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国产剧突然翻红了。
起因是有网友扒出一集的故事。
情节大胆,反转不断,令人瞠目结舌。
甚至还包括了当下各种热议话题,如重男轻女、明星塌房、手撕渣男等。
这要是今天拍出了,必爆无疑。
原文完整故事在此——
上下滑动查看
网友们看完,纷纷赞叹——
“这编剧也太超前了。”
“以前的编剧好牛!好敢拍”
原来,这一集故事,正是出自一部内地刑侦剧《重案六组》。
2001年开播,共4部。
其中,第一部口碑最好,至今保持豆瓣8.8分。
相对较低的第四部,也有8.2分。
虽然陈年,但在今天看来,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大胆与超前。
甚至还因此一度被抵制,要求停播,退出黄金档。
趁这个机会,鱼叔也想跟大家来重新品一品它。
没看过的鱼友们,一定会大开眼界——
《重案六组》
作为一部刑侦剧,《重案六组》胜在简洁干练。
直接以重案组的视角展开各种案件,从不拖泥带水。
用现在的话来说,干就完了。
其中的诸多案件剧情,都让人印象深刻。
《重案六组》的导演编剧曾说:
剧中有80%的案件都是现实真案改编。
有真实案件打底,随便拿一集,都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前两集,就拍了一起大案。
1个合租房,8位年轻女性,一夜之间全部被害。
死状凄惨,手段残忍。
整个屋子布满血迹,散发浓烈血腥味。
就连经验丰富的老刑警(李诚儒)看了,都面露难色。
侦查过程,有不少蹊跷的地方。
8人死亡,按理说闹出的动静应该不小。
但,左邻右舍的回答却莫名一致。
有人说没听到,没看到。
还有人说睡得早,睡得沉,不清楚。
让人发觉不对劲的,是楼下的邻居。
女主人一直在拦着男主人说话,男主人则欲言又止。
最后来了一句囫囵话:
“她们几个女孩平时动静就比较大。”
等到案件告破,却发现案情并不复杂。
凶手就是住在隔壁的邻居。
他见色起意,便翻窗进了阳台。
没想到,被其他女孩撞见。
情急之下,凶手起了杀心。
弄出的声响引来了其他室友。
就这样,女孩们都来不及反应,一个个先后倒在了血泊之中。
事后,才明白为什么邻居之前三缄其口。
因为害怕。
害怕自己做了那个说出真相的人之后,无法再跟邻里相处。
太过在意邻居的眼光,才不约而同地选择沉默。
“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在这桩案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案件的原型,就是1999年的“北京石景山八女凶杀案”。
住在隔壁的中年男子,连捅八个女孩120多刀。
这也是建国以来北京最大凶杀案。
还有的案子让人震惊的同时,也慨叹人性的黑暗。
就拿常年被作为“表演课范例”的一个案件来说。
刘天池饰演一个母亲。
家中失火,自己的亲生女儿被烧死。
看上去,似乎就是一起意外失火案件。
可很快,重案组就察觉到很多蹊跷的地方。
经过法医鉴定,孩子在起火时没有任何挣扎的迹象。
这就说明,女儿在失火前就死了。
讯问母亲时,不料她当场自曝。
承认女儿就是自己害死的。
原因,更是让人震惊。
她一直深爱自己的丈夫,而女儿的出生让她心理失衡。
她嫉妒两个月大的女儿分走了老公的爱,这才对女儿动了杀心。
谁也不曾想到,这起杀女案的背后,竟是一个妻子对丈夫近乎变态的爱。
《重案六组》是真案,也是奇案。
时隔二十多年的案子,依然能在今天引起反响。
不仅是因为尺度极大,还是透过这些案件,反映出了真实而复杂的人性。
奇案,是《重案六组》的看点。
但是,本剧的目的并非猎奇。
而是通过这些案子,来引发人们的思考。
案情中强烈的现实色彩,常常让人感到五味杂陈。
就比如有一起强奸案。
一个叫张萍的女子,被公司科长强奸。
有抓伤检验,有目击证人,似乎很快可以定案。
张萍也在警察的鼓励下,走出阴影,找到新工作,打算重新开始生活。
不料,证人却突然翻供。
原先的抓伤痕迹,也遭到质疑。
不足以作为直接证据。
负责该案的警察,找上了那位证人。
没想到,证人反过来往受害者身上泼脏水。
“我没有逼她。”
“是她往科长身上贴。”
“一定是要求得不到满足才翻脸诬告。”
这样的话术,熟悉吗?
