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用?对苏军力量估计不足?德军莫斯科城下败北原因探析

2022-07-11     荣华之武器堂

原标题:英国作用?对苏军力量估计不足?德军莫斯科城下败北原因探析

接上文 天寒地冻?后勤不利?。。德军莫斯科城下败北诸多原因评析

观点五:英国的作用

这个观点最有名的代表是英国记者亨利-莫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中写道:“如果希特勒没有迫使德国同时在两线作战,如果英国人在法国陷落以后没有在不可思议的恶劣条件下继续作战,那么,结局就可能迥然不同。如果德国军队在莫斯科城前跄踉蹒跚的最后时候,能够得到那些当时正在非洲与英国交战以及被迫在西欧和地中海小心警戒的德军部队的增援,如果他们能够将那些在克里特血战中大部被歼的精锐空降营投入战斗,如果所有在英伦三岛之战中被击落的作战飞机以及被击毙的飞行员均可以加以调用,那么,莫斯科就一定会陷落。特别是,如果‘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不是由于韦维尔在北非的胜利以及德国因巴尔干的战事而推迟了四个星期,那么,德国也可能于冬季开始前就已在俄国取得全面胜利了”。

不难看出,这位记者先生将德军失败功劳都归功于英国,显然是不正确的。英国对德国虽然确实起了巨大的牵制作用,但两线作战是一个宏观的战略问题,而莫斯科战役只是苏德战场这个战略范畴内的一个战术问题,两线作战只能间接影响到莫斯科战役,而不可能直接对其有关键影响,真正能对莫斯科战役起到直接而又巨大作用的因素还是在苏德战场上。

退一步讲,即使能够按照这位记者先生所说的做了,德军也未必能取得战役胜利。因为用于对英防御和作战的部队共有61个师,相当于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如果可将这么多兵力投入莫斯科之战,势必使得原本供给十分紧张的中央集团军群会不战自溃,而投入兵力少的话又起不到任何作用。按照当时实际情况,德军最多也只能抽调20多个师,事实上,1941年11月,德军抽调了23个师到东线,但对东线形势未有较大改观。

1941年莫斯科民兵训练

附:德军1941年欧洲部署

1941年,德军在西线共有51个师,其中德国本土1个师、挪威12个师、西欧38个师(装备坦克1500辆、火炮1.3万余门、飞机1500架)

在北非3个师,在巴尔干7个师

对于空军,如果德国真能调用在不列颠空战损失的飞机和当时留驻西欧的空军飞机共3000架,当然无疑会对德军起到巨大的支援作用,然而,就空军对于陆战来说,永远不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况且,苏联冬季气候恶劣,晴天很少,德国空军无法充分发挥威力;而苏联空军则受过在阴云天气下的作战训练,只要有不多的几天适宜的阴云天气,苏联空军就能重创德军空军而夺得制空权。至于“巴巴罗萨”计划的推迟,虽然有英军影响和德方决断失误一面,但巴尔干战役为德军顺利进攻苏联奠定了基础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否则,可能不等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来自巴尔干的威胁就要迫使德军撤兵了,那时候,倒是巴尔干战役才会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且,如果德军不对巴尔干的局势采取断然行动,或许还没机会实施莫斯科战役呢?

附:关于巴尔干威胁

1940年10月,意大利进攻希腊但遭到失败,英国随后在11月份派兵进驻克里特岛。1941年3月,德军进入保加利亚,并迫使南斯拉夫于3月25日加入轴心国联盟。

但仅仅2天后,亲德政府被推翻,同时英国对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施加影响,力图阻止德军进入巴尔干。4月5日,苏联又同南斯拉夫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使得德国感到局势对其愈发不利。

4月6日,德军开始进攻南斯拉夫与希腊,直至6月初占领克里特岛,随后兵力北调进攻苏联。

南斯拉夫是当时欧洲除了苏联以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如铁、锰、铬、铅、铜、钼等

1941年海报-保卫莫斯科

观点六:德军未能在两翼发起进攻同时向战线中央实施突击,使得苏军调动所用预备队来抗击德军突击集团,这是德军失败重要原因。但最主要原因是“受到苏联人民、首都和祖国支持的苏军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精锐部队”。

这是莫斯科战役的苏军第一功臣朱可夫元帅的观点,做为一名喜欢东线战史的爱好者来说,我最敬佩的苏军将帅就是朱可夫,不过这个观点我不能赞同。

首先谈一下这个重要原因。朱可夫所说的进攻是指德军在11月15日向莫斯科发起的第二次进攻,德军的部署情况如何呢?

