比较”,才是进步的关键,才是摆脱“内耗”的关键。
当然,以上我举的只是部分例子,不代表所有的中国大学生都很卷,也不代表所有的外国年轻人都很“chill”。
我相信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社会是没有“内卷”现象的,只是分轻重罢了。
如果将东西两方放在同个世界框架里去对比,会发现两边的文化差异很大,也会发现两边的教育理念及职场生态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
最近又到了考研季,我发现越来越多中国00后选择出国深造,试图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拿现成的例子来说,现在许多明星都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留学,如张亮的儿子天天、黄磊的女儿多多、李湘的女儿王诗龄等等。
我想,那些送儿女出国留学的父母是希望儿女们在国外有新的收获和成长,而不是在内卷严重的环境里成长成一个麻木悲观、现实功利的“内卷”受害者。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理念。
中国社会,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内卷现象源于大环境影响,与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竞争大,资源少,因此形成非理性的,甚至是畸形的内部竞争。
内卷让这里大部分的95后、00后年轻人,失去了该有的活力,多了一份“世俗感”,但他们依然具有人本身具有的可能性。
即使前路漫漫,但新一代年轻人依然有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权力,也有过上新的生活的可能性。
看着节目里的年轻实习生们,他们身上多少有着那种“世俗感”,同时又夹杂着难能可贵的“清新感”。
年轻真好,还有力气卷。这样也好,也许卷着卷着,哪天就卷来了新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