即便放在今天,这套“污化女性”“受害者有罪论”的说辞依然大行其道。
如此一来,对受害者更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跟其他案件相比,这桩案件不够“奇”。
但,最后的结局却让人一声叹息。
张萍气不过翻供的证人,找他对峙,一怒之下杀了对方。
换来的结局,是她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对她而言,这似乎也成了最无奈的解脱。
另外,还有讲家庭教育的。
一个高知家庭,两口子被杀。
只留下一个儿子秦一鸣(余皑磊),悲恸万分。
然而,秦一鸣的各种行为让人感到奇怪。
23岁了,还在考大学。
性格内向,没有朋友,对父母言听计从。
在警察看来,这个“听话”显得很有问题。
他们顺着楼梯上秦一鸣的脚印,来到楼顶,发现了一排排被钉死的麻雀,场面很是骇人。
最终,在警察的审讯中,秦一鸣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他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
生活中的一切,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他邀请喜欢的女生来家里做客。
却被母亲轰了出去,还骂女生引诱秦一鸣不求上进。
他不是读书的料,连续几年考不上大学,想找份工作先做着。
然而,却被父母训斥,说他们的儿子必须是大学生。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秦一鸣的内心越发变得扭曲,最终杀死了自己的父母。
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丝悔意。
这样的故事,同样让人感到似曾相识。
正如轰动一时的“吴谢宇杀母案”。
吴谢宇自小就和剧中的秦一鸣一样,被母亲寄予厚望,生活也被安排得密不透风。
在吴谢宇看来,自己也是受害者。
“我一小就活在父母的控制里,我只是学习机器,从来没有感觉到快乐。”
不过,同情归同情。
杀母之罪,不可饶恕。
剧中,年轻警察就一度对秦一鸣的遭遇感到同情。
请求法院为他做一个精神行为能力的鉴定。
结果却是,秦一鸣有完全行为责任能力,属蓄意谋杀。
《重案六组》和“吴谢宇事件”相隔近20年,但情节上却高度重合。
只让人忍不住感叹编剧的超前。
关于亲人犯罪的,还有另一桩更让人心痛的案件。
一位父亲去城里做生意,组建了新的家庭。
无意间,农村的女儿发现了父亲重婚的事实。
最让她寒心的是,父亲对自己和城里女儿的严重双标。
城市女儿什么都有,喝酒蹦迪早恋,父亲通通不管。
农村女儿什么都没有,即使成了年,连一支口红都不给买。
农村女儿本想上门当面对质。
不料,父亲却谎称她是“别人介绍的保姆”。
父亲的这句话,成了压垮女儿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怒之下,她将父亲和城里的妻子打晕烧死。
剧中的案件大都如此。
用“奇案大案”的外衣,揭示生活中那些悲剧背后的成因。
使得观众在为案情的离奇感到震惊之余,也为其中一个个悲剧唏嘘不已。
正如本剧主创曾说——
《重案六组》的核心就是在大案奇案的背后挖掘出人性和感情的微妙之处。
那些鲜活的角色和真实的案件,就像一堵墙上的裂口,让人窥见墙壁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
这样的思考和厚度,正是《重案六组》最可贵的地方。
放在今天看,《重案六组》在制作上是肉眼可见的粗糙。
从布景,到角色,再到各种设计,都透着一股陈旧感。
但是,也恰恰是这种粗糙,让整部剧在国产刑侦剧中独树一帜。
最让鱼叔挂念的,恰恰是剧中的重案组众角色。
警察不全是伟光正,而是各有各的矛盾点。
最典型的一位,当属李诚儒饰演的“大曾”曾克强。
虽是警察,但他一身痞气。
脏话粗口一个不落,找妈妈桑谈话跟回自己家一样。
不露声色,端掉一个卖淫窝点。
面对硬茬,胆大心细。
能独自一人去跟一帮刚出狱的人泡桑拿。
还能坦然地让“大哥”给自己捏背。
教育后生,他又是个老狐狸。
年轻人要爬梯子,他却说直接踹梯子。
后生疑惑:那他不就摔下来了吗。
大曾拍拍后生的肩:
“办案子不能有好心眼儿。”
一旦正经起来,又是正气凛然。
亦正亦邪,大曾演绎出了独属于他的中年男警察的魅力。
“你就是再十恶不赦
我们也不能伤了周围的群众和你妈
这就是我们和你的区别
这就是这身衣服和你这个畜生的区别”
此外,其他几位警察角色也很鲜活。
尤其是对女警察的刻画,非常鲜明。
王茜饰演的女警季洁,是重案组的中坚力量。
机智干练,经验丰富。
对待罪犯,既富有同情心,又能保持原则性。
而且,王茜不仅仅是大女主担当。
她还参与了四部的编剧工作,并担任了第四部的制片人。
可谓整部剧重要的主创人员。
高榕饰演的年轻女警白羚,也让人印象深刻。
她性格刚强,聪明伶俐。
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一被性骚扰,上去就是一句爆粗“你***臭流氓”,外加一记重拳。
遗憾的是,她在一次任务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现在回想起来,仍叫人久久意难平。
角色的生动鲜活和故事的深入人心,离不开幕后主创的付出。
戏内戏外主打的都是一个真实。
为了还原真实拍摄效果,演员都进入公安系统体验生活,实地跟着警察一起办案,走访,甚至见尸体。
几个月体验下来,每个人都对真实的警察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拍摄前的切身体验,已经成为整个表演的一部分。
到后来,这也成为续作拍摄前的惯例。
只有真正和角色融为一体,才能让整个故事变得可信。
在今天看来,这种用心制作出的“真实”更显得难得可贵。
可惜,这部翻红的国民刑侦剧,距今已有23年之久。
现如今,我们却难以再拍出一部可以媲美的同类作品。
并非素材少,而是因为素材难以物尽其用。
桎梏太多,反倒让还原现实生活,成了难题。
如此一来,只能让23年后的观众不断考古,回顾曾经的好剧。
也不怪网友常说,内娱的尽头是考古。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和“再看”吧。
助理编辑: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