北路:德军在11月15日和16日分别出动第3、4装甲集群向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方向发起进攻,与苏军第30和第16集团军激战。第30集团军被迫退向伏尔加河,而第16集团军在伊斯特拉、沃洛克拉姆斯克等地与德军激战。11月23日,苏军放弃克林,之后德军还夺占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等地。12月1日开始,苏军得到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的突击第1集团军、第20集团军支援,并在德米特罗夫、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克留科沃等地实施了反突击,最终在12月4日击退敌军。

中路:第4集团军于12月1日开始进攻纳罗福明斯克,最近进至莫斯科西南40千米的戈利奇诺地域,苏军第5、33、43集团军部队顽强防御并组织了反突击,在12月3日日终将德军逐出戈什科沃,在12月5日凌晨将其击退到库宾卡以北、戈列奇诺和纳罗福明斯克以南。

南路:第2装甲集群于11月18日向图拉方向进攻逼近卡希拉,被苏军守军第50集团军以及近卫骑兵第1军、坦克第112师增援下在11月30日迫使德军转入防御。12月2日,德军又一次实施突击从东面进攻图拉,在12月3日切断了图拉到莫斯科的铁路和公路。苏军第50集团军协同第49集团军左翼在科斯特罗沃、列维亚基诺组织了反突击,恢复了图拉与莫斯科的联系。

在交战中,苏军从大本营预备队中调集了突击第1集团军和第10、20集团军加强两翼,将突击第1集团军集中于亚赫罗马地区,第10集团军集中于梁赞地区。

图拉防御战役

从上述可以看出,德军中央方向的第4集团军确实比两翼部队晚进攻了半个月,但又是最早进攻失败的部队。一方面德军作战计划中就是希望该集团军能够牵制住苏军西方面军主力,保证其两翼进攻的顺畅,而从效果上来说,确实使得苏军在该地保留了至少3个集团军。另一方面,这个集团军是步兵集团军,缺乏装甲部队作为突击力量,根本无法突破苏军在莫斯科正面的坚固纵深防御。

苏军向两翼调集的预备队除了提到的3个集团军外,还有大量的坦克与反坦克部队,这些预备队的抽调并没有影响西方面军中央方向防御部队的战斗力。从第4集团军进攻3天后被击退就能看出,因而这个原因站不住脚。

链接-1941年11月中旬双方实力比较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73个师又4个旅,其中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3个警卫师和1个骑兵师,其余是步兵师

苏军:总计60个步兵师、14个骑兵师和17个坦克旅

至于朱可夫所说的最主要原因,我是觉得更缺乏说服力且过于牵强。在苏军的战史中有明确记载,从6月22日开战之初,苏军就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而且在许多战役中顽强抵抗,迟滞了对方的进攻,这点在战后德国将军的回忆录中也有提及,诸如布列斯特、敖德萨、明斯克、基辅、斯摩棱斯克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与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英勇与顽强表现并无太大差别。如果按照朱可夫的说法,似乎到了莫斯科战役,苏军才有了这些精神与主义,显然不符合事实,这根本就不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1940年的朱可夫大将

观点七:对苏军力量估计不足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德军失败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估计苏军后备力量,认为莫斯科东部没有大批预备队,所以贸然将部队投入对莫斯科的第二次进攻,结果进攻失败。

这种说法简直是十分可笑。众所周知,德军在进攻苏联前估计苏军能够投入作战部队是200个师,然而到了8月11日,总参谋长哈尔德就在日记中写道,仅查明的苏军番号师就达360个,而且新的兵团仍在不断出现。也就是说,战争之初,德军至少少估计了苏军200个师,但仍取得了重大胜利。而在莫斯科战役防御阶段中,苏军先后投入的预备队只有20多个师。难道德军在少估计200多个师的情况下依然获胜,现在少估计20多个师反而会失败?这实在不能成为理由。

至于苏军反攻阶段,德军对于苏军兵力判断为12个集团军、88个步兵师、15个骑兵师和24个坦克旅,与苏军实际兵力77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24个骑兵师、3个坦克师、17个步兵旅、2个空降旅和24个坦克旅来比,总体判断很准确。

加里宁防御战役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200f0c1231639345f5a3b0d5676b355